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名人家風家訓館午話漫記

古榕清茶,閒話一午。時光不老,古道今御。

深夜有感

文/紅葉竹馬

深夜訪先賢,光明照兩間。

欲傳君道法,故隱筆斕斑。

解得卷舒韻,能開生死關。

所尋原在己,靈火正潺湲。


又是冷秋的一個午後。早上的時候陽光很好,在看書,和那些書裏久違和新來的朋友打個招呼。一時沉浸,午間的時候本有些貪睡,正好起來的時候看到時間剛好,於是就動身出發,赴之前和林老師的約,那時候也沒有多想,只是想着答應了的,就要去赴約。

走之前帶上了之前聞館長惠贈的《三坊七巷名人家風家訓》,正好最近看完了蒙臺梭利的《童年的祕密》,深有感觸,想到家風家訓之於兒童教育,正是在當代的一個結合點,於是把這兩本書一起帶上了。

由於是中午,去三坊七巷的人又多,路上有點堵。我在車上又翻看了一遍《三坊七巷名人家風家訓》,看到一則《孟超然賙恤族人》,其中有一句話:“眼前至親密戚,尚未能安頓帖妥,論學而云萬物一體,皆妄語也。”當下受用。因中午恰與愛人因小時慪氣,所以感覺特別警醒。又得梁章鉅喜歡的一聯雲:“謙卦六爻皆吉,恕字終身可行。”也十分受用。

又看了一會,有得之處頗多,只是稍感零散,未有體系,便想着如果有一條“經”可以貫穿其中,再結合一些現實問題有所針對,可能看起來會更加了然。這樣,就又翻了序言,看到引用的嚴復的一句話:四書五經,固是最富礦藏,惟須改用新式機器發掘淘煉而已。又說:回觀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澤被寰區。加上最近在讀《道德經》,心思:家風家訓如果是枝葉的話,傳統文化,尤其是其中的經典,就是“根”。如果把握這個,再看這些家風家訓,就能心下了然。

但是如何用?如同不解決用的問題,就不能和當下發生關聯,也就無法真正讓人明白老祖宗到底好在哪裏。這裏嚴復的這句話就很見地:惟須改用新式機器發掘淘煉而已。結合我讀的《童年的祕密》,我感到,中學爲體,爲道,而西學爲用,爲術,結合現代教育學、心理學等等學科的一些具體技術和實證方法,一定能夠使家風家訓在當代重煥光彩,也是所謂“繼往聖之絕學,開萬世之太平”。

車到了,敲開家風家訓館的大門,看到林老師的愛人已經坐在那裏,我忙打招呼,接着便聽到聞館長的談笑風生。林老師也已入坐。我們坐在天井下(這個名字也很有詩意,豈不就像天的一口井嗎,天者,氣也),背後是假山池塘,風水頗好,真有福人居福地的感覺。我說這裏真好。聞館長笑言:覺得好就當做自己的家,常常過來。心下了然。家並不僅僅是一個侷限於套房裏的空間,它更是心所適之處,只要有緣,爲何不能常來常往?這不過像是從地球這個旅店的一間走到另一間而已。

午話是輕鬆的,愉快的,伴着清茶和清風。更重要的是佳士頻頻來臨。先是中醫世家的董老師(想起來董奉),他在小區裏種了不少中醫草本植物,用心照料,需要時馬上取用,也不收人分文,實是濟世情懷。還有研究編劇的張博導,她給我們帶來許多家風家訓展現的實用思路:如用沉浸式戲劇,可以在展覽中間依據場所營造一些表演空間,人在其中表演,參觀者到時即可看到,還可和演員互動等。她打了個比方,這就好像在參觀真人蠟像館時,突然看到蠟像館動了起來一樣。同時,家風家訓的圖文很多,可以利用網站、公衆號、小視頻等自媒體進行傳播。

另外還可以採用現在流行的相聲對話的手法進行演繹。講到這裏,正好從事電視編導的黃兄加入進來,就談到了近來很流行的過去和現代對話的形式,可以讓一個現代人去採訪古人,滿足古人的遺憾等。由於“滿足遺憾”是符合人性的一種腳本設計,因此不少用此方法編寫的劇引發了大家的共鳴。

