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声音——以个人经历论道、教育

引一首晏殊的《玉楼春》: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

昨晚做梦,有一个声音在心里极其细微,但又如此清晰,像是直接超越声光电传入意识之中的:

建立自己的境界,太古的境界……

这应该就是类似所谓的天命的召唤吧。

少年时我曾立志要成为一位科学家,因为那时候最喜欢自然,而探究自然的奥秘,科学家最擅长,一直到初中也还是这样,那个时候痴迷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喜欢一本叫做《奥秘》的书,理想就是像牛顿、爱因斯坦这些人一样,发现宇宙的规则,万世皆可用之。

但初中时,另一种情愫也进入我的身心,那就是对美的感受,尤其是对女性美的欣赏。小学之时,只是把女孩子看作性别不同的同学而已,到了初中的某个阶段,突然发现她们的美,也感觉到要保护柔弱的女孩子。这种情感在心底慢慢扩散开来,于是有了“愁”。

愁是秋心难解,那时候很喜欢一句话:“冷夜里看落叶飘过。”大约出自某篇范文,但印象深刻,一下子记住了。就是那样的萧索,身世和心事都无人得知。不知何时起,另一句更极端的话进入了心底:“哀莫大于心死。”按理说青少年不该有这样的思绪,可是喜欢沉思的我很早就意识到这句话的分量,认识到很多人脱离童年,在走上成长的道路上,由于压抑过多,至少有一部分心已经渐渐死了。

那个时候不懂,只是去自怨自艾。有一天在课堂上突然反思制度,认为是个牢笼,由此也逐步走向了反现代,喜欢传统的路线。加上天生的复古情怀,那个时候学了一些文言文,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老夫子”。

也是在这种情感的推动下,开始写作,展露了一些头角,被老师表扬。

到了高中更深刻地去学习物理,包括去看那本当时风靡全球的《时间简史》,才明白物理学的模型一再被打破重建,也感觉仅仅凭理性是无法把握世界的。世界终究不是机械的。任何模型,也都是一种近似。到了量子力学的探讨时,我更感到震撼,这是事实吗?当我认识了测不准原理,以及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时候,我就开始走向了“玄学”,如同晚年的牛顿一样。

当然,物理学肯定还会不断提出它的模型,其适用范围总体上还会不断扩大,但玄学好像一直在那里,正如佛家说的“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是关于本质的一种思考。

对物理等学科逐渐失去兴趣,可能还源于高中的课业压力太大。经历过高考前夕的人都能明白那种感受,我从初中的自习到九点半左右就入睡,一直到每天必须要10点半左右才能睡觉。尽管算是一个好学的孩子,也非常不喜欢这种沉闷、机械的事情。何况都是如花的年华,更希望的是一种情感和爱的分享,但这些在那时都不是重点,甚至早恋是为人所耻笑的。因此,人的情感受到了很深的压抑。

我记得那时候,有一天晚上买几盒唱片回家,路上一直用随声听听着,就着涛涛的江水,格外心旷神怡。虽无春花,但圆月一轮,泻在水面,微波粼粼,也足以使人心返太古,羡慕那在扁舟上一觉到天明的古人。

后来,我就偷偷在自己的宿舍里唱歌,学着那些歌曲,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时在老家,也偷偷跑出来看电视,尤其是那时候很流行的韩国爱情剧,我印象很深的一部就是《天桥风云》。


当然,最终我高考的时候,理综还是考了270多分,但当时选专业的时候,我已经在考虑是否要转向中文系,只是那时候意志还不够坚定,父母的建议又认为中文不好就业,就帮我选了计算机专业。

那也是急匆匆的一次散场。我都不知道,高中为什么就这样结束了,也忘记了也做同学录,可见那个时候我的心多麻木。只和几个要好的同学保持联络,其他人,就这样,仿佛一夜之间,消失在我的人生当中。尽管其中的有些人,曾经带给我那样深刻的美的感受。

我还记得当时有一个人拿着一本《文心雕龙》在看,他的成绩一般,所以我当时就想,课内书都看不过来,还看这种书,有点装模作样。直到就业后,买书很方便了,我才看了《文心雕龙》,很是震撼。感慨为什么没有早点读到这样的书。阅读就是要读经典,甚至语文教材里的文章,不如直接读经典来得有效果。

那个时候买书是很困难的,受到家人观点的影响,我也基本不看小说,认为都是些看了会变“坏”的书,甚至连四大名著里的《红楼梦》也没读过。导致我现在虽然写散文尚可,构思小说却有很大困难,高中时候的输入确实是足以改变一生的。

