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品格》:从情绪管理开始,培养孩子的品格优势

前几天,我去幼儿园接孩子放学。在学校门口,被孩子的班主任叫住了,她说,我家孩子今天在办公室挨批了,得把这事儿跟我讲一下。

怎么回事呢?原来,是因为孩子早上在专注力游戏的课堂上跟同桌讲话了。班主任老师说,这个学期开始跟孩子们强调课堂纪律,培养良好的上课习惯,所以在上课前已经反复讲过课堂上不要跟同学讲话、打闹,有问题就举手告诉老师。

在操作的过程中,老师设置了一个2分钟的休息环节。我家孩子的同桌把手伸到他面前,他呢,没忍住就去打了一下,两个孩子就玩闹了起来。结果,双双被请到了办公室。

其实我家孩子听明白了老师的要求,也比较遵守课堂纪律,就是在同桌招他的时候没忍住。老师说,他在办公室可怜兮兮地说“我忍不住呀!”那画面真是又好气又好笑!

其实,别说幼儿园的孩子在课堂上容易做各种小动作,就是不少上了小学中学的孩子也会在课堂上开小差。一方面,是因为孩子的大脑还未发育完善,难以集中专注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孩子的自控力比较薄弱,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有人说,谁小时候不是这么过来的呢?长大了自然就好了。

只是,长大了真的会好吗?看看我们的身边,有多少成年人都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和欲望,不是暴饮暴食,就是沉迷于打游戏刷手机无法自拔。为什么有的人能够理性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而有的人却经常失控呢?

这其实和一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有关。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在童年时自我控制能力强的孩子,学习成绩会更好,心理适应能力更强,长大后他的人生整体幸福感也更高

一直以来,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更关注孩子在智商和情商方面的培养,重视技能和分数,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人格特质和积极天性的保护与培养。如今,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发现,引导孩子过上幸福人生的关键因素是“品格优势”

什么是“品格优势”?它是积极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2004年,“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和著名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作者克里斯托弗·彼得森邀请了全世界五十多位杰出的心理学家,从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为广泛的哲学、宗教和文化体系中,分析出人类社会普遍认可的六大美德,分别是“智慧、勇气、超越、人道、公正、节制”

然后,他们通过心理测量的标准,遴选出与这六大美德相关联的24项品格优势,如下图:

这24项品格优势不仅出现在成人身上,也出现在孩子身上,它们是普世的,是没有民族与人种差别的。

品格优势并不是人生来就有的,而是需要后天的培养。因此,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心理学家们提出了“积极教育”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也就是用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帮助孩子发挥内在优势,激发终身学习的动力,凭借自身努力活出生命的价值。

那么,该如何对孩子进行积极教育呢?这本《孩子的品格》可以作为父母学习和践行积极教育的入门书籍。

《孩子的品格》的作者是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兼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和清华大学幸福科技实验室学习中心副主任闫伟博士。

彭凯平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并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取得心理学博士学位,曾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及东亚研究终身教职,曾任加州大学社会及人格心理学专业主任和美国心理学会科学领导委员会成员等职,现担任清华大学幸福科技实验室(H Lab)联合主席,国际积极心理学协会(IPPA)以及国际积极教育联盟(IPEN)中国理事,连续多年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他的科普著作《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等深受心理学从业者和大众读者的喜爱。

在《孩子的品格》一书中,彭凯平教授总结了积极心理学近30年的研究成果,提取了几集教育培养孩子品格优势的7个核心要素,它们分别是情绪力、抗逆力、自我效能感、自控力、天赋优势、专注力和善良

在这七个核心要素中,“情绪力”是排在首位的,因为它是孩子在未来遇到挫折时自我激励、识别他人的情绪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等能力的基础。

为什么如今的人们普遍幸福感偏低呢?这其实和我们的情绪有关。

有人认为,情绪是一种自发的、被动的生理性主观反应或感觉,存在个体的差异,是不可控制的。但是,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情绪并不只是一种个人感觉或感受,它是由内在、外在刺激引发的生理反应、主观感受、认知评价和行为反应四种成分交互而成。情绪有积极和消极之分,这是每个人都有的,但它们并没有好坏之分。

如今,我们的生活节奏在不断加快,每天都要接触到海量的信息和层出不穷的诱惑,分辨能力不强的孩子更容易受到各种不确定性事件的影响,随之而来的种种不良情绪就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甚至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

因此,父母一定要重视培养孩子控制情绪、管理情绪、驾驭情绪的能力。

书中,彭教授提出用“五施”来激发积极情绪,它们分别是“言施、身施、眼施、颜施、心施”,通过语言沟通和肢体活动激发内心的积极情绪,细心观察、用心感受,真诚地微笑,培养孩子感受情绪的能力。

针对消极情绪,彭教授也提出了“五步走”法则,从情绪的识别、接纳、理解,再到采取行动来解决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我发现,真正容易出现情绪失控的,不是孩子,而是大人。如果父母经常陷入焦虑、抓狂、愤怒的情绪中,孩子就会模仿父母养成不良的情绪表达习惯。

所以我觉得,这“五步走”其实更多的是写给父母的,只有父母学会情绪管理,无论出现何种状况都能够不带消极情绪地和孩子沟通,才能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他学会处理问题和管理情绪的方法。

当我们的孩子掌握了情绪管理的能力,在未来的人生中,无论是遭遇挫折失败还是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他都能够保持坚韧、勇敢的态度,不惧诱惑,不轻言放弃,敢于尝试并全情投入,做一个积极、自信、乐观、向上的人。

另外,书里每一个章节后都设计了相关的家庭小游戏,父母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和孩子一起在互动中共同成长,收获更加健康而亲密的亲子关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