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可可西里》魂浸雪域

文/随风

对于可可西里,有的人疯狂的想去,有的人退避三舍。而我,不想俗尘中的自己打扰了那儿自在飞舞的精灵。

可可西里在藏语里的意思是美丽的青山美丽的少女,很美很纯的意思。

可可西里平均海拔4700,植被很少,没有高大的树木,只有地上的矮草,荒凉,很多地方沙漠化严重,生态坏境脆弱。那里地形复杂,气候多变,人类生存不了,只有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能生存。

藏羚羊是高原的精灵,脾气温和,对人没有敌意,没什么攻击性,它们是善意的。

今天我要讲的是《可可西里》这部影片,它是根据真实事件拍成的电影,故事枝节虽然简单但是情节扣人心弦。这是陆川导演继《寻枪》后的第二部片子。

此片获奖无数,也获得了美国国家地理ALLROADS电影节最佳影片公众奖。

故事发生在80年代,为满足欧美市场藏羚羊毛这高价值收购的需求,在稀有动物-藏羚羊最后的栖息地可可西里催生了屠杀。然而有邪恶必然会有正义。这部影片就是围绕了退伍军人日泰自发组建的巡山队追捕盗猎份子的过程,在最后一座雪峰前,日泰和北京记者尕玉终于追上了企图翻越山峰踏上公路的盗猎份子,那是一帮人对付两个人的斗争,力量的悬殊使盗猎份子气焰越发的猖狂,结果可想而知。

我分几个部分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首先是信念,无垠的广阔诞生心胸广阔,诞生善良。影片中有句话:那些磕长头的人,虽然外表灰头土脸但是心特别干净。一旦出发即便死在半路也绝不会回头,这是信念产生的行为和力量。

浮躁的社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思绪,太多了以至于牵绊自己的行为,你也许什么都想做有思虑万千到头来还是迈不开步子。影片中藏民们自发组织的队伍就是为了追捕盗猎份子保护生灵的家园也是自己的家园,单一的目的自发的行动,电影也没有过多的渲染,家人们知道也许这次的分别就是生离死别,流泪也是心中默默地流。

我们不知道信念具体是什么,但是就是可以使人摒弃杂念专心做想做的事情,唤醒了自己心灵中执着的东西,强大的信念可以创造很多奇迹。可这世界就是善恶相存,祸福相依,谁会想到如此美好纯净的地方也诞生了涂炭生灵的杀戮。虽然影片最后没能拦住盗猎份子的脚步但是却唤醒了社会, 唤醒了大家的意识,一起来保护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

那时出去追捕个把月是常态,离家对于巡山队员而言即是生离死别,而这些男人们没有眼泪,黝黑沧桑的脸上写满坚毅,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心已经混合着阳光浸润在土地里了。

退伍军人阿旺守护了那儿三年,因为他,盗猎份子不敢来。临走一声保重,一句再见,这再见也许是再也不见,心莫名酸了起来。

好几年前我去过西藏,那辽阔无垠使人心胸开阔,如果叫我一待三年那是无法想像的,必定是信念不深,热爱不够。

在这样辽阔的天地间,人类很渺小。云是低的,天也很低,这是离太阳和天空最近的地方,而心却是滚烫的,即使为了追铺而倒下也是不后悔的,如同那些磕长头的人。

其二是对比,场景的对比。影片开头以静默仿佛流水般静止的场景,巡山队员强巴极其疲惫的状态开始,他被盗猎份子抓了!自始自终没有看到怎么反抗,兴许是身体疲惫到了极点,但就在捕猎份子的枪瞄准远处悠闲不知危险的藏羚羊时他怒了,是本能愤怒,是潜意识地反抗,这是自身和心念所对比,知道自己没有好的下场,但是看到发生在自己面前的屠杀还是本能的对抗。

辽阔的高原,夜晚本该是静寂安详的,却在寥寥几声枪响中藏羚羊死了,强巴也突然被枪杀了,那种寂静和枪声的对比尽显了人性的丑恶面。

这种行为也是人类文明诞生以来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之一,可以想象T台上模特披着灵动的皮毛,扭动的腰身和傲慢的眼神,仿佛听到了生灵的哭喊,喊声被现代的乐声所淹没,却传到了雪域高原,灵魂在广寂的高原游荡,追找这遮寒的毛皮。

尤其是影片放到荒芜上满目藏羚羊的骨骼,旁若无人的秃鹫叼食时,仿佛看到了吸血鬼们的盛宴,那画面的冲击对比燃起了巡山队员的愤怒,也引起了观影者的震惊,却也在藏羚羊骨骸的焚烧灰烬中看到了不灭的奋不顾身,同时祈祷生灵不要怪罪人类的行径。

那时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已经从三百万只剩下了最后的一万只。仿佛精灵已不在雪域飞舞,它们疲惫奔跑在生死一线间。

其实做为灵长类动物的我们,有着更多的责任去保护食物链下面的生灵,而不是为了并不长久的享受或者永不停歇的欲望去违背心灵的审视做些伤害性的行为,人类在自然等很多东西面前很秒渺小,如果你站在月球上看地球,它就是一个蓝色的球体,谁回知道那上面有生灵,还有生灵队生灵的涂炭。

其三是勇气和热爱,因为热爱着自己脚下的土地,即使明天奔赴死亡也在所不惜。

“见到公路上的灯就像见到家一样!”