同时,还有一个同学,当时喜欢读化学,那时候觉得他偏科得很厉害,结果人家奥林匹克大赛获奖了,也保送到厦大,和我成了大学同学,而且人家由于专一爱好,如今已经成为教授了。看看这样的成长路径,不禁感觉到所谓的教育给人的一种误导,其实是很深的。

另一个同学,当时请教我诗歌,其实我一开始不是很懂诗歌的,尤其是他给我看泰戈尔的诗,我很多都不理解,现在泰戈尔成了我最喜欢甚至钦佩的诗人之一,是我的挚友,但当时我的视野真的有限。后来这位同学有一首诗发表在湄洲日报上,由于用了一些现代诗的写法,我父亲表示看不懂,他在报纸上看到这首诗的时候,还惊讶地问我,这是你的同学写的吗。但这位同学可能没有坚持下去,我也理解,能用文学吃饭的人不多,后来可能从事别的工作去了。

其实,我们都曾展露过某种天赋,但是为什么,教育对一些天赋特别关注,还为其安排了出路(比如化学),另外一些天赋,则由于不符合教育的体制化要求,被默默的扼杀了。

这是我到后面才会思考的问题,当时都很单纯。只是其实学校是一个很好的地方,我们难得有缘相聚在一起,本应该学习爱,学习如何去发现自己的天赋,为彼此服务,但当时我确实充满了争竞之心,尤其是名次落后时,也会很失落,甚至肯定有期待过某人考得差一点。

教育养成了某种恶性竞争,这只是个开始,因为随后我在社会上就会看到更激烈的竞争。

大学前两年,相对宽松,人们往往称之为“堕落的年华”,其实大学大多靠的是自学,这样一来,兴趣就逐渐成为这场学习长征最终胜负的最重要推手了。大学最伟大的地方是有一个好图书馆,还有各种各样的为求学而来到的年轻人,尽管有些人在大学已经开始赚钱了,但我认为大学的主流文化毕竟还是求学。

由于兴趣不专业,我一再堕落,大二回来的时候,父亲说我胡子也没理,活像一个马克思。那年冬天,我也想了很多,别人在欢欢喜喜过年,我却在读自己带回来的一行李箱的书。我为在大学时候的堕落和失恋开始反思,在那个时候,我遇到了《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和一个叫申力雯的独立女性。

当时我的阅读和思考还不够深入,只是欣赏梭罗的那些警句,还未对我的生命做出反思。申力雯的一些文字很安慰人心。于是我的伤口慢慢愈合。

大三的时候开始接触信仰。那时候,就两个传福音的小伙伴,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让我欣然悦纳。因为我高中时候已经读过《圣经》,只是那时候不解其意。说也奇怪,那时候,我正在生病,很是难受,接听广播时,就收到了福音广播,觉得声音特别温暖,所以我后来走出来之后,就找家里有信的人借一本《圣经》来看看,结果那位同学好像不怎么信,我看了一会,又回到唯物思维,认为可能记载的 神是外星人。

这是我第一次去认真思考信仰。“信道是从听道来的。”诚然。但小的时候,除了接受那种“接班人”带来的荣誉感之外(那时候我是学校唯一的大队长),我也思考过天意,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也相信“好人不一定有好报,但坏人一定有恶报”(这是我和一个姐姐讨论的结果),因此是一种质朴的,源自自然和本性的信仰。正如经上说的:良心就是人内心的律法。每个人都有良心,而王阳明最大的发现就是“致良知”,就是一件事当不当做,问你的良知,之所以用良知而不用良心,主要是受到格物致知的影响,认为良心可能受到后天的因素而污染,因此要回归先天的良知去检验,如孟子所说:“不虑而知,良知也。”

由于信仰,我看到了过去我们教育很大一块的缺失,可以说,就是信仰缺失,或者我们自认为有信仰教育。由于人们不了解人生的意义,不认识永恒,不了解人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而仅仅是掌握了一堆知识,却失去了本心,这样,就会产生所谓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人有知识而没有良知,是非常可怕的。

但是,一神体系的不够包容性(或者是我们理解的局限性),以及我个人当时在传福音过程中的一些障碍,使得我又渐渐远离了信仰,回归到红尘当中。记得当时信仰最火热的时候,我看到一颗树,都会想到是  神的荣耀,而感到欣喜。而且又认识了这样一些属神的人,心里对人生充满了希望。

信仰中最大的伤害,应该是来自具有同样信仰的人。当时由于对信仰认识不够深刻,加上人的自我太强大了,我个人又是完美主义者,只看到别人的缺点,没有体谅人的软弱,所以很不能接受一些同信仰者仍然那般堕落地活着,尤其是看到人们每次祈求都为自己的利益在祈求,也十分难过。所以当时在遇到传福音碰壁之后,尤其是感到这个 神怎么这么无力,在传福音,或者做其他事情的时候,很少有所谓的“神迹”发生,而信仰也无法改变人的堕落的光景,由于找不到印证,我不能欺骗自己是真的相信而浑浑噩噩待在一个团体里。因此渐渐疏远了信仰。

