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從衆本不是壞事,但要避免盲從

《教父》中老教父有一句話很經典,“花半秒鐘能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

老百姓一般對信息都比較敏感,有時候難免會過度解讀這些信息,從而導致恐慌趁虛而入。

人們一旦恐慌就會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爲或猜測,通過傳播一些不實的消息,這也往往是謠言傳播的一大助力。

避免恐慌情緒的滲入

首先,我們要改變錯誤的認知方法,不要把問題想的過於複雜、過於悲觀。

從衆本不是壞事,但要避免盲從

我們要認清從衆壓力的來源,不要因爲別人這樣做了,而導致自己盲目的跟風。

你知道嗎?人類這個羣體很難擺脫從衆行爲,我們每個人都一樣,如果你期望自己完全獨立於羣體,那麼你必然會失敗,這種失敗又會轉化成消極情緒。

在很久以前,人類個體的力量非常弱小,經常受到猛獸的襲擊,如果只靠個體的力量是很難生存的。

於是,人類只能靠羣居,通過羣體的力量來打獵獲取食物、抵禦猛獸、抵禦嚴寒災害。

所以從衆是人類基因裏的東西,有了他,我們就會有歸屬感、安全感,也不會別人孤立。

雖然無法擺脫從衆行爲,但我們可以去訓練如何避免盲目從衆

盲目從衆的人都有一個特點,就是關注點是人而不是事,因此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做決定的時候多考慮事情本身是否正確,而不是別人怎麼想的。

同時,我們要培養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就是能夠檢驗思維過程本身的思維。

《烏合之衆》一書的作者古斯塔夫·勒龐思考個人與羣體的關係時,發現:

即使一個有自己獨立見解的人,一旦加入一種羣體組織,尤其是受人民崇拜意識形態蠱惑的羣體,就失去了自己本有的獨立意識,成爲烏合之衆的一員。

這種行爲也可以稱爲羊羣效應,看到別人幹嘛,自己也跟着別人幹嘛,看到你闖紅燈,我也闖紅燈。

該如何才能避免這種盲從的狀態呢?

琳達·埃爾德的《批判性思維:反盲從,做聰明的思考者》一書羅列了17個思考題來告訴我們爲何要提高思考力。

作爲開展思維訓練的前奏,作者並沒有急於讓讀者開始訓練,而是着眼於解決思想問題。

因爲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未來,只有在搞清楚是什麼、爲什麼的前提下,我們才能更好地決定怎麼做。

有時候,我們往往會陷入方法論的誤區,把怎麼做放在首要的位置,而忽略了問題的核心——認識論。

舉個例子,我們做一件事情,首先要想明白爲什麼要做這件事,這件事做與不做有什麼區別,對我們會產生怎樣的不同影響。

只有在我們徹底瞭解做這件事的目的和結果之後,我們才能明確應該怎麼做,而不會在過程中產生動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