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聲音——以個人經歷論道、教育

引一首晏殊的《玉樓春》:

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樓頭殘夢五更鐘,花底離情三月雨。

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

……

昨晚做夢,有一個聲音在心裏極其細微,但又如此清晰,像是直接超越聲光電傳入意識之中的:

建立自己的境界,太古的境界……

這應該就是類似所謂的天命的召喚吧。

少年時我曾立志要成爲一位科學家,因爲那時候最喜歡自然,而探究自然的奧祕,科學家最擅長,一直到初中也還是這樣,那個時候癡迷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喜歡一本叫做《奧祕》的書,理想就是像牛頓、愛因斯坦這些人一樣,發現宇宙的規則,萬世皆可用之。

但初中時,另一種情愫也進入我的身心,那就是對美的感受,尤其是對女性美的欣賞。小學之時,只是把女孩子看作性別不同的同學而已,到了初中的某個階段,突然發現她們的美,也感覺到要保護柔弱的女孩子。這種情感在心底慢慢擴散開來,於是有了“愁”。

愁是秋心難解,那時候很喜歡一句話:“冷夜裏看落葉飄過。”大約出自某篇範文,但印象深刻,一下子記住了。就是那樣的蕭索,身世和心事都無人得知。不知何時起,另一句更極端的話進入了心底:“哀莫大於心死。”按理說青少年不該有這樣的思緒,可是喜歡沉思的我很早就意識到這句話的分量,認識到很多人脫離童年,在走上成長的道路上,由於壓抑過多,至少有一部分心已經漸漸死了。

那個時候不懂,只是去自怨自艾。有一天在課堂上突然反思制度,認爲是個牢籠,由此也逐步走向了反現代,喜歡傳統的路線。加上天生的復古情懷,那個時候學了一些文言文,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老夫子”。

也是在這種情感的推動下,開始寫作,展露了一些頭角,被老師表揚。

到了高中更深刻地去學習物理,包括去看那本當時風靡全球的《時間簡史》,才明白物理學的模型一再被打破重建,也感覺僅僅憑理性是無法把握世界的。世界終究不是機械的。任何模型,也都是一種近似。到了量子力學的探討時,我更感到震撼,這是事實嗎?當我認識了測不準原理,以及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的時候,我就開始走向了“玄學”,如同晚年的牛頓一樣。

當然,物理學肯定還會不斷提出它的模型,其適用範圍總體上還會不斷擴大,但玄學好像一直在那裏,正如佛家說的“不增不減,不生不滅”,是關於本質的一種思考。

對物理等學科逐漸失去興趣,可能還源於高中的課業壓力太大。經歷過高考前夕的人都能明白那種感受,我從初中的自習到九點半左右就入睡,一直到每天必須要10點半左右才能睡覺。儘管算是一個好學的孩子,也非常不喜歡這種沉悶、機械的事情。何況都是如花的年華,更希望的是一種情感和愛的分享,但這些在那時都不是重點,甚至早戀是爲人所恥笑的。因此,人的情感受到了很深的壓抑。

我記得那時候,有一天晚上買幾盒唱片回家,路上一直用隨聲聽聽着,就着濤濤的江水,格外心曠神怡。雖無春花,但圓月一輪,瀉在水面,微波粼粼,也足以使人心返太古,羨慕那在扁舟上一覺到天明的古人。

後來,我就偷偷在自己的宿舍裏唱歌,學着那些歌曲,表達自己的情感。有時在老家,也偷偷跑出來看電視,尤其是那時候很流行的韓國愛情劇,我印象很深的一部就是《天橋風雲》。


當然,最終我高考的時候,理綜還是考了270多分,但當時選專業的時候,我已經在考慮是否要轉向中文系,只是那時候意志還不夠堅定,父母的建議又認爲中文不好就業,就幫我選了計算機專業。

那也是急匆匆的一次散場。我都不知道,高中爲什麼就這樣結束了,也忘記了也做同學錄,可見那個時候我的心多麻木。只和幾個要好的同學保持聯絡,其他人,就這樣,彷彿一夜之間,消失在我的人生當中。儘管其中的有些人,曾經帶給我那樣深刻的美的感受。

我還記得當時有一個人拿着一本《文心雕龍》在看,他的成績一般,所以我當時就想,課內書都看不過來,還看這種書,有點裝模作樣。直到就業後,買書很方便了,我纔看了《文心雕龍》,很是震撼。感慨爲什麼沒有早點讀到這樣的書。閱讀就是要讀經典,甚至語文教材裏的文章,不如直接讀經典來得有效果。

那個時候買書是很困難的,受到家人觀點的影響,我也基本不看小說,認爲都是些看了會變“壞”的書,甚至連四大名著裏的《紅樓夢》也沒讀過。導致我現在雖然寫散文尚可,構思小說卻有很大困難,高中時候的輸入確實是足以改變一生的。