这些事发生的时候,我正好也面临刚刚工作的阶段。应该来说,纯粹的学生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不管我之前如何去批判它,事实上,它带给我的美好还是很多的,这些是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后才有所感受的。在学校,当然也会像工作一样有固定的时间和作息,但相对自由,谁没有逃过几次课呢!工作之后,很明显感觉时间被分割为上班时间和下班后以及周末。于是更深程度地感受到了“体制化”的压力,那时候最喜欢的电影就是《肖申克的救赎》。

而且人际也发生变化了,之前大家都是同龄人,而且受社会污染比较少,虽然有争竞,但回到宿舍里,还是能谈谈心,而且可能有一起追过的女孩,一起玩过的游戏,且少男少女很多,接触的面多,可能性也很多。工作的单位再大,也相对单一,每天面对的人就那些,人事的变动不可能很经常,而且越长大越孤单,就会真的觉得,像过去那样一群少男少女单纯聚在一起的时间少了很多。加上厦大的同学来自天南海北,毕业后工作的地点各不相同,再聚的很少。

那个时候的工作是“码农”,工作完感觉人很疲倦,但我还有坚持阅读的习惯,一下班就到外图书城看书,那时候下班本来就比较晚,所以在那里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我很喜欢看会书就回休息的地方睡觉,记得那时候还在书城刷完了《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结果现在也没有多少印象。

身体的疲倦,加上之后屡犯戒律,也羞于再去教会了。之后,我就听说了可以考公,又听说“杯水车薪”,工作轻松,待遇不错,正好我觉得一辈子做“码农”,一是看不到前景,二是觉得自己不是这块料,所以毅然投入了考公大军。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工作环境还是很美的,面对着鼓浪屿,当然,人们忙于工作的时候,是很难静下来看窗外的风景的,人像齿轮一样的日光底下劳作,仅仅为了获得那些远远不能弥补生命的那些财物,是这个社会给人类的错误安排。而人类的环境已经被改造成这样,人从小的教育又把人塑造成这样,导致人只能把自己出卖到人力市场上,用着这样或那样一份工作来养活自己,这样的生活,是缺乏人性尊严的。大部分人会说,我是为了生存。人类的生存为何如此严酷!

另一方面,由于我们的教育缺乏爱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竞争教育,一种让人要活得更加出色,然后去压迫剥削别人的教育,因此,在工作中,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各种不择手段的占有,各种恶性的竞争,也就比比皆是了。

“人心惟危”,这种事情固然古来即有,但现代,因为社会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日益激烈,而愈发凸显了,因此人的压抑,成为这个世纪很大的疾病。

考公之后,我换到另一个城市工作。由于所学的专业的缘故,我虽然对文字很感兴趣,但在单位仍然不是主要从事文字工作,当然,单位也少不了所谓的文字工作,只是大多是干巴巴的八股文章,以表达领导意图为核心,因此所谓的字斟句酌,完全看领导的需要而定。

刚才讲到的专业问题,确实也是一个很尴尬的点。你可能写得比一个中文系的人更好,但人家是科班出身,而且已经占住这个坑了,肯定不会让给你的,何况你所在的部门也缺人,尤其是缺肯干活的年轻人,因此,你就必须在你的岗位上认真负责。

毕竟找到了一份安稳工作,也算安心了。可是太稳定了。所以建议去体制内的朋友们要慎重思考和选择。调档之后,我发现我由于缺乏两年的基层工作经验,基本上不能再报其他公务员岗位了。所以我深深为自己陷在一个小池塘里不能出来而慨叹。但那时也什么都没有,还住在单位的周转房,而且后面为了买房还欠了亲戚很多钱,又有什么资本去做其他事情呢!文学固然是我所感兴趣的,但当前还不能作为谋生的工具。

所幸在单位一开始的工作还比较轻松。但是空闲的时间有了,人却不知道该何去何从。那个时候,我刚来福州,人生地不熟,认识的人很有限,所以就想扩大自己的朋友圈。那时候还没有微信。我的想法是根据“六度空间”理论,搞一个“群英会”,大家每周聚一聚,从自己熟悉的人入手,熟悉的人再推荐他们熟悉的人,逐步往外扩散,就能认识很多人了。但每次聚会都要思考新的项目,而且不熟悉的人(虽然可能有同一个熟悉的人)之间很难产生稳固的连接,所以聚到后面人反而越来越少。

