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展草書獲獎作品造型的規律

關於書法造型的規律,從宏觀層面理解,即打破普通漢字的造型規律,有別於慣常的視覺定勢而追求書家獨特的藝術感悟和個性化的藝術表達,這超越了傳統寫實主義的造型原則。一般而言,寫實主義爲天然直觀法,在造型中強調直觀現實,重視人們的真實感受。有這樣一種藝術觀點認爲,漢字書寫重視間架結構,一點一劃的位置已把人們的視覺定格,於是一旦結構發生挪位變化,就會引起漢字書寫真實性的變化。筆者以爲這是片面的觀點,甲骨文和篆書與現在通用的漢字相比,其結構發生了驚人的變化,但並沒有改變漢字書寫的真實性。由於字型結構的變形而引起視覺真實性的變化並沒有帶來間架結構、偏旁部首的真實性的改變,於是可以肯定旨在傳達書法藝術風格的造型規律遵循藝術審美的原則,與漢字的構字規律不盡相同。

01、大與小的規律

作品中字與字之間大與小的關係錯綜複雜,不確定因素隨處可見。大,大到什麼程度,小,小到什麼程度;筆畫多的字如何小,筆畫少的字如何大;整幅作品中何處該用大字,何處該用小字等等,均需隨機應變,靈活處理。把握好大小規律,處理好大小關係,以取得大大小小總相宜的藝術效果,對於整幅作品的藝術美感有極爲重要的作用。草書中較爲獨特的是連筆的運用,可使三個字、五個字組成一組,變組爲字,從而延伸了大的概念,豐富了大的內容。

02、長與短的規律

『長短』,除字型的長短外,還包括字內線條的長度誇張或縮小,如此便打破了固有的均勻,而產生了變化。書法造型一定要打破傳統的造型規律,只有打破平衡,纔有味道,只有製造矛盾並解決了矛盾,才能達到藝術的真諦。如果外國人和中國人同時學習書法,外國人在書法造型上的感悟要好於中國人,因爲中國人對漢字造型有慣性,習慣的造型思維會禁錮他們對於書法造型的把握,而對於外國人來說,一切都是從零開始,所有漢字的造型都只是線條的組合和分割,都是創造和創新。

03、松與緊的規律

古語曰:『疏能跑馬,密不透風』,在整篇作品中,鬆緊、疏密的變化非常重要。草書的疏密是明代以來的新課題。古人把草書的筆畫減省了,明代人把草書的幅式誇張了,傳統的黑白分割經驗受到強烈挑戰。尤其改革開放以來,作品幅式面積的增加超過了歷史高峯。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要解決明清時代留下的無限纏繞之弊,另一方面還要尋求新的造型方法,讓疏者狂疏、密者奇密,不失爲一種較好的處理方法。

04、寬與窄的規律

字間的寬與窄,反映在行間便是參差不齊,上一字寬,下一字窄,但絕不是寬窄、寬窄的平均交替,而是寬窄、寬寬窄、窄窄寬不等式的律動,這類似於秧歌舞中的鏘、鏘、鏘鏘齊。對此,在欣賞作品的第一行吋尤爲明顯,第一行右側空白處的寬窄不是整齊劃一,要產生一定的不規則的寬窄變化,這便是寬窄規律所追求的效果。

05、正與斜的規律

這是字與字、組與組間的關係。書寫時要正斜變化,搖擺生姿,心態一定要放開。此規律在魏晉時尚不明顯,發展到明代就非常明顯了。明代書法以浪漫著稱,比如,祝允明《前後赤壁賦》左右擺動很大,其中『月』的豎從來沒有拉直過,但這並不會讓人感到不穩,因爲藝術是一個整體,只要中軸線沒有變,左右顧盼,前後呼應,就會協調得當。對此,書法藉助姊妹藝術的感悟,諸如舞蹈中演員們時而向前、時而後退的豐富舞姿,其表現力極強,這纔是藝術,纔有震撼力。

06、枯與潤的規律

這是片與片、字與字間的用墨造型規律,創作時一定要有『編組』意識,比如三個字、二個字、一個字甚至半個字編排成組,由於各組墨色造型的結果而在作品中出現片狀形態。這種組合方式在王鐸書法中比較常見,通過分組可以降低整幅書法謀篇的難度,通過分組也可以出現嶄新的創作氣象。當字與字、組與組、片與片形成豐富的變化時,就會讓欣賞者產生無限的遐想。

07、斷和連的規律

草書中的斷與連,一方面可以在斷連中完成筆法的嚴格要求,比如由上筆連至橫畫的起筆,由於連筆而完成了藏鋒或回鋒的用筆過程。另一方面,通過線條的斷和連,或字與字間的斷和連,完成精彩的線造型、字造型、行造型或篇造型。

08、方與圓的規律

方圓造型有字與字的方和圓,或者是字形的方圓,也有某一局部的方圓對比變化。書法的基礎是哲學,是對立統一,方與圓參差使用,達到一種較好的藝術境界,當然也可以全篇追求方的效果,或圓的效果,這不是絕對的,此處主要用以突出進入書法造型美感的一種方法或途徑。

09、粗與細的規律

線條或字的粗細造型與作品的生動與否關係緊密,粗細規律遵循得好,可以使作品形成波浪和起伏,使整篇畫面跌宕生姿。

10、濃與淡的規律

濃淡與枯潤同屬墨色造型規律,但在程度上有所區別。濃淡矛盾對比出現的方位非常重要,濃於乾涸處方顯境界;另外,濃度也甚爲講究,萬萬不可任墨成豬。

11、偏旁部首挪位的規律

偏旁部首挪位就是在必要的時候改變固有的位置,充分發揮造型變化的作用。比如,『松』字是左右結構,在創作時完全可以寫成上下結構,這在創作中運用非常普遍。上下結構變成左右結構,左右結構變成上下結構,上中下結構變成左加上下結構等等,這在古人經典書作中多有例證。最後一種規律是編組和劃片的規律,上面已分別進行了論述,此處不再重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