然而,在我們談到方法的時候,讓我深深感到需要思考的是,假如沒有真正啓迪人心的東西,而又傳播得快,那會怎麼樣呢?不過是給這個汪汪的信息海洋又添一個熱浪而已。古人講:“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惟有內在充實,纔有可能大而化之。現代傳媒學卻常常反過來了,越是淺薄的,流傳得越快,結果不過給身在枷鎖中麻木的人一點放風時的娛樂。

我們可以滿足人性的合理需求,但不能利用人性去營銷,這樣,即使我們在營銷上很成功,但最終無法提升人的心性道德,就違背了老祖宗給我們留下這些寶貴的家風家訓的意義。

一邊聽一邊反思,林老師的話深刻而有見地,她也說要結合當下,結合教育和醫療這些關切的問題去做。我正好就把我關於兒童教育的想法分享了下,隨後便和董老師、張博導和她的學生一起去參觀展館,看看哪些地方適合佈置。從張博導不多的行動看得出來,她是個行動力很強的人,善於把事情具體落地。

接着兩位心理學老師(包老師和陳老師)也加入了對話。真是羣賢畢至,讓我不禁想到,有德斯有人,有人便能成事。道德良知,實在是最好的風水,能夠聚好人,一起做好事。

方法上的事情已經成熟,但缺乏理念作爲核心將其串起來,則無法生根發芽。正如植物的種子,有核仁而生長破土。而理念需由聞館長牽頭。聞館長提出,三坊七巷名人很多,可從人民英雄紀念碑上涉及的八位名人入手,這樣,讓人在讀故事時,能夠有瞻仰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崇高肅穆之感。接着他理出了幾條線索:從歷史事蹟、歷史貢獻、家風家訓幾個角度入手考慮劇本。又請大家看看還有沒有新的點子。

我不得不拋磚引玉。講到要與當代人的困惑和痛點、難點結合。家風家訓要傳之長遠,最終還在每個平凡的家庭。如果人們能在瞭解這些偉人的英雄事蹟的同時,更瞭解他們爲人治家的細節,相信對於他們會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而在這當中,適當引入一些當代教育學的理念和方法(如蒙臺梭利的教育方法),解決我們當下家庭的共性問題,人們纔會更知道這些傳統的家風家訓的價值,纔會謙虛地向我們的老祖宗請教。

我這樣說,是因爲我自己也有這樣的經歷。試問哪一個“新新家長”沒有走過這些路?初爲人父,爲兒子“語遲”四處奔波,又看到許多同樣年齡段的家長加入“雞娃”大軍,早教不斷興起,耗資不菲而收效甚微,且陷入了一種焦慮的模式。

比如說,我曾經因爲教兒子一個字三十遍,最後問他這個字念什麼的時候他還不知道,而很難過。在這樣的教學互動中,訓斥、語言攻擊和肢體暴力都有。近來我才反思這些問題:我教他這些很重要嗎?將來他也能學會這些知識,我那麼着急幹什麼?而且,如果由於我的着急,做的這些行爲,使孩子的心理出現了偏差,那又有什麼意義?孩子學習好真的能代表一切嗎?培養出一個有才無德的孩子,不僅社會受害,對於家庭更是切膚之痛。

這當然也源於對我自己當年學習的反思。這些見於我的另一篇文章《一個聲音——以個人經歷論道、教育》,這裏不再贅訴。所以最近看一些傳統文化的書,有些心得體會了,感覺就是在反思自己。古人爲什麼說耕讀世家就是最好的,讀書不一定要想着當大官,有機會就出來做事,沒有機會也修身養性,就是最好的一生了。林則徐的父親曾有一聯:粗茶淡飯好些茶,這個福老夫享了;齊家治國平天下,此等事兒曹任之。其淡薄名利如此,難怪可以培養出林則徐這樣的偉人。偉大人物的偉大事功,實在是厚德載之,一方面源於祖上積德,另一方面源於個人心地的光明。這纔是我們要向他們學習的。否則就是做了很多事情,也沒有幸福感。

聊到這裏林老師講了一個故事,林森的愛情故事。她感嘆那纔是貴族的氣質。聞館長也講了林家的豆腐的故事。就是這些生活中的細節,讓我們真正觸摸到這些人物的偉大。那些以一時權勢煊赫當時的人物,若沒有真正的德行,終將名滅於世。誠如太史公所言: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