同時,還有一個同學,當時喜歡讀化學,那時候覺得他偏科得很厲害,結果人家奧林匹克大賽獲獎了,也保送到廈大,和我成了大學同學,而且人家由於專一愛好,如今已經成爲教授了。看看這樣的成長路徑,不禁感覺到所謂的教育給人的一種誤導,其實是很深的。

另一個同學,當時請教我詩歌,其實我一開始不是很懂詩歌的,尤其是他給我看泰戈爾的詩,我很多都不理解,現在泰戈爾成了我最喜歡甚至欽佩的詩人之一,是我的摯友,但當時我的視野真的有限。後來這位同學有一首詩發表在湄洲日報上,由於用了一些現代詩的寫法,我父親表示看不懂,他在報紙上看到這首詩的時候,還驚訝地問我,這是你的同學寫的嗎。但這位同學可能沒有堅持下去,我也理解,能用文學喫飯的人不多,後來可能從事別的工作去了。

其實,我們都曾展露過某種天賦,但是爲什麼,教育對一些天賦特別關注,還爲其安排了出路(比如化學),另外一些天賦,則由於不符合教育的體制化要求,被默默的扼殺了。

這是我到後面纔會思考的問題,當時都很單純。只是其實學校是一個很好的地方,我們難得有緣相聚在一起,本應該學習愛,學習如何去發現自己的天賦,爲彼此服務,但當時我確實充滿了爭競之心,尤其是名次落後時,也會很失落,甚至肯定有期待過某人考得差一點。

教育養成了某種惡性競爭,這只是個開始,因爲隨後我在社會上就會看到更激烈的競爭。

大學前兩年,相對寬鬆,人們往往稱之爲“墮落的年華”,其實大學大多靠的是自學,這樣一來,興趣就逐漸成爲這場學習長征最終勝負的最重要推手了。大學最偉大的地方是有一個好圖書館,還有各種各樣的爲求學而來到的年輕人,儘管有些人在大學已經開始賺錢了,但我認爲大學的主流文化畢竟還是求學。

由於興趣不專業,我一再墮落,大二回來的時候,父親說我鬍子也沒理,活像一個馬克思。那年冬天,我也想了很多,別人在歡歡喜喜過年,我卻在讀自己帶回來的一行李箱的書。我爲在大學時候的墮落和失戀開始反思,在那個時候,我遇到了《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和一個叫申力雯的獨立女性。

當時我的閱讀和思考還不夠深入,只是欣賞梭羅的那些警句,還未對我的生命做出反思。申力雯的一些文字很安慰人心。於是我的傷口慢慢癒合。

大三的時候開始接觸信仰。那時候,就兩個傳福音的小夥伴,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就讓我欣然悅納。因爲我高中時候已經讀過《聖經》,只是那時候不解其意。說也奇怪,那時候,我正在生病,很是難受,接聽廣播時,就收到了福音廣播,覺得聲音特別溫暖,所以我後來走出來之後,就找家裏有信的人借一本《聖經》來看看,結果那位同學好像不怎麼信,我看了一會,又回到唯物思維,認爲可能記載的 神是外星人。

這是我第一次去認真思考信仰。“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誠然。但小的時候,除了接受那種“接班人”帶來的榮譽感之外(那時候我是學校唯一的大隊長),我也思考過天意,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也相信“好人不一定有好報,但壞人一定有惡報”(這是我和一個姐姐討論的結果),因此是一種質樸的,源自自然和本性的信仰。正如經上說的:良心就是人內心的律法。每個人都有良心,而王陽明最大的發現就是“致良知”,就是一件事當不當做,問你的良知,之所以用良知而不用良心,主要是受到格物致知的影響,認爲良心可能受到後天的因素而污染,因此要回歸先天的良知去檢驗,如孟子所說:“不慮而知,良知也。”

由於信仰,我看到了過去我們教育很大一塊的缺失,可以說,就是信仰缺失,或者我們自認爲有信仰教育。由於人們不瞭解人生的意義,不認識永恆,不瞭解人生從哪裏來,到哪裏去,而僅僅是掌握了一堆知識,卻失去了本心,這樣,就會產生所謂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人有知識而沒有良知,是非常可怕的。

但是,一神體系的不夠包容性(或者是我們理解的侷限性),以及我個人當時在傳福音過程中的一些障礙,使得我又漸漸遠離了信仰,迴歸到紅塵當中。記得當時信仰最火熱的時候,我看到一顆樹,都會想到是  神的榮耀,而感到欣喜。而且又認識了這樣一些屬神的人,心裏對人生充滿了希望。

信仰中最大的傷害,應該是來自具有同樣信仰的人。當時由於對信仰認識不夠深刻,加上人的自我太強大了,我個人又是完美主義者,只看到別人的缺點,沒有體諒人的軟弱,所以很不能接受一些同信仰者仍然那般墮落地活着,尤其是看到人們每次祈求都爲自己的利益在祈求,也十分難過。所以當時在遇到傳福音碰壁之後,尤其是感到這個 神怎麼這麼無力,在傳福音,或者做其他事情的時候,很少有所謂的“神蹟”發生,而信仰也無法改變人的墮落的光景,由於找不到印證,我不能欺騙自己是真的相信而渾渾噩噩待在一個團體裏。因此漸漸疏遠了信仰。