所以朋友圈的扩大,真是一种缘分,有些人你想认识也不得,对面也不相识,有些人却自然走进你的生活之中。这些都不可强求。

那时候也逐步恢复教会的聚会生活,因为那也是一种认识朋友的方式吧。但是老毛病还是没改,一个是个人太注重自己的荣耀,第二是新的教会不像之前在厦大的教会,可以认识到厦大的一些同学,大家感觉更交流得来。那时候就是除了聚会内容之外,别的聊天也没有交集,更感到孤独了。

那个时候一个教友跟我推荐了一个同城读书会,我从第一次莽莽撞撞地参加活动开始,慢慢定期参加这个读书会,以书为媒介,找到了一个可以表达的平台,事实上,书是很难共读的,读书其实更应该是个人的事情,只是以书会友,不失为一种雅事。同时更重要的是,年轻人平时除了这种读书会之外,很少有可以表达自己的平台,平常的开会都是人云亦云,安排工作而已。

当时的读书会主题很多,有经典阅读,也有诗歌、电影等的分享,还有辩论会等形式。经典一般是一周读一小章,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分享,跟教会的查经聚会很像。最多的时候,一周会有三次活动,弄得我每周都有所期待。

当然,文人相轻,慢慢也会发现,其实读书会的鱼龙混杂,大部分人也是卖弄知识而已,也包括我自己,总觉得读的书多,就要出来显摆显摆,没有用爱心互相造就,后来读书会扩大到一个程度,老人慢慢退走,新的人进来闲聊,反而导致了读书会的崩溃。

所以我印象很深刻,当时是在QQ群,QQ群相对微信群是有好处的,可以编辑大段有条理的文字,然后发在群里供大家阅读思考。但是,也禁不住人多嘴杂。当时,群里人数超过500人的时候,还有人庆祝。但后面群就产生了分裂,细分成许多各自的小组,而之后的改革方案,反而加剧了这种分裂,因此读书会后来名存实亡。

当然,这个读书会后来在另外一些人的手中又起起落落,但已经不是我当初认识的那个读书会了。通过读书会,我认识到这个世界的人,是多么需要表达啊。中国人的性格本身就比较压抑,但这几年反常的是,自媒体兴起后,很多人不嫌自己丑,天天发些视频,这其实就是人渴望交流的一个表现。

那这个社会为什么压抑了人的表达?人的思想,本来的自在漂游在这个宇宙之中的。他可以天上地下,海阔天空的畅想。他的交流,也不必像我们在读书会做的那样,急匆匆抛出一段话显示自己,然后压倒别人。是因为时间越来越有限,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声音得到别人的认可,却忘了,这些人原本在几分钟前还只是一群陌生人。

我们为什么变得这样不从容,我们为什么如此缩小自己思想的疆域,以至于出现了“文艺复兴三杰”这样的人就觉得是全才了。我们可以回归童年的教育去思考,童年的时候,虽然知识积累得不多,但知识面很宽,可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高考前夕被誉为一个人一生中“知识的巅峰期”。之后的知识学了又忘,更多是专注在某个专业的学习。而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就更专注于工作相关的事物,其实像过去那样获得知识的成长越来越少了,大多是一种经验的积累,以及更重要的,学习如何为人处世。

这个阶段,那些过去的“差生”可能会变成“优生”。所谓风水轮流转,一个人也不可能什么都差,学习不好,往往从小受人冷眼,更懂得世态炎凉,察言观色,如何与人相处,达到自己的目的。导致很多名牌高校的毕业生,反而到社会上混得不如这些人好,这就是教育带来的后果。

当然,不失本心的学子还是高贵的。但是大部分人还是被社会染黑了,然后又觉得自己反应不够快,先机已经被人占了,所以活得更加匆忙和痛苦。

人的心灵本身就是不能压抑的,因此,哪里有压迫,哪里就要反抗,因此,人的交流凸显的问题,其实就是人性压抑的问题。

我们当然需要交流,正常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我这里分析的是可能有点反常的交流。

在读书会期间,我也对信仰进行了反思,其特点是,不断买尽各类宗教的经典文本,特别是佛经,然后自己研读,想明白到底谁说的才是真理。结果都不得甚解。

而且,宗教的实践和单单看文本研究出来的结果,有很大差距。一段平常的经文,在信仰者解读来,可能具有许多隐喻的意思,在一般人就看不出来。这就是那些宗教学者摸不着头脑的地方,何况像我们这样只是买书回来看看。

当然那时候也有收获,我也确实感到,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宗教里,也可以吸收其他宗教的精华,事实上,在文化上我们就是这样的。但在信仰上,至少我们不敢公开承认这一点。

