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肉的生活,習慣不平衡的飲食

“我曾經和你一樣瘦。…在廣東打工的時候,天天晚上出去喫夜宵,喫飯的習慣還是白天的習慣,咱北方人喫啥都是一大碗、一大盤,他們南方人都是小碗的。那兄弟知道我的飯量每次都是給我點大份的…”


出現在面前的胖子、老人,心中會不自覺的想象復原他們年輕時、童年時的樣子。


貧苦出身的孩子,一定經歷過骨肉嶙峋的時期。

愛笑當年有個段子,把當年的窮苦生活用一種幽默的方式呈現出來。幾個兄弟如今導演、大腕、公司老闆、政府高官各種風光無限,回到家要受到父親各種奚落,想當年幾兄弟用一套書,一件衣服兄弟論着穿……


各種城裏人無法想象的節儉生活方式。


初中之前的同學,胖子都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幾個各自矮、身材款有些顯胖。16歲前的男孩子沒機會有啤酒肚。


上了高中,肉這種食材纔在每日的餐盤的正常出現,無論是肉末、還是肉條。

高中的食堂是也許會是整個人生的揮不去的噩夢。除了偶爾早上的蛋炒飯其餘菜沒有一個值得提一下。雖然如今已經過了2020,還是可以想象下08奧運那年4塊錢的一頓飯,要用哪個級別的肉類蛋白和蔬菜、米飯、麪條搭配纔不會虧本。

上了大學,一碟小菜都比高中的一頓飯貴,伙食費從4快提高到了10元,飯菜的質量也是有了品質的提升。


在菜裏面硬塞肉沫一定是有原因的。營養學、營養指南都指出,中國人的蛋白質攝入不達標。如果領導視察食堂,發現5個菜裏面4個都是素菜,唯一的葷菜用的是雞蛋炒的,那是不是顯得這單位夠寒酸的。

這個單位不僅指學校,後來去過其他單位,其他學校,都比我那高中強太多了。也許是單位人少,也許是補貼多,也許有從工資里扣錢,結果最伙食評價的標準就是一個月增重了幾斤。


老一輩領導,或者說老人,大部分都覺得長胖是件好事,把伙食做好的基本標準。渡過的那幾個單位都挺需要體力來工作的。

如果減重了,那……


不知不覺,生活習慣於持續的增重。

南北方的一個差距可能就是增重的內功上。北方大學出來的似乎都增重成功很明顯,而南方是沒那麼顯眼。


會反思這頓頓有肉、天天喫肉的奢靡生活。偶爾會喫點素菜。發現飯館能拿得出手的素材屈指可數。


不知不覺中,肉已經像辣椒一樣成爲飯館的祕方。


喫素的日子,一個月一頓肉,一週喫一次雞蛋,其餘的每日三餐,夏天茄子、豆角、小白菜、油麥菜,冬天白菜、幹豆角。偶爾去菜市場買點豆腐、豆芽。


現在一個月喫頓豆角是享受,如果連着三天喫豆角,依然會膩味。


中國人的食譜很氾濫,可永遠生活在不全面不平衡的營養環境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