這些事發生的時候,我正好也面臨剛剛工作的階段。應該來說,純粹的學生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不管我之前如何去批判它,事實上,它帶給我的美好還是很多的,這些是在踏上工作崗位之後纔有所感受的。在學校,當然也會像工作一樣有固定的時間和作息,但相對自由,誰沒有逃過幾次課呢!工作之後,很明顯感覺時間被分割爲上班時間和下班後以及週末。於是更深程度地感受到了“體制化”的壓力,那時候最喜歡的電影就是《肖申克的救贖》。

而且人際也發生變化了,之前大家都是同齡人,而且受社會污染比較少,雖然有爭競,但回到宿舍裏,還是能談談心,而且可能有一起追過的女孩,一起玩過的遊戲,且少男少女很多,接觸的面多,可能性也很多。工作的單位再大,也相對單一,每天面對的人就那些,人事的變動不可能很經常,而且越長大越孤單,就會真的覺得,像過去那樣一羣少男少女單純聚在一起的時間少了很多。加上廈大的同學來自天南海北,畢業後工作的地點各不相同,再聚的很少。

那個時候的工作是“碼農”,工作完感覺人很疲倦,但我還有堅持閱讀的習慣,一下班就到外圖書城看書,那時候下班本來就比較晚,所以在那裏的時候已經是晚上了,我很喜歡看會書就回休息的地方睡覺,記得那時候還在書城刷完了《明朝那些事兒》這套書,結果現在也沒有多少印象。

身體的疲倦,加上之後屢犯戒律,也羞於再去教會了。之後,我就聽說了可以考公,又聽說“杯水車薪”,工作輕鬆,待遇不錯,正好我覺得一輩子做“碼農”,一是看不到前景,二是覺得自己不是這塊料,所以毅然投入了考公大軍。

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候的工作環境還是很美的,面對着鼓浪嶼,當然,人們忙於工作的時候,是很難靜下來看窗外的風景的,人像齒輪一樣的日光底下勞作,僅僅爲了獲得那些遠遠不能彌補生命的那些財物,是這個社會給人類的錯誤安排。而人類的環境已經被改造成這樣,人從小的教育又把人塑造成這樣,導致人只能把自己出賣到人力市場上,用着這樣或那樣一份工作來養活自己,這樣的生活,是缺乏人性尊嚴的。大部分人會說,我是爲了生存。人類的生存爲何如此嚴酷!

另一方面,由於我們的教育缺乏愛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種競爭教育,一種讓人要活得更加出色,然後去壓迫剝削別人的教育,因此,在工作中,在成年人的世界裏,各種不擇手段的佔有,各種惡性的競爭,也就比比皆是了。

“人心惟危”,這種事情固然古來即有,但現代,因爲社會節奏的加快,競爭的日益激烈,而愈發凸顯了,因此人的壓抑,成爲這個世紀很大的疾病。

考公之後,我換到另一個城市工作。由於所學的專業的緣故,我雖然對文字很感興趣,但在單位仍然不是主要從事文字工作,當然,單位也少不了所謂的文字工作,只是大多是乾巴巴的八股文章,以表達領導意圖爲核心,因此所謂的字斟句酌,完全看領導的需要而定。

剛纔講到的專業問題,確實也是一個很尷尬的點。你可能寫得比一箇中文系的人更好,但人家是科班出身,而且已經佔住這個坑了,肯定不會讓給你的,何況你所在的部門也缺人,尤其是缺肯幹活的年輕人,因此,你就必須在你的崗位上認真負責。

畢竟找到了一份安穩工作,也算安心了。可是太穩定了。所以建議去體制內的朋友們要慎重思考和選擇。調檔之後,我發現我由於缺乏兩年的基層工作經驗,基本上不能再報其他公務員崗位了。所以我深深爲自己陷在一個小池塘裏不能出來而慨嘆。但那時也什麼都沒有,還住在單位的週轉房,而且後面爲了買房還欠了親戚很多錢,又有什麼資本去做其他事情呢!文學固然是我所感興趣的,但當前還不能作爲謀生的工具。

所幸在單位一開始的工作還比較輕鬆。但是空閒的時間有了,人卻不知道該何去何從。那個時候,我剛來福州,人生地不熟,認識的人很有限,所以就想擴大自己的朋友圈。那時候還沒有微信。我的想法是根據“六度空間”理論,搞一個“羣英會”,大家每週聚一聚,從自己熟悉的人入手,熟悉的人再推薦他們熟悉的人,逐步往外擴散,就能認識很多人了。但每次聚會都要思考新的項目,而且不熟悉的人(雖然可能有同一個熟悉的人)之間很難產生穩固的連接,所以聚到後面人反而越來越少。

