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一,不應是理所當然的前提,更應該是結果 | 聊聊專偶制(下) 1. 專一,不應該是前提,而應該是結果 2. 與其傷心失望,不如藉此機會看清現實 3. 要是沒有“專偶制”,社會會亂? 總 結

上次在文章《專一還有多大可能性?一夫一妻制有哪些影響?| 聊聊專偶制(上)》中跟大家聊了專一的問題,以及一夫一妻制的利弊。通過對多伴侶和外遇的調查可以看到,儘管當下“專一”依然是道德標準,甚至是法律要求,但這個標準變得越來越無效了,尤其是在各種誘惑觸手可及的現代,專一的關係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挑戰。

對於這個情況,一味地指責和否認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更深入認識人性、重塑對兩性關係的認知、提前做好心理準備,纔是王道。

那要怎麼辦呢?該更好地看待“專一”呢?這個社會會因此“亂了”嗎?今天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1. 專一,不應該是前提,而應該是結果

首先要意識到的是,“專偶”只是一種生活狀況,是個人有意識選擇的結果。當雙方愛得死去活來時,專一也就自然而然了。所以,專一本身並沒有問題,它確實是浪漫的、值得歌頌的。

但當把“專偶”變成強制式的社會制度和道德標準時,問題也就出現了。它違背了“人心無常”的規律,也讓剛進入愛情的人首先就以此來約束彼此,搞不好就會損害感情。另外,這也可能讓人們即便深陷糟糕關係,也不敢一刀兩斷。

所以,錯的不是專偶制,而是將專偶制絕對化。專一,不應該是前提,而只是結果。

忠貞無大用,不愛必移情,只有愛得深,專一才成真。

——《性之變》

社會應該做到寬容,允許更多可能性的存在。哪怕提倡異性專偶,也應該包容那些實在做不到“專一”的人去自由發展關係的權利。

2. 與其傷心失望,不如藉此機會看清現實

對於個人來說,在這種情況面前,與其傷心失望,還不如藉此機會看清現實,別把專一和一夫一妻看作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一切都是無常的,包括愛情。愛是一種感受,一種存在狀態,它甚至與愛的對象無關;真正的愛也不是佔有和依賴,而是相聚和分享。

以愛爲名的控制,只會讓彼此的成長空間越來越小。要是內心足夠踏實寧靜,那外部關係對我們造成的負面影響就會大大減小。所以我們應該往內走,發展自己,找到內在的安寧,而不是把安全感建立在外部的物質或關係上。

其次,我們應該降低對關係和婚姻的期待,與其爲了出軌而互相自責,還不如更多地去感恩對方能大致做到的忠誠。

另外,在進入關係前,可以提前與伴侶溝通好自己的想法和期待,想要怎樣的關係模式,提前思考遇到外遇怎麼辦。

3. 要是沒有“專偶制”,社會會亂?

最後,或許有人會擔心:要是沒有把“專偶”變成一種制度,那社會會不會亂了?

對於這個問題,潘綏銘教授就認爲:

“如果聽任人們自由選擇與變更,那麼,只要愛情還在,大多數人在現實生活中終究還是會去建立與維繫專一。”

——《性之變》

要是放任自由,社會或許不會如我們想象中馬上變得混亂。正如上文所說,有時愛得太深,專一就會是自然發生的。每個人適合和喜歡的關係模式不同,最終的狀態更可能是各種關係模式並存。

在《薩摩亞人的成年》這本書中就讀到了相關的例子。

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到南太平洋的薩摩亞羣島上進行田野研究時,發現當地人對性、感情和家庭的態度與傳統的西方社會大不相同。其中的一點是那裏並沒有對專一的要求,也不會用性來把一個人與另一個人束縛在一起,哪怕已經結婚。要是丈夫離家遠走,妻子的失貞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那在這樣的社會中,是否如我們所說“亂套”了呢?並不然。在那裏也有很多的婚姻,夫妻雙方都是非常忠貞的。當然,這種婚姻和諧的原因不一定是感情深厚,更多是他們對各種外部事務的興趣超過了對性的興趣。

綜上,允許關係的開放或許並不會導致完全的混亂,相反,一味的霸權更可能會導致扭曲。

總 結

最後給這兩篇文章做個總結。

當下,外遇和多伴侶的比例越來越高,專一的理想似乎越來越遠。在感嘆的同時,其實這種情況也可以讓我們認識到一夫一妻專偶制的侷限性。更何況,婚姻制度並非天然就是一夫一妻模式的。

專一,只應該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選擇,要是本末倒置,把它變成天下大一統的制度和要求,那很可能只會損害了感情。它不應該是前提,而應該是結果。一個自由平等的社會應該允許更多關係模式的存在。

對個人來說,我們可以藉助這個情況更好地認識人性,看清現實,減少對關係不切實際的期望,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當下。進入一段關係前也最好提前溝通好想要的關係模式。


參考資料

  • 《性之變》潘綏銘 /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2013
  • 《薩摩亞人的成年》[美] 瑪格麗特·米德 / 商務印書館 / 2010

我是G小姐,公衆號「G小姐的自由世界」,分享愛、情感和心靈,帶你穿過紛繁的表象,從深處瞭解性與愛。如果對您有啓發,歡迎點贊、評論、關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