“可又没二三天又想着可可西里。”

他们想家,更想可可西里。如果我深处异乡看到静寂夜晚路边昏黄的路灯我也会想家,我折服于高原的景色更喜欢高原人的性情,那种热爱和执着还有坚毅仿佛是骨子里的出来的。为了家乡可以奋不顾身,为了朋友可以赴汤蹈火。

在阿旺守护站跳起了舞蹈,背后是白白的雪山,棉絮包裹的身躯下脸是带着沙尘的,面对着阳光泛着红晕,眼睛是笑着的,笑着面对现在和今后, 每个人心中都很清楚自己即将面对的是什么,不管是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是人数占绝对优势的盗猎份子。

影片中几个人的死让人触不及防,震惊之余是深深的敬意!

强巴死了,血散在身后蹲着的捕猎份子的脸上,身后的盗猎份子眼中似乎闪过那么一丝不可思议,但更多的却是习以为常,人性的漠然,良知在那一瞬间是否被触动过?

刘栋死了,看着他一番挣扎后慢慢放弃,直至面部也陷入流沙,我仍旧紧紧盯着屏幕久久不敢眨眼, 生怕错过了他从沙坑中出来的瞬间,然而剩下的只是泪珠模糊了双眼! 那一刻奇迹去了哪儿!他拼了命要去就自己的队友,只有这么一个信念和爱支撑着他灰头土脸开在沙尘路上。

日泰死了,我实在不忍心看他中枪后双手颤抖的样子, 仿佛我心中的正义在弱小,心中的希望在破灭,撕碎了我看到最后的信念, 他死了仿佛我也垮了。

那个走出雪域的老人似乎还存着最后的一点怜悯之心,走时看了几眼日泰。那一刻他的心也许想到了是眼前倒下的人曾经放了他们,虽然是因为食物的缺少不得已放了,良知还没有彻底的泯灭, 我看到了一些人性的善意。

其四是歌声,去往高原的路上,我最喜欢的瞬间是当重重山涧的风吹入车窗,车内播放的藏族歌曲声就悠远地飘向远处的雪域山巅。在无垠的重山间不适合靡靡之音,只有悠扬浑圆的藏族歌曲才有生命的劲,那种原始的合着深深情感的声音很打动人,我虽然听不懂但却常常沉迷其中,回到家再次聆听音乐却失了味道,才知道它从来不适合高楼林立的城市。

影片中,一个夜晚,当一个人默默地哼起一句歌词,不知不觉很多声音合了上来,这些男人们看似坚毅内心却藏着丰富情感,唱着共同想唱,轮流喝着掉了漆的酒壶中的烈酒,一种思家的情绪回荡在帐篷内和夜空中。这景象就像是炭笔画,粗壮地描摹在星空中,黝黑但是发亮,也更加的有力量。

苍穹上已经布满了星辰,那一刻我真希望这些亮光指引这些男人平安到家,死去的灵魂不是会保佑活着的生灵吗!

最后是希望,把希望放在最后也是说明任何时候也不能失了希冀。

无垠辽阔的可可西里追捕途中,观影时每次燃起的希望不时被纷沓而至的失望埋葬,埋入茫茫飞雪,白雪也洗刷不尽无垠下的肮脏和静默挣扎。希望却还是不停歇而来。

回到影片中,刘栋带达瓦折回去就医,凭着救活自己队友的心一路日夜不停地开车,甚至把自己的头发系在车顶上,困了就白雪洗脸,饿了也是地上的白雪为食。当满目苍夷的车子到了救助站,精疲力尽的刘栋仿佛就是一个“活死人”。

队员们吃的只够几天,汽油也只有一桶,但心中却想着可以追上盗猎份子,没有回头,勇往直前。

“我老了,我走不出。”这是老人马占林说的,因为自己队员吃的也不够了,只能放了那些下游的剥皮的藏民,他们没有那么的可恶,虽然也间接沾满了鲜血, 他们也凭着自己的信念和希望走出去了,影片没有描写这部分但是我们也想象得出一路的艰辛。

有一辆车没油了,等刘栋来找到他们,背后是层层山峦,山前是几个残破的人影和一辆车。不要下雪却真的下起了雪,冰冻的脚下,狂风暴雪相依相偎,苍茫背景下小小艰难步行的人类,在自然面前人很渺小但是希冀还在心中, 最终走了出去,没有过多的描写却都在片子中呈现了。

《可可西里》这部影片我早前已经看过,但是现在翻出来还是会被那种没有渲染的简洁和高原的美所折服,被高原人的信念所感动。

幸好,记者尕玉的报道引起了海内外的强烈反响,不久国家在可可西里设立了自然保护区,解散了自发巡山的组织。

现在保护站的工作就是平时巡山、巡线,到了藏羚羊迁徙的季节,给它们保驾护航。藏羚羊会经过可可西里无人区,到卓乃湖产小羊再返回。这中间它们两次路过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它们走得不快,众多游客的拍摄干扰了迁徙,巡山队员就实行短期的交通管制,堵路让藏羚羊先过去。

现在的巡山队员成了可可西里不可或缺的活地图。很多次帮助搜救队搜救失踪人员,虽然并不属于他们的工作职责。每当有游客或驴友被困,他们都会作为向导给搜救队引路。在他们的脑海里,每一座山的位置,每一条河的水量,哪里水深、哪里水浅都一清二楚,可可西里如同地图一样映在了脑海。

有时候想想那样的画面,在茫茫大地,很安静的时候,突然出现一只藏羚羊,然后一群,那灵动的画面很亲切,如同没有人烟的土地上看到了可可西里的人一样,那儿大多数人也如同纯朴的精灵守护着那片土地。

在高原,你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天边的云飘得慢,潺潺的水流得慢,人动得慢——动作太快会有高原反应。好像自己的呼吸都变缓慢了。享受那种城市所没有的慢节奏,仿佛在体会生命缓缓流淌时的意义,多了思考的时间,思考仿佛也变得单一了,没有在城市时那般的复杂,单一的做着日常的事情,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灵魂也在缓慢中被浸润了。

随风原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