所以朋友圈的擴大,真是一種緣分,有些人你想認識也不得,對面也不相識,有些人卻自然走進你的生活之中。這些都不可強求。

那時候也逐步恢復教會的聚會生活,因爲那也是一種認識朋友的方式吧。但是老毛病還是沒改,一個是個人太注重自己的榮耀,第二是新的教會不像之前在廈大的教會,可以認識到廈大的一些同學,大家感覺更交流得來。那時候就是除了聚會內容之外,別的聊天也沒有交集,更感到孤獨了。

那個時候一個教友跟我推薦了一個同城讀書會,我從第一次莽莽撞撞地參加活動開始,慢慢定期參加這個讀書會,以書爲媒介,找到了一個可以表達的平臺,事實上,書是很難共讀的,讀書其實更應該是個人的事情,只是以書會友,不失爲一種雅事。同時更重要的是,年輕人平時除了這種讀書會之外,很少有可以表達自己的平臺,平常的開會都是人云亦云,安排工作而已。

當時的讀書會主題很多,有經典閱讀,也有詩歌、電影等的分享,還有辯論會等形式。經典一般是一週讀一小章,然後大家一起討論分享,跟教會的查經聚會很像。最多的時候,一週會有三次活動,弄得我每週都有所期待。

當然,文人相輕,慢慢也會發現,其實讀書會的魚龍混雜,大部分人也是賣弄知識而已,也包括我自己,總覺得讀的書多,就要出來顯擺顯擺,沒有用愛心互相造就,後來讀書會擴大到一個程度,老人慢慢退走,新的人進來閒聊,反而導致了讀書會的崩潰。

所以我印象很深刻,當時是在QQ羣,QQ羣相對微信羣是有好處的,可以編輯大段有條理的文字,然後發在羣裏供大家閱讀思考。但是,也禁不住人多嘴雜。當時,羣裏人數超過500人的時候,還有人慶祝。但後面羣就產生了分裂,細分成許多各自的小組,而之後的改革方案,反而加劇了這種分裂,因此讀書會後來名存實亡。

當然,這個讀書會後來在另外一些人的手中又起起落落,但已經不是我當初認識的那個讀書會了。通過讀書會,我認識到這個世界的人,是多麼需要表達啊。中國人的性格本身就比較壓抑,但這幾年反常的是,自媒體興起後,很多人不嫌自己丑,天天發些視頻,這其實就是人渴望交流的一個表現。

那這個社會爲什麼壓抑了人的表達?人的思想,本來的自在漂游在這個宇宙之中的。他可以天上地下,海闊天空的暢想。他的交流,也不必像我們在讀書會做的那樣,急匆匆拋出一段話顯示自己,然後壓倒別人。是因爲時間越來越有限,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聲音得到別人的認可,卻忘了,這些人原本在幾分鐘前還只是一羣陌生人。

我們爲什麼變得這樣不從容,我們爲什麼如此縮小自己思想的疆域,以至於出現了“文藝復興三傑”這樣的人就覺得是全才了。我們可以迴歸童年的教育去思考,童年的時候,雖然知識積累得不多,但知識面很寬,可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高考前夕被譽爲一個人一生中“知識的巔峯期”。之後的知識學了又忘,更多是專注在某個專業的學習。而走上工作崗位之後,就更專注於工作相關的事物,其實像過去那樣獲得知識的成長越來越少了,大多是一種經驗的積累,以及更重要的,學習如何爲人處世。

這個階段,那些過去的“差生”可能會變成“優生”。所謂風水輪流轉,一個人也不可能什麼都差,學習不好,往往從小受人冷眼,更懂得世態炎涼,察言觀色,如何與人相處,達到自己的目的。導致很多名牌高校的畢業生,反而到社會上混得不如這些人好,這就是教育帶來的後果。

當然,不失本心的學子還是高貴的。但是大部分人還是被社會染黑了,然後又覺得自己反應不夠快,先機已經被人佔了,所以活得更加匆忙和痛苦。

人的心靈本身就是不能壓抑的,因此,哪裏有壓迫,哪裏就要反抗,因此,人的交流凸顯的問題,其實就是人性壓抑的問題。

我們當然需要交流,正常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我這裏分析的是可能有點反常的交流。

在讀書會期間,我也對信仰進行了反思,其特點是,不斷買盡各類宗教的經典文本,特別是佛經,然後自己研讀,想明白到底誰說的纔是真理。結果都不得甚解。

而且,宗教的實踐和單單看文本研究出來的結果,有很大差距。一段平常的經文,在信仰者解讀來,可能具有許多隱喻的意思,在一般人就看不出來。這就是那些宗教學者摸不着頭腦的地方,何況像我們這樣只是買書回來看看。