但事实上,就是那些圣者,比如奥古斯丁、阿奎那,也都曾引用希腊知识来解读经文,所以,吸收其他宗教的精华,反而是这个宗教的优点。

从这点上看,佛家最具有包容性。它甚至没有叫你要信佛,因为明心见性,自是福田,你自己修好就可以了。但世俗的佛教徒,以及当前的佛教组织,远远不如基督教,加上最近几年出的一些丑闻,年轻人没有去加入佛教徒,似乎也是正常的。

当然,还有传统儒家一直批评佛家的,就是认为佛家不顾家庭,佛家也讲孝,但好像更彻底的方法还是要出家,这对社会结构是一种动摇,所以尤为其他家反对。

而一神论信仰,其实都大同小异。印度的阿克巴大帝就曾认为这些宗教就其本质来说是一致的。但为了论证谁是独一真神,人类历史上已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人要有信仰,可是信仰组织化以后,变成了信仰抢占市场,甚至导致战争,足见我们信仰的异化。

当然,也有客观讨论哪种信仰更优的作品,我也读过,内心还是不能说由于信仰某一种而完全摒弃其他宗教文化中有益的部分,我也不完全赞成现在欧美国家兴起的“新世纪运动”,认为通过提炼一些传统信仰中通用的东西,结合现代人的生活,写出一些当代箴言或者出自神的话语(代表作《奇迹课程》《与神对话》),就可以解决当代人的问题。

人还是要有信仰的,但怎么看待信仰,一定要从自身出发。我自己到了今年才在信仰的摇摆中找到答案。我固然已经是一个宗教的自由人了,自由从各种宗教信仰中提取智慧,可也警惕各种宗教,甚至宗教内派别带来的冲突,我坦然承认,由于基督教跟我最为有缘,而且我个人欠基督的也最多,所以我更加的是以基督教为主体去看其他信仰,同时又加入了我们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德经当中关于道的阐述和包容性。

关于信仰后面会再提到,先把整个历程讲完。到后来就开始面临找对象的压力了,这也是导致退出读书会的一个重要原因,坐而论道,最终连伴侣问题也得不到解决,只认识了几个好谈的朋友。而这当中,当然也有些彼此心动的女子,但最终发现也不能光靠读书相处下去,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还是很大。

可见,我们一直所学习的,就是一些知识,但是偏离了道,就是有这些知识,也不足以为乐。

所以我的困惑越来越大,尤其是当信仰崩溃,读书会这样的组织不想再去,恋爱中又遇见一些身世稍稍有些不圆满的女子,就会感到,为什么上天如此安排,如此弄人?记得那一天,我在乌山的脚下,静坐到黄昏。

这个思考,随着结婚的到来,而暂时被延缓了。婚姻的到来是很奇妙的,正如父母所言,有缘分的就很快,认识很快,结婚也很快。这当中自然有道的牵引,或者说上帝的指引。记得在这之前我去过一趟天后宫,那里现在成了一些民俗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本来基督徒是忌偶像的,但我当时已经比较通达,所以就陪他们一起做点事,后来他们说我抱了一个“斗”,这似乎就预示着某种好运。所以兜兜转转,后面我就找到了我的姻缘。

应该说,我们有过我们的蜜月期,是至今想来依然颤动的时刻。同时,也随着家庭生活带来的稳定性,我在文艺方面,不管是参加各种文艺活动,都达到了一个小高潮,我参加了古诗文大赛,获奖了,后来还参加“诗书中华”节目的录制,那之后重新对古典文化产生兴趣,开始写古体诗词,又开始认识了一些新朋友。

正如那首歌唱的“忙着快乐,忙着感动”,也居然把对人生的思考放下了,那个时候就会夜聊,虽然明明是讲一些很没有内涵的话,但是觉得很充实,就是那种终于有伴了的感动。当然,也由于过于秀恩爱,一度引起一些人对我朋友圈的屏蔽。

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人的幸福,如果只是个体的幸福,是很难共享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做人要低调,低调的幸福。

但是儿子让我们补交了学费。由于一直忙于参加外面的活动,加上那段时间有个“圣斗士星矢”的手机游戏,我们又都是圣斗士迷,结果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太关注,当然,也可能是命中注定,我的儿子直到两周岁还没开口说过哪怕一个简单的词。当然,刚刚他还活蹦乱跳在我面前说话。但当时,我们的忧虑可想而知。

过去人对孩子是放养,加上家里有好多孩子,根本也不会去关注孩子怎么还没讲话,但现代人对孩子都很关注,所以对孩子的状况,尤其是带出去的时候,一对比其他孩子,就显出所谓的问题来了。那个时候也参考过很多书,去过几家医院,都是省里权威的医院,也用他们的方法做过,每次看着孩子接受他们所谓的测试,心里都会很难过。最后不得不给孩子报了所谓的语训班。

