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是磨难、挑战还是成长

公开课,是磨难、挑战还是成长

亲爱的老师们:

晚上好!

上一周上完课,我就在琢磨这道选择题,不知道大家选择的答案是什么,其实我们都知道正确答案是什么,但是知与行之间,我们还需要跨越勇气这道桥梁。

回顾一下上周的公开课,从周四学校范围内的公开课,到周五与张静的换班试讲,到周六的二高礼堂的示范课,我想这几天的历程能够诠释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老师不是每一节课都得上成公开课,但是公开课确实能促进我们的提升。

几天前接到王校长布置的任务,我的第一反应是:不应该让年轻教师来上示范课吗?这两个星期,我先是在县第三届班主任论坛上做了一个多小时的发言,再到周二的“阅读写字研讨会”上30分钟的分享,再上这节示范课的话,听课的语文老师会不会发出灵魂拷问:怎么是你,怎么老是你?

听了王校长的解释,再跟雪娜老师联系,雪娜老师的意思是我在好几年前已经用这种模式在三高上过示范课了,对“有效教学六要素”比较熟悉,她呢,想找一个老教师带一带新教师。

难以推脱,再加上学校这一周以备课组为单位听课,要听我一节课,那就放到一起准备吧。前几天忙于周二的名著共读分享,这件事就交给大脑在“后台运作”了。直到周二,确定讲《孤独之旅》,确定了教学目标,这些决定都是大脑在闲暇时候完成的。

周三,以“有效课堂六要素”为指导方针,写好教案,晚上制作好PPT。当时我定的两个核心教学目标是:

1.通过浏览批注,问题讨论,能概括出小说主要内容,总结出概括内容的核心要素。

2.通过批注、讨论,能说出几处景物描写的作用,并通过联系《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的相关语句,总结出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围绕这两个目标,我设计了五个环节,运用咱们学校的“五加一”模式,板块清晰,目标明确。

课堂导入,检查字词。

浏览课文,概括内容。

批注讨论,聚焦景物。

当堂练习,拓展迁移。

小结收获,布置作业。

其中第一个环节是检查字词掌握情况;第二个环节指向核心目标一;第三四环节指向核心目标二。

周四上完课之后,周五上午的评课活动中,语文组老师们对这节课给出了诸多好评,我知道老师们非常善于学习,所以听课的时候只关注了亮点,对不足就忽略不计了,这说明大家都抱着学习的心态啊。

雪娜老师听完课之后,直接指出了若干问题:一、目标表述还不够明确,比如“通过……”,通过这两个字后面必须得是非常具体的语文活动;二、要结合单元导读和阅读提示来确定目标,第一个目标定得太简单,学生收获不大,可以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梳理情节;三、第二个目标的达成,要在黑板的板书上显现出来,要在学生回答的同时随机板书,板书不能太简单;四、写作练习没有时间就不用进行,放在课余时间也是可以的;五、课堂导入和收尾,可以结合“阅读提示”,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六、字词检测不用进行,正如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不用每节课都进行一样。

雪娜老师的指导,让我眼前一亮,的确,目标确定,学习活动的选择,不应该是随意进行的,也不是为了追求课堂的好看,其落脚点应该是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根据雪娜老师的指导意见,我把教学目标作了这样的修改:

1.通过表格梳理主人公心理变化过程,并联系前文,能从不同角度梳理小说情节。

2.通过细读品味景物描写的语句,并联系前文,能从不同角度总结出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相应地,教学板块作了这样的调整:

课堂导入,明确目标。

填写表格,梳理情节。

批注讨论,聚焦景物

当堂练习,拓展迁移。

小结收获,课下自读。

这样,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明白自读课文学什么,怎么学。

周五评课结束后,我和张静老师换班分别又上了一节课,虽然是不同的班级,但学生配合度较高,上课总体是比较愉快的,感觉学生是有收获的。上完课我们俩又作了充分的交流,力图完善教学设计。回家后修改了教案和课件。另外我俩也达成了共识:不怕出错,我们的课就是树靶子的;超时不要紧,这又不是优质课比赛;不怕反复修改,杜小康在磨难中成长,我们在磨课中成长。