當然那時候也有收穫,我也確實感到,不能僅僅侷限於一個宗教裏,也可以吸收其他宗教的精華,事實上,在文化上我們就是這樣的。但在信仰上,至少我們不敢公開承認這一點。

但事實上,就是那些聖者,比如奧古斯丁、阿奎那,也都曾引用希臘知識來解讀經文,所以,吸收其他宗教的精華,反而是這個宗教的優點。

從這點上看,佛家最具有包容性。它甚至沒有叫你要信佛,因爲明心見性,自是福田,你自己修好就可以了。但世俗的佛教徒,以及當前的佛教組織,遠遠不如基督教,加上最近幾年出的一些醜聞,年輕人沒有去加入佛教徒,似乎也是正常的。

當然,還有傳統儒家一直批評佛家的,就是認爲佛家不顧家庭,佛家也講孝,但好像更徹底的方法還是要出家,這對社會結構是一種動搖,所以尤爲其他家反對。

而一神論信仰,其實都大同小異。印度的阿克巴大帝就曾認爲這些宗教就其本質來說是一致的。但爲了論證誰是獨一真神,人類歷史上已經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人要有信仰,可是信仰組織化以後,變成了信仰搶佔市場,甚至導致戰爭,足見我們信仰的異化。

當然,也有客觀討論哪種信仰更優的作品,我也讀過,內心還是不能說由於信仰某一種而完全摒棄其他宗教文化中有益的部分,我也不完全贊成現在歐美國家興起的“新世紀運動”,認爲通過提煉一些傳統信仰中通用的東西,結合現代人的生活,寫出一些當代箴言或者出自神的話語(代表作《奇蹟課程》《與神對話》),就可以解決當代人的問題。

人還是要有信仰的,但怎麼看待信仰,一定要從自身出發。我自己到了今年纔在信仰的搖擺中找到答案。我固然已經是一個宗教的自由人了,自由從各種宗教信仰中提取智慧,可也警惕各種宗教,甚至宗教內派別帶來的衝突,我坦然承認,由於基督教跟我最爲有緣,而且我個人欠基督的也最多,所以我更加的是以基督教爲主體去看其他信仰,同時又加入了我們傳統文化,尤其是道德經當中關於道的闡述和包容性。

關於信仰後面會再提到,先把整個歷程講完。到後來就開始面臨找對象的壓力了,這也是導致退出讀書會的一個重要原因,坐而論道,最終連伴侶問題也得不到解決,只認識了幾個好談的朋友。而這當中,當然也有些彼此心動的女子,但最終發現也不能光靠讀書相處下去,理想和現實的差距還是很大。

可見,我們一直所學習的,就是一些知識,但是偏離了道,就是有這些知識,也不足以爲樂。

所以我的困惑越來越大,尤其是當信仰崩潰,讀書會這樣的組織不想再去,戀愛中又遇見一些身世稍稍有些不圓滿的女子,就會感到,爲什麼上天如此安排,如此弄人?記得那一天,我在烏山的腳下,靜坐到黃昏。

這個思考,隨着結婚的到來,而暫時被延緩了。婚姻的到來是很奇妙的,正如父母所言,有緣分的就很快,認識很快,結婚也很快。這當中自然有道的牽引,或者說上帝的指引。記得在這之前我去過一趟天后宮,那裏現在成了一些民俗和傳統文化活動的場所,本來基督徒是忌偶像的,但我當時已經比較通達,所以就陪他們一起做點事,後來他們說我抱了一個“鬥”,這似乎就預示着某種好運。所以兜兜轉轉,後面我就找到了我的姻緣。

應該說,我們有過我們的蜜月期,是至今想來依然顫動的時刻。同時,也隨着家庭生活帶來的穩定性,我在文藝方面,不管是參加各種文藝活動,都達到了一個小高潮,我參加了古詩文大賽,獲獎了,後來還參加“詩書中華”節目的錄製,那之後重新對古典文化產生興趣,開始寫古體詩詞,又開始認識了一些新朋友。

正如那首歌唱的“忙着快樂,忙着感動”,也居然把對人生的思考放下了,那個時候就會夜聊,雖然明明是講一些很沒有內涵的話,但是覺得很充實,就是那種終於有伴了的感動。當然,也由於過於秀恩愛,一度引起一些人對我朋友圈的屏蔽。

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人的幸福,如果只是個體的幸福,是很難共享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做人要低調,低調的幸福。

但是兒子讓我們補交了學費。由於一直忙於參加外面的活動,加上那段時間有個“聖鬥士星矢”的手機遊戲,我們又都是聖鬥士迷,結果對孩子的成長沒有太關注,當然,也可能是命中註定,我的兒子直到兩週歲還沒開口說過哪怕一個簡單的詞。當然,剛剛他還活蹦亂跳在我面前說話。但當時,我們的憂慮可想而知。

過去人對孩子是放養,加上家裏有好多孩子,根本也不會去關注孩子怎麼還沒講話,但現代人對孩子都很關注,所以對孩子的狀況,尤其是帶出去的時候,一對比其他孩子,就顯出所謂的問題來了。那個時候也參考過很多書,去過幾家醫院,都是省裏權威的醫院,也用他們的方法做過,每次看着孩子接受他們所謂的測試,心裏都會很難過。最後不得不給孩子報了所謂的語訓班。

