《教育的目的》內容梳理(第一章)

第1章 教育的目的

一、教育的目的

文化是思想的活動,是對美和人類情感的感受。零零碎碎的信息或知識,對文化毫無幫助。

我們的目標是要塑造既有廣泛的文化修養,又在某個特殊方面有專業知識的人才。他們的專業知識可以給他們進一步騰飛的基礎,而他們所具有的廣泛的文化,使他們有哲學般深邃,又有藝術般高雅。

自我發展纔是最有價值的智力發展這種發展通常在16歲到30歲之間發生。

呆滯的思想——僅僅被大腦所接收,卻沒有經過實踐或驗證或與其他東西進行融會貫通的知識。

就教育而言,填鴨式灌輸的知識,呆滯的思想,不僅沒有什麼意義,往往極其有害,最大的悲哀莫過於最美好的東西遭到了侵蝕。

要避免思想的僵化,注意兩條戒律:一、不要同時教授太多科目;二、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得透徹。(麥子注:就是“少而透”原則)

知識的唯一用途就是武裝我們的現在。

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識是相當有害的,所謂知識的利用是指要把它和人類的感知情感慾望希望以及能調節思想的精神活動聯繫在一起,那纔是我們的生活。

在科學領域學習一個概念的首要途徑,就是去證明它,證明它的價值。

二、理想的教育

教育是教人們如何運用知識的藝術,這是一種很難掌握的藝術。

在教育這個領域和其他任何領域一樣,寬廣的享樂之路,往往通往一個糟糕的結局。

最理想的教育取決於幾個不可或缺的因素:教師的天賦,學生的智力類型,他們對生活的期望,學校外部所賦予的機會,以及其他相關的因素。

人的大腦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它是永恆活動着的,能對外部的刺激做出最精密的反應,你不能像對待工具一樣把它磨鋒利了纔去使用它。

不管學生對你的課程有什麼樣的興趣,這種興趣必須在此時此刻被激發;不管你要加強學生的何種能力,這種能力必須在此時此刻得到練習;不管你想怎樣影響學生未來的精神世界,必須現在就去展示它,這是教育的金科玉律,也是很難去遵循的一條規律。

困難在於對一般概念的理解思考的習慣,思考的樂趣,不是任何形式的文字所能激發。所有具有實踐經驗的教師都知道,教育是一種需要在細節掌握上耐心又耐心的過程,一分鐘又一分鐘,一小時又一小時,一天又一天,11年又一年反反覆覆學習無捷徑,有句諺語可以用來形容這種困難,見樹不見林,這種因爲有樹而對“見林”帶來的困難就是我想要強調的教育的問題是——如何讓學生藉助於樹木來認識樹林。

我極力主張這樣的解決方案,就是根除科目之間毫無關聯的狀態,這種分崩離析的局面扼殺了現在課程中的主動性。教育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

知識應用的過程若要成功,必須取決於學生的品性和教師的天賦。

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異化,那就是在毀滅生活。

最好的教育是用最簡單的工具獲得最大限度的知識。

教育所要傳達的是對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妙,和思想的邏輯的一種深刻的認識以及一種特殊的知識,這種知識與知識的習得者的生活有了特殊的關係。

三、風格

風格按其最美好的意義,就是最終獲得有教養的心智。

風格是人類精神世界最後的道德歸宿。

風格是力量的形成形式,是對力量的約束。

風格是專業化學習的產物,是專業化對文化的特殊貢獻。

教育改革的第一要務是,學校必須作爲一個獨立的單位,必須有自己的經過批准的課程,這些課程應該根據學校自身的需要,由其自己的老師開發出來。

四、教育的宗教性

我們可以對人類自有文明史以來人們普遍信仰的教育理想的概括感到滿意,教育的本質,在於它那虔誠的宗教性。

宗教性的教育是諄諄教導我們要有責任感和敬畏感,責任來自於我們對事件發生過程的潛在掌控能力 當習得的知識可以改變結果的時候,無知就成了罪過。敬畏的基礎在於這樣一種感覺:現在包含着全部的存在,向前——一切的過去,抑或,向後——一切的未來,直到永遠,直到永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