周六上午,上完课,不如在学校里上课感觉好,这可能是因为学生在两天内突击学习了前两课,《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当然学得不扎实。上课严重超时,将近一个小时,我反思了一下原因:第一个因素是上面提到的学生周四周五两节课学完那两篇课文,学得不扎实,知识没有充分地理解和掌握,等待学生回答和引导学生回答用时比较多;第二,我在引导的时候,重复学生答案,语言不够简洁,在总结收获的时候把板书又说了一遍;第三,黑板是移动黑板,板书费时;第四,我又执着地在课堂上进行了写作片段练习,而且在学生写了之后又找同学猜测,找了8个学生来分享和猜测,此环节用时较多,所以导致严重超时,这说明我的时间把控感不强。


随后的评课活动。雪娜老师随机抽了几个老师,那几个老师可能是比较熟悉我,比较欣赏我,也很可能和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一样,抱着学习的心态,只说了课堂的亮点,比如目标明确并落实到位、写作练习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善于引导学生等。我感觉老师们对我真是太宽容了,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滤镜效应吧。

雪娜老师在解读六要素的时候,结合我和张静的课例,并指出了我们的问题,其中我的问题,一是超时,二是教学语言不简洁,有“讲瘾”,三是结尾啰嗦,其实结合阅读提示说两句,推荐学生阅读《草房子》就行了,不必针对主题大谈特谈。

雪娜老师的批评总是一语中的,她指出的正是我平时的课堂所忽略的。第一,平时的课堂对课堂节奏就没有把控意识,总认为这节课讲不完还有下节课,今天讲不完还有明天,全然没有意识到这是课堂效率问题,并不是我原来以为的追求表面的完整与好看。第二,教学语言没有有意识锤炼,这一点,十年前雪娜就提醒过我,王校长在几年前评课中也指出过,然而我并没有在这方面用心,看来,对自己的课堂语言要求太低,不,几乎是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啊。

这次上课,把我原本习焉不察的错误推到意识层面,让我有机会反思,有意识改进。所以,回到前面的问题:公开课,是磨难、挑战还是成长?现在,你是否和我一样,有了这样的答案:公开课,是磨难,是因为逼我们跳出舒适区;是挑战,逼自己学习和思考;更是成长,因为没有磨难就没有成长。

所以,亲爱的老师们,拿出勇气,主动挑战自己,这一周咱们中心校也要举行小学和初中段的阅读写字研讨会,需要有老师上一节名著阅读课,你愿意挑战一次吗?昨天上午研讨会结束后,雪娜老师很高兴地对我说,多文本阅读研讨会的示范课,我找到人来上了,刚才下课的时候有一个老师找我说愿意挑战自己。我也为雪娜高兴,也在心里暗自想:为什么不是我们化河一中的老师啊。又想起周二那天在阳城学校遇到李娟老师,她以前在咱们学校工作过,看到她就想起了我在2009年的时候,为了提升自己的课堂水平,每个月主动邀请老师听课,李娟就被我邀请过一次。主动,而不是被推着,进步才更快,才能走得更远。

老师们,在公开课中成长,这是专业成长的一条重要路径。首先要有勇气,石猴成为美猴王,是因为他有勇气在水帘洞前纵深一跃;唐僧经历八十一难,才取得真经,我们也要有长期主义意识,不必急功近利,少壮工夫老始成,成长,是终生之事;王校长周五评课时说,主动挑战,才能暴露问题,才能向着完美更进一步——想一想丑小鸭主动离开养鸡场和农家小屋,成长为美丽的白天鹅,否则的话他一辈子就是那个在养鸡场里形状怪异的大鸭子。雪娜老师说,每一次活动,都会带来专业能力的提升,诚哉斯言!每一次深度参与,你的收获会比听课老师多得多。老师们,让我们勇敢地迈开这一步!共勉!

谢谢大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