來了才發現我這麼多跟我兒子情況類似的孩子。這個到底是不是真的是病,還是隻是市場營銷出來的焦慮?過來人當然傾向於後者。可是當時我們由於等孩子開口實在等得太久了,所以真的有點“病急亂投醫”。給兒子做卡片練習的老師很有靈性,兒子進步很大,顯示了他的智商沒有問題。但另一方面,讓兒子發音的老師,遲遲沒有見到成效,當然,後面我們想過來,跟具體的老師也還是很有關係的,孩子遇到什麼樣的老師,真的也是一種緣分。

後面因爲疫情,孩子的學習中斷了,但奇妙的是,他漸漸開始會開口說話了。然後我們請了一個老師在家,教他發音,但也只學到了某個階段。至今,我的兒子發音上還是跟其他的小朋友有差距,但我們已經看到他的成長和變化了,也對他重拾了信心。

由於孩子這樣的緣故,我也讀了很多兒童教育的書,但大多是爲了應用,用來解決問題,有一本好書一直沒有完,這就是蒙臺梭利的《童年的祕密》,最近我又重新翻看這本書,才發現這本書的經典價值。

快一萬字了,我還是迴歸開頭吧。由於兒子的情況有所好轉,我們開始了正常的生活,也由於前面爲了兒子壓抑得太久,我們前一陣子確實有所放縱,我是表現在經常喝銳澳買醉,然後由於改革調整崗位,工作壓力漸漸加大,有時候一天忙完迷迷糊糊的,晚上就開始打遊戲。可以說這個樣子了有一個夏季。

我當然也不期望這種狀況有所好轉,因爲根本上,我覺得這個社會欠我的,我只有憑着寫作時候的頓悟,和讀魯米詩歌時的靈光一閃,來慰藉自己,根本問題沒有得到改善,也由於沉浸在家庭生活中,以往的信仰很少去思考了。加上疫情,過着一種相對封閉的生活。

直到這個國慶節的到來。今天正好月底,整個國慶節過去還沒有一個月。我的身心靈可以說由此開始重塑。起因是之前的夏季旅行讓人睏倦,加上疫情原因,我們留在了福州,沒有去旅行。我於是帶兒子到周邊走走。某天,帶兒子去爬于山的時候,我突然想到很久沒有去過的越洋圖書城,於是進去淘本書看看。

我和兒子一起進了最深的書庫,看到了無數的書,但是沒有一本讓我心動。最後出來的時候,想着蠻帶一本卡耐基的書看看,畢竟是中學時候有讀過的書,結果在附近看到了一本曾仕強老師《我是誰》。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我隨手翻閱,居然有種久違的感覺。於是就買下來這本書,越洋還給我打了八折。

如果人生有所謂的投資的話,這本書可以算是最值得的投資了!後面的幾天假期裏,我雖然也參加一些活動,但始終沒有忘掉這本書,這本書如同一面鏡子,讓我看到了自己。

其實應該是水到渠成的結果。我之前在寫的《萬古哲思六十四篇》終於在這個暑假完成(總共寫了三年多)。但是這之後我感到疲倦,尤其是失去了一個方向和目標,因爲這本書出來了,但考慮出版還是很麻煩的事情,那個時候就慨嘆,這樣的作品都無法出版,再寫什麼又有什麼意義!而不寫,人生又總是這樣忙忙碌碌的工作,家庭也是另一個戰場,人生又有什麼意思!也是在這個背景下,我不斷開始玩遊戲,玩的大部分也是自己從會玩電腦遊戲開始玩過的一些經典遊戲,包括帝國時代、三國志、富甲天下、虛擬人生、文明5等。

人生的選擇不同角色,豈不也像投入不同的遊戲?爲什麼,小的時候,我們的一切活動都近似遊戲,而長大後,我們卻把許多的事視爲負擔,彷彿被迫去完成它,完成之後又還有新的問題出現?

《萬古哲思六十四篇》是一套論文總集,每一篇都有一個主題,每個主題都是我內心有感動的問題,包括“時間論”、“死亡論”、“苦難論”等,模仿易經總共六十四篇,論述之後還有詩歌附錄,表達一些論述無法說盡的言外餘音。

在寫這六十四篇的時候,其實已經在彙總我過去所有的思考和學習了。但是,顯然,由於六十四篇各自爲題的特點,我還沒有把它們的閃光處融合爲一個思想體系,而僅僅是當時的靈感乍現。而讀到《我是誰》這本書的時候,我既感到,這就是我一貫的思維下來的必然結果,又覺得他幫我總結得好。

下面講講這本書我所理解的主要內涵,後面再談談教育問題,最後再論述所謂的“境界”。各位看官不要着急,快結束了。

靈魂是我們人生的編劇,她從絕對宇宙降生到相對宇宙(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是道成肉身),帶着每個人人生的劇本——“命運”來到,而各有緣的人,由於搭配劇本的需要,也共同降生到了同一個時空之中。