来了才发现我这么多跟我儿子情况类似的孩子。这个到底是不是真的是病,还是只是市场营销出来的焦虑?过来人当然倾向于后者。可是当时我们由于等孩子开口实在等得太久了,所以真的有点“病急乱投医”。给儿子做卡片练习的老师很有灵性,儿子进步很大,显示了他的智商没有问题。但另一方面,让儿子发音的老师,迟迟没有见到成效,当然,后面我们想过来,跟具体的老师也还是很有关系的,孩子遇到什么样的老师,真的也是一种缘分。

后面因为疫情,孩子的学习中断了,但奇妙的是,他渐渐开始会开口说话了。然后我们请了一个老师在家,教他发音,但也只学到了某个阶段。至今,我的儿子发音上还是跟其他的小朋友有差距,但我们已经看到他的成长和变化了,也对他重拾了信心。

由于孩子这样的缘故,我也读了很多儿童教育的书,但大多是为了应用,用来解决问题,有一本好书一直没有完,这就是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最近我又重新翻看这本书,才发现这本书的经典价值。

快一万字了,我还是回归开头吧。由于儿子的情况有所好转,我们开始了正常的生活,也由于前面为了儿子压抑得太久,我们前一阵子确实有所放纵,我是表现在经常喝锐澳买醉,然后由于改革调整岗位,工作压力渐渐加大,有时候一天忙完迷迷糊糊的,晚上就开始打游戏。可以说这个样子了有一个夏季。

我当然也不期望这种状况有所好转,因为根本上,我觉得这个社会欠我的,我只有凭着写作时候的顿悟,和读鲁米诗歌时的灵光一闪,来慰藉自己,根本问题没有得到改善,也由于沉浸在家庭生活中,以往的信仰很少去思考了。加上疫情,过着一种相对封闭的生活。

直到这个国庆节的到来。今天正好月底,整个国庆节过去还没有一个月。我的身心灵可以说由此开始重塑。起因是之前的夏季旅行让人困倦,加上疫情原因,我们留在了福州,没有去旅行。我于是带儿子到周边走走。某天,带儿子去爬于山的时候,我突然想到很久没有去过的越洋图书城,于是进去淘本书看看。

我和儿子一起进了最深的书库,看到了无数的书,但是没有一本让我心动。最后出来的时候,想着蛮带一本卡耐基的书看看,毕竟是中学时候有读过的书,结果在附近看到了一本曾仕强老师《我是谁》。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我随手翻阅,居然有种久违的感觉。于是就买下来这本书,越洋还给我打了八折。

如果人生有所谓的投资的话,这本书可以算是最值得的投资了!后面的几天假期里,我虽然也参加一些活动,但始终没有忘掉这本书,这本书如同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

其实应该是水到渠成的结果。我之前在写的《万古哲思六十四篇》终于在这个暑假完成(总共写了三年多)。但是这之后我感到疲倦,尤其是失去了一个方向和目标,因为这本书出来了,但考虑出版还是很麻烦的事情,那个时候就慨叹,这样的作品都无法出版,再写什么又有什么意义!而不写,人生又总是这样忙忙碌碌的工作,家庭也是另一个战场,人生又有什么意思!也是在这个背景下,我不断开始玩游戏,玩的大部分也是自己从会玩电脑游戏开始玩过的一些经典游戏,包括帝国时代、三国志、富甲天下、虚拟人生、文明5等。

人生的选择不同角色,岂不也像投入不同的游戏?为什么,小的时候,我们的一切活动都近似游戏,而长大后,我们却把许多的事视为负担,仿佛被迫去完成它,完成之后又还有新的问题出现?

《万古哲思六十四篇》是一套论文总集,每一篇都有一个主题,每个主题都是我内心有感动的问题,包括“时间论”、“死亡论”、“苦难论”等,模仿易经总共六十四篇,论述之后还有诗歌附录,表达一些论述无法说尽的言外余音。

在写这六十四篇的时候,其实已经在汇总我过去所有的思考和学习了。但是,显然,由于六十四篇各自为题的特点,我还没有把它们的闪光处融合为一个思想体系,而仅仅是当时的灵感乍现。而读到《我是谁》这本书的时候,我既感到,这就是我一贯的思维下来的必然结果,又觉得他帮我总结得好。

下面讲讲这本书我所理解的主要内涵,后面再谈谈教育问题,最后再论述所谓的“境界”。各位看官不要着急,快结束了。

灵魂是我们人生的编剧,她从绝对宇宙降生到相对宇宙(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是道成肉身),带着每个人人生的剧本——“命运”来到,而各有缘的人,由于搭配剧本的需要,也共同降生到了同一个时空之中。