包老師表示:當代人有不少心理障礙,惟有讓我們的家風家訓故事與他們的個人經歷產生鏈接,他們纔會有更多的共鳴感,名人才能真正從臺上走進他們的心裏。他同時提出現在有一種“藝術愈療”的方法,就是通過一些心理情景劇,起到讓人心靈復甦的作用。我想起了之前探索過的“愈療珠帶體”(一種詩體),確實,藝術是可以愈療的,我自己就經常讀魯米的詩歌而得到愈療。

除此之外,當代家庭由於結構的變化,因此需要男女共同承擔,共建家庭,子女是家庭的成員,在家庭裏有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時家庭的情愛、教育、醫療、擇業、住房等等問題,也是當代人所關心的,這也是家風家訓古爲今用的重要領域。這樣,林老師提議可以以“8090後的N座大山”爲主題先構思。

聊到這裏已近黃昏,大家各自離去,爲這次聚會產生的碰撞而欣喜。確實,每個人都自成一個世界,彷彿一個肥皂泡一樣,當我們彼此碰撞的時候,我們的肥皂泡變得更大,我們的視野也得以拓展。期待下次還有這樣的碰撞。而家庭的問題,涉及教育、醫療、心理和文化等,確實是一個要跨領域碰撞的功課。

我跟着林老師、陳老師一起步行回家。一邊走一邊交流,我們都感到,家風家訓的內核必須要解決信仰的問題,如果不能明白人從哪裏來,到哪裏去,就無法安身立命,那些家風家訓也就失去了執行的動力,人們肯定會想,那麼古老的東西,對我有用嗎?尤其在物質主義塵囂日上的當代,人們很容易被外在的事物所迷惑,因而不知足。林老師講了現在的虛擬技術,能夠讓人帶上一個眼鏡,就虛擬出一個世界,這個世界裏甚至他也有自己的家庭。這樣,一旦他摘下這個眼鏡,心理就崩潰了。當代教育的問題,跟外部環境有關,跟教育有關,重點就是信仰教育。傳統文化好的一點在於,都是從道出發,執一馭萬,瞭解人生根本的道理,才能在各種事上行出來,一生就是體道修道的過程。

當然,傳統文化也有許多糟粕,比如“棍棒出孝子”,我們現在很少會用這種方式了,那是對孩子人性的一種不尊重,孩子也有他們的精神世界,也同常人一樣需要得到我們的尊重。這些是我們在運用的時候需要留心的。

而西學比較技術化,注重實操和實證,這些正好可以和中學相互彌合。以中學爲體,西學的先進技術爲用,在我看來是非常合宜的。只是傳統文化,應當用現代語言進行解讀,並且提煉其要點,類似中庸的前三句話:“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用很簡單的話,講明人生的大道理。

林老師特別指出:一個人所以偉大,是因爲他擺脫了物質的束縛。回想起愛因斯坦說的:人從自我中解放出來。我深有同感。人性固然是自私的,但這種自私,往往無法認清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難道有名有利就是幸福?我的感受是:名利越大,責任越大。德不到那個份上,簡單的生活更好。這就是古人說的:“非淡薄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當代社會,人很難餓死,所以更多是要挑整心態,控制飲食和起居。事實上,許多的病都是由於心靈和身體失衡引起的。不大是喫不飽的問題,更多是暴飲暴食和慾望不節制的問題。

這些說起來都很簡單,但行之不易。在於人不認“命”,總是喜歡求新求變,所以擾亂天下。所以老子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爲也。爲無爲,則無不治。”

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從物質的極大豐富就能給人帶來幸福這個誤區中醒來,更多地關注自己內在不可磨滅的光明,瞭解自己本富有一切。這纔不負先賢的美意。日日反省,看到自己的無知,看自己是否偏離了道,方能行遠,更是爲了心靈的寧靜。

家風家訓,由我們生命中最親近的家入手,擴及整個社會,使人心有所依,身體康健,自在生活,如果能夠起到這樣的作用,則是功莫大焉。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不偏於道,不求一時之喧譁。讓我們拭目以待。願祖宗傳給我們的道和我們的生命,生生不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