每個人的人生,就是欣賞自己表演的一個過程,完成劇本的使命,即完成天命,今生就圓滿,無論貧窮、富貴、疾病還是災難。

當人偏離自己的劇本時,靈魂會暗暗提出警示,或者表現在身體上,或者表現在外界發生的一些事情上,這是爲了提醒人們,不要忘記了自己的使命。

而到最後審判我們的,與其說是神或者基督,不如說是我們每個人的靈魂,那時候一生倒帶回放,無計可逃,完成得好,就可以返回天堂,完成不好,可能就要繼續輪迴。

當然,也有完成任務,但不返回天堂,還要回來度有情衆生的,這些人往往成爲兩棲神靈,供人膜拜,成爲各種宗教的主神。

但 神不接受人的賄賂,他也是效法道,給人以相應的獎懲和必要的幫助,所以神不足懼,憑信心和良知做事即可。但神旁邊有些小鬼,可能會作怪,這就導致了一些靈異事件。

是人,當然有慾望,這也是出自靈魂對人的考驗,想看看人是否能夠透過這些無常的慾望,順利迴歸本性。人能引導、昇華慾望,則慾望也不足懼。正如聖保羅所言:“凡事都可行,但凡事不都有益。”

同樣,靈魂在安排身體的時候,是有很深的考慮的,包括身體的感官,所感受的世界是有限的,並不能直接認識到實相,這也是爲了引導我們迴歸內在。

至於靈魂爲什麼要從絕對世界來到相對世界,我們要理解,由於絕對宇宙是絕對光明、絕對生命、絕對能力的,因此,它無法自證其完美,爲了證明這種完美,它必須要透過不完美來實現完美,因此就演化出了相對宇宙,這就是道生一的過程。當然,這也是爲了方便說明,其實絕對宇宙和相對宇宙,是亦一亦二的關係。

而相對宇宙一開始就有差別,因此就產生了陰陽,即一生二,陰陽更廣義上的理解,陽是指更高級的能力,陰是相對靜態的能量,萬物負陰而抱陽,指的是生命,都是由一個物質的軀體帶着一個高級能量的魂。

當然,命運不是寫死的,否則就失去了試驗的目的,也就是缺乏表演的空間。因此,命運一定是可以運的,通過個體的運作,從而改變命運,更好地完成天命。

而人所以與衆生不同,在於人有最大的自由意志,因此,可以參天地之化育,因此可以視爲這個相對宇宙的代表,人類可以說是上帝冒險的一擲,正如聖經上說,上帝甚至允許人類不信祂。因此是最大的冒險,但也說明了人類在三界中責任的重大,人惟有從自救開始,方能改變這個世界。

而所謂的上帝,即是絕對宇宙的絕對靈魂,與每個個體中的相對靈魂區別,也可以稱之爲至尊梵、道、安拉等,正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在這裏,各個宗教又居於什麼地位呢?各個宗教都有其真理,正所謂“聖人因神道而設教”,也即佛家說的“方便說法”,神是唯一的,而且從過去到現在直到永遠,都是一樣的,但人各有不同,背景文化各有不同,所以每隔一定時代,就有聖人出來,體貼當時人的心,說法傳道,因此就有了不同的宗教。不是後來的聖人都不如之前的聖人,只是類似知識產權,已經被先註冊了,後面的人只能在這個門戶下,借這個門戶傳道,而且一般人喜歡誇古人,不太對當代人讚譽,往往死後越久,傳得越神。

這樣看,會更圓融,但又允許個人依個人的情況,選擇合適的宗教進行修道。當然,最終的宗教就是你個人,就是完成你靈魂帶來的使命。

所以茨威格在《人類羣星閃耀時刻》中寫道:“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於在他年富力強的時候發現了自己的使命。”孔子說三十而立,五十知天命,其實三十歲就隱隱約約感受到天命的召喚,五十歲是印證這一路走來是否正確。

但是,由於當代價值文化的宣傳教育,使得我們過於注重外在,連國家也是注重表面的發展和GDP,實際上最重要的是完成天命,外在的物質佔有根本不足道,首先從生死來說,我們都是空空的來,空空的去,沒有什麼能夠帶走的,唯一能帶走的是個人的道德修養。

因此,我們在發現天命的時候,多有歧路,就像我之前,因爲熱愛寫作,所以一直想以寫作謀生,或者把興趣和工作結合起來,其實這未必就是天命。

天命是關乎內在的,而不是外在的。換句話說,物質是不滅的,自然界的一切都在不斷轉化,佔有也會變成失去,但沒有什麼真的毀滅了,我們要把這一切當做修道的工具,而每件具體的事情都是心之修道院。

所以關鍵不在於發生什麼事,也不在於擁有什麼,而在於這顆心。

“己靈猶不重,佛視爲何人。”如果讓你擁有天下,但要斷了你兩隻手,你願意嗎?大多數人會說不願意。身體都如此寶貴,何況心靈呢!所以耶穌說:“人若賺得全世界,卻賠上自己的生命,又有什麼益處呢?”