每个人的人生,就是欣赏自己表演的一个过程,完成剧本的使命,即完成天命,今生就圆满,无论贫穷、富贵、疾病还是灾难。

当人偏离自己的剧本时,灵魂会暗暗提出警示,或者表现在身体上,或者表现在外界发生的一些事情上,这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了自己的使命。

而到最后审判我们的,与其说是神或者基督,不如说是我们每个人的灵魂,那时候一生倒带回放,无计可逃,完成得好,就可以返回天堂,完成不好,可能就要继续轮回。

当然,也有完成任务,但不返回天堂,还要回来度有情众生的,这些人往往成为两栖神灵,供人膜拜,成为各种宗教的主神。

但 神不接受人的贿赂,他也是效法道,给人以相应的奖惩和必要的帮助,所以神不足惧,凭信心和良知做事即可。但神旁边有些小鬼,可能会作怪,这就导致了一些灵异事件。

是人,当然有欲望,这也是出自灵魂对人的考验,想看看人是否能够透过这些无常的欲望,顺利回归本性。人能引导、升华欲望,则欲望也不足惧。正如圣保罗所言:“凡事都可行,但凡事不都有益。”

同样,灵魂在安排身体的时候,是有很深的考虑的,包括身体的感官,所感受的世界是有限的,并不能直接认识到实相,这也是为了引导我们回归内在。

至于灵魂为什么要从绝对世界来到相对世界,我们要理解,由于绝对宇宙是绝对光明、绝对生命、绝对能力的,因此,它无法自证其完美,为了证明这种完美,它必须要透过不完美来实现完美,因此就演化出了相对宇宙,这就是道生一的过程。当然,这也是为了方便说明,其实绝对宇宙和相对宇宙,是亦一亦二的关系。

而相对宇宙一开始就有差别,因此就产生了阴阳,即一生二,阴阳更广义上的理解,阳是指更高级的能力,阴是相对静态的能量,万物负阴而抱阳,指的是生命,都是由一个物质的躯体带着一个高级能量的魂。

当然,命运不是写死的,否则就失去了试验的目的,也就是缺乏表演的空间。因此,命运一定是可以运的,通过个体的运作,从而改变命运,更好地完成天命。

而人所以与众生不同,在于人有最大的自由意志,因此,可以参天地之化育,因此可以视为这个相对宇宙的代表,人类可以说是上帝冒险的一掷,正如圣经上说,上帝甚至允许人类不信祂。因此是最大的冒险,但也说明了人类在三界中责任的重大,人惟有从自救开始,方能改变这个世界。

而所谓的上帝,即是绝对宇宙的绝对灵魂,与每个个体中的相对灵魂区别,也可以称之为至尊梵、道、安拉等,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在这里,各个宗教又居于什么地位呢?各个宗教都有其真理,正所谓“圣人因神道而设教”,也即佛家说的“方便说法”,神是唯一的,而且从过去到现在直到永远,都是一样的,但人各有不同,背景文化各有不同,所以每隔一定时代,就有圣人出来,体贴当时人的心,说法传道,因此就有了不同的宗教。不是后来的圣人都不如之前的圣人,只是类似知识产权,已经被先注册了,后面的人只能在这个门户下,借这个门户传道,而且一般人喜欢夸古人,不太对当代人赞誉,往往死后越久,传得越神。

这样看,会更圆融,但又允许个人依个人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宗教进行修道。当然,最终的宗教就是你个人,就是完成你灵魂带来的使命。

所以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刻》中写道:“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孔子说三十而立,五十知天命,其实三十岁就隐隐约约感受到天命的召唤,五十岁是印证这一路走来是否正确。

但是,由于当代价值文化的宣传教育,使得我们过于注重外在,连国家也是注重表面的发展和GDP,实际上最重要的是完成天命,外在的物质占有根本不足道,首先从生死来说,我们都是空空的来,空空的去,没有什么能够带走的,唯一能带走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

因此,我们在发现天命的时候,多有歧路,就像我之前,因为热爱写作,所以一直想以写作谋生,或者把兴趣和工作结合起来,其实这未必就是天命。

天命是关乎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换句话说,物质是不灭的,自然界的一切都在不断转化,占有也会变成失去,但没有什么真的毁灭了,我们要把这一切当做修道的工具,而每件具体的事情都是心之修道院。

所以关键不在于发生什么事,也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这颗心。

“己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如果让你拥有天下,但要断了你两只手,你愿意吗?大多数人会说不愿意。身体都如此宝贵,何况心灵呢!所以耶稣说:“人若赚得全世界,却赔上自己的生命,又有什么益处呢?”