但也不要因此怕死,因爲我們是要求得好死,也許我們的天命就是要我們這樣死去呢!就像軍人馬革裹屍,那就是死得其所了。

由此去觀察我們的教育,確實有很大的缺失,這也是我之所以在這篇文章裏一再反思的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原因。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指出教育的目的是爲了修道,這與《大學》的明明德不謀而合。天命就展現爲天賦,本性的東西,將其表現出來就是道,而教育就是修道的過程,無非是你先修,然後幫我一起修。

但現在的教育,還是沒有改變其粗暴的一面,從“高考是指揮棒”這句話就可以看出來。教師或家長爲維護其權威性,加上教學壓力,不斷給學生灌輸知識,卻忽略了“道”的教育,我們越來越停留在“術”上,就像只有花而沒有根的植物,很快就會枯萎,而且也不能幫助孩子們發展自己的天命。

所以有句話說:“人不可被教,只能幫助他認識自己。”這裏反對的就是被動的教學。

教育的偏差,當然是由社會的偏差引起的。整個社會如果都崇尚競爭、崇尚征服,崇尚物質生活,無人去聆聽內在的聲音,就會導致人本性的磨滅。正如《黃帝內經》開頭指出的:“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就會導致人類的工具不斷髮展提速,而人類的內心日益僵化沉睡的現象。

幸好,已經有像蒙臺梭利這樣的有信仰之人,發現了這樣的問題,並提出了呼籲:“兒童是人類之父。父母們應該關心當今大量的社會問題,併爲全世界兒童的權利得到承認而鬥爭。”而不是僅僅培養孩子爲了讓其用最短的時間獲得一張社會通行證。這只是生命很小的一部分啊。

看蒙臺梭利的書,就能感覺到她字裏行間對兒童真正的愛,所以她能成其爲大家,絕不僅僅是因爲其知識。她深情的寫道:人是一位建設者,但是他在哪裏建造了一個適合孩子的安樂窩呢?那應該是一個美麗的、沒有被任何外在需要污染的地方;那應該是一個積聚無私大愛的地方,這份財富並非用來生產經濟價值。有沒有這樣一個地方,在那裏,人會覺得需要拋棄他通常的行爲方式,認識到爭鬥並非生活並不可少的部分;在那裏,他開始意識到比他人更出色並不是生存的祕訣;在那裏,人類認識到自我犧牲、捨己爲人纔是真正的生命之源。難道沒有這樣一個地方嗎?心靈渴望打破被外物所困的鐐銬;渴望尋找奇蹟,一個將會孕育出新生命的奇蹟;同樣也渴望某種能超越個體生命,延伸到永恆的東西。這就是救贖之路。她把我們的一些教育比作好像蝴蝶直接撕破幼蟲的蛹(如果可能的話),鼓勵它飛一樣。

關於教育,這裏只能講到這些,我會附上蒙臺梭利書的經典部分,也邀請大家去讀這本《童年的祕密》。這裏唯一要說的是,順其自然,循序漸進,任何教育都要以心靈爲上,快樂學習,而不要強迫學習,哪怕即使這樣做了,孩子仍然落後於其他人,也不因此感到失落。相信自己的孩子,即使他是真的有點笨,那也是上天安排給你的功課,不要抗拒,這也是所謂的“臣服”。

我們不知道怎樣對我們和孩子是最好的,道才知道,很多人培養了優秀的孩子,結果孩子出國了,到老了也沒有回來陪伴。誰說的清什麼是真的好呢?靈魂知道。

所以人生一切,都是“自作自受”(不要去羨慕別人,他們也是“自作自受”),因此就打定主意,從今以後,負起責任,但也不要太嚴肅,生命是活潑潑的。你看每個生命,都在忙碌完成自己的一生,像螞蟻、蜜蜂,卻也悠然自得,像那穿梭花間的蝴蝶,像那林間歌唱的鳥兒。要學會隨時以安靜和能量注入體內,因爲能量的源頭——神就在你裏面。

最後談談夢的啓示。爲什麼要建立自己的境界呢?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裏談到境界,其實就是由內而外觀照的世界,換句話說,你心如何,所看到的萬物就如何,因此宇宙全體都是我的身體,盡全力守護心靈這盞燈,這應該就是夢的意思。

爲什麼是“太古的境界”呢。一個是我的本性好復古,另外,由於人漸漸“失”了,因而反而要從太古去找人性,即從自然中去尋回人性,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這樣方得逍遙遊。這也是我在《秋之聲》裏感悟的:沉浸在天心裏,化爲一縷香。似爲,似無爲,投入自我而忘記自我,生命裏,自然而然有一份清香,只要你靜下來,你的本質就會散發你的魅力。

最後,用道德經的一段話結尾(也是開始,有形之文的結束,正是人生無形的開始,天地有道,吾返而行),表達我的心境:

衆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儡儡兮若無所歸。

衆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衆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