但也不要因此怕死,因为我们是要求得好死,也许我们的天命就是要我们这样死去呢!就像军人马革裹尸,那就是死得其所了。

由此去观察我们的教育,确实有很大的缺失,这也是我之所以在这篇文章里一再反思的我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原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修道,这与《大学》的明明德不谋而合。天命就展现为天赋,本性的东西,将其表现出来就是道,而教育就是修道的过程,无非是你先修,然后帮我一起修。

但现在的教育,还是没有改变其粗暴的一面,从“高考是指挥棒”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来。教师或家长为维护其权威性,加上教学压力,不断给学生灌输知识,却忽略了“道”的教育,我们越来越停留在“术”上,就像只有花而没有根的植物,很快就会枯萎,而且也不能帮助孩子们发展自己的天命。

所以有句话说:“人不可被教,只能帮助他认识自己。”这里反对的就是被动的教学。

教育的偏差,当然是由社会的偏差引起的。整个社会如果都崇尚竞争、崇尚征服,崇尚物质生活,无人去聆听内在的声音,就会导致人本性的磨灭。正如《黄帝内经》开头指出的:“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就会导致人类的工具不断发展提速,而人类的内心日益僵化沉睡的现象。

幸好,已经有像蒙台梭利这样的有信仰之人,发现了这样的问题,并提出了呼吁:“儿童是人类之父。父母们应该关心当今大量的社会问题,并为全世界儿童的权利得到承认而斗争。”而不是仅仅培养孩子为了让其用最短的时间获得一张社会通行证。这只是生命很小的一部分啊。

看蒙台梭利的书,就能感觉到她字里行间对儿童真正的爱,所以她能成其为大家,绝不仅仅是因为其知识。她深情的写道:人是一位建设者,但是他在哪里建造了一个适合孩子的安乐窝呢?那应该是一个美丽的、没有被任何外在需要污染的地方;那应该是一个积聚无私大爱的地方,这份财富并非用来生产经济价值。有没有这样一个地方,在那里,人会觉得需要抛弃他通常的行为方式,认识到争斗并非生活并不可少的部分;在那里,他开始意识到比他人更出色并不是生存的秘诀;在那里,人类认识到自我牺牲、舍己为人才是真正的生命之源。难道没有这样一个地方吗?心灵渴望打破被外物所困的镣铐;渴望寻找奇迹,一个将会孕育出新生命的奇迹;同样也渴望某种能超越个体生命,延伸到永恒的东西。这就是救赎之路。她把我们的一些教育比作好像蝴蝶直接撕破幼虫的蛹(如果可能的话),鼓励它飞一样。

关于教育,这里只能讲到这些,我会附上蒙台梭利书的经典部分,也邀请大家去读这本《童年的秘密》。这里唯一要说的是,顺其自然,循序渐进,任何教育都要以心灵为上,快乐学习,而不要强迫学习,哪怕即使这样做了,孩子仍然落后于其他人,也不因此感到失落。相信自己的孩子,即使他是真的有点笨,那也是上天安排给你的功课,不要抗拒,这也是所谓的“臣服”。

我们不知道怎样对我们和孩子是最好的,道才知道,很多人培养了优秀的孩子,结果孩子出国了,到老了也没有回来陪伴。谁说的清什么是真的好呢?灵魂知道。

所以人生一切,都是“自作自受”(不要去羡慕别人,他们也是“自作自受”),因此就打定主意,从今以后,负起责任,但也不要太严肃,生命是活泼泼的。你看每个生命,都在忙碌完成自己的一生,像蚂蚁、蜜蜂,却也悠然自得,像那穿梭花间的蝴蝶,像那林间歌唱的鸟儿。要学会随时以安静和能量注入体内,因为能量的源头——神就在你里面。

最后谈谈梦的启示。为什么要建立自己的境界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境界,其实就是由内而外观照的世界,换句话说,你心如何,所看到的万物就如何,因此宇宙全体都是我的身体,尽全力守护心灵这盏灯,这应该就是梦的意思。

为什么是“太古的境界”呢。一个是我的本性好复古,另外,由于人渐渐“失”了,因而反而要从太古去找人性,即从自然中去寻回人性,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这样方得逍遥游。这也是我在《秋之声》里感悟的:沉浸在天心里,化为一缕香。似为,似无为,投入自我而忘记自我,生命里,自然而然有一份清香,只要你静下来,你的本质就会散发你的魅力。

最后,用道德经的一段话结尾(也是开始,有形之文的结束,正是人生无形的开始,天地有道,吾返而行),表达我的心境: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儡儡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