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背背佳到小罐茶,25岁资产上亿,被骂“忽悠大师”杜国楹做了啥

1997年夏天,天津大学物理系教授袁兵接待了一个来访者。1997年夏天,天津大学物理系教授袁兵接待了一个来访者。

对方拿出5000元,要买他的专利。

一年后,这项专利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名叫“背背佳”的产品。一经上市,狂卖4.5亿。

当初买专利的人,也成了中国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他就是有着“中国营销教父”之称的——杜国楹。

你可能对这个名字很陌生,但他做出的产品,绝对是老少通吃——

小学生用他的背背佳矫正坐姿,中学生买他的好记星学外语。

上班了,E人E本帮你处理公务,然后刷着8848钛金手机,喝着他的小罐茶……

有人说杜国楹是跨界之王,从文具到电子设备再到茶叶,谁也不挨谁;

也有人说他是营销大师,深谙人性;

还有人说他是中国第一忽悠大师,割尽了消费者的“韭菜”。

可不管你怎么说,杜国楹做爆款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

“有人说,一半广告永远是浪费的,而且还不知道浪费在哪儿。但我不仅知道那80%浪费在哪儿,而且在实际操作中,我只浪费10%。这就是我们与众不同的地方!” ——杜国楹

如果你正为产品不好卖、没市场犯愁,不如就跟心眼儿一起来看看:杜国楹到底是怎么做出爆款的?

01 “被吓大”的童年:只能当第一

1973年,杜国楹出生在河南周口。

父母结婚的时候,一个在城里一个在农村,是典型的“一工一农”组合家庭。

每次杜爸爸回家,哪怕咳嗽一声,杜妈妈都吓得不敢说话。

这种“敬畏”的情绪,也传染给了杜国楹,让小杜从小就一门心思地拼命好好学习。

因为只要自己没考好,妈妈就会被牵连。

后来,杜国楹考上了师范,当上了老师。

可只干了2年,小杜就对这种“一眼望到尽头”的生活厌烦了,更对父亲的“专政”开始逆反。于是,不顾家里反对,杜国楹果断辞职下海,跑到天津做了销售。

“从上学,到教书,到打工,到创业,几乎无一例外,我必须是第一,没有第二。”

就是这样,因为家有严父,让杜国楹有了“与身边人不一样”的那股拼劲,一直到今天。

02 被2000元广告费改变的人生

1995年,杜国楹带着仅有的151元,来到天津,一个月工资350元。

前后跑了5个月,杜国楹把销售额从原来的7000元,做到了17000元。

但是很快,他发现:后劲儿没了!

刚刚铺好的100多个终端,出货速度越来越慢。

怎么办?

他不是没想过“做广告”,但一个月1万多块钱的销售额,随便在报纸上发条广告就要1-2万,真心是做不起啊!

愁得睡不着的杜国楹,躺在单身宿舍的床上,听着广播节目。

突然,他听到了一条广告:对呀!为什么不试试电台广告?

说干就干!

第二天,杜国楹到电台打听,一次广告只要2000元。

半个月后,经费批下来了。

结果广告播完的第二天,天津下起了瓢泼大雨,杜国楹心想:完了,这广告算白做了。

心灰意冷的他干脆没去上班,可就在这时,BP机响了。

原来是他们在百货大楼的柜台前,排起了“长龙”,楼层经理叫他赶紧过去看看。

从那天起,杜国楹才真正认识到“广告的威力”。

产品还是那个产品,就因为做了一次广告,一天的销售额,比之前5个月的总和还要多!

随后,杜国楹又追加了几次广告费用,直到1996年他离开,该产品的月销售额,已经达到298万元,整整番了400多倍!

杜国楹也因此获得49万奖金,为自己下一步创业积累出了第一桶金。

就这样,带着“轻产品,重营销”的理念,杜国楹找到了天大的袁兵教授。

03 从“亿万富翁”到“千万负翁”

1997年初,杜国楹用50万元注册了天津壹品科技。

因为当过老师,所以他很快就注意到,当时的家长对孩子的坐姿普遍非常担心。并且坚信,只要坐得直,就不会近视。

于是,杜国楹决定要做一款“替家长提醒孩子”的产品,而且要面向全国推广。

就这样,带着5000元买来的专利,“背背佳”应运而生。

10万元的广告费,都砸在了“背背佳”上:报纸、电台里,天天铺天盖地地宣传驼背的负面影响,背背佳的正面功效……

在那个人均月收入不足200元的年代,售价300元的“背背佳”被一抢而空。3个月实现3000万营业额,半年后创收4个亿!

这一年,杜国楹刚刚过了25岁,就已当上了亿万富翁。

更重要的是,他已经对“营销无所不能”的说法深信不疑,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营销主义者!

再加上公司账上有1.2亿现金,杜国楹决定:继续加大营销,而不是提升产品品质。

拍一条广告花800万,请韩国顶级女团代言,产品连测试都不用,就直接上市……这一次,消费者可不认账了,一片嘘声中,杜国楹直接赔了个底朝天。

2年的时间,从亿万富翁变成了负债4600万的穷光蛋。

然而,从巅峰到谷底的落差,并没有打倒杜国楹。

他向债主保证,自己24小时开机,绝对不会跑路。他把每个月的收入都用来还债……一直还了8年,才结清了所有债务。

从那以后,杜国楹对广告有了新的认识——它可以是好产品的放大器,也可以是坏产品的加速器。一味靠营销创业,迟早要栽跟头。

有些道理,无论之前听过多少次,都不如亲身经历过。

好在杜国楹经历地够早,才促成了他后来的3次创业。

04 连续创业后的厌倦

搭着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2003年中国加入WTO的商机,杜国楹在2003年推出了自己的第二个产品——好记星。

与“背背佳”相似,洪水般的宣传,让家家户户都熟知了 “不用父母,不用老师,快速提高英语成绩”的广告语。

不仅如此,杜国楹还抓住了国人“一分钱一分货”的心理,以高于同类产品3倍的价格,推广好记星。

结果一年后,好记星爆出了“虚假宣传”的负面消息,杜国楹果断止损,将好记星转手卖给橡果国际。拿着套现的资金,一部分还债,一部分继续下一次创业。

这才有了后来的E人E本、8848手机。

每一次,都是以“发现需求”为起点,以“大力营销”为手段,以“售出公司”为终点。

直到2014年的小罐茶。

这一次,杜国楹希望可以通过产品的品质,来证明自己。

于是,在小罐茶的宣传中,“大师技艺”、“手工制作”等代表“品质”的字眼随处可见。

此外,他还声称邀请到中国8位泰斗级制茶大师,亲手制作小罐茶。

但是,质疑的声音很快就出现了。

有人为炒茶的大师们算过一笔账,平均一个人一天要炒1466斤茶叶。

要知道,顶尖的炒茶师傅,一天最多也只能炒制40斤。

难道说,这次以“品质”为主打的小罐茶,又是杜国楹的新一次炒作?

05 尾声

5次创业,4次成功后脱手收场。

不得不承认,杜国楹是一个成功的商人。

但,他也只是一个商人。

从小就争第一的他,只把眼光放在了“能带来短期效益”的营销上。而忽略了能让自己走得更远、更稳的产品质量与研发。

这才成了“捞一票就走”的营销大师。

一边是不断复制套路,“创业-套现-再创业”的商人;

一边是潜心钻研产品,以产品与客户为第一的企业家。

二者之间的差距,明眼人一看便知。

所以,你会选择哪一边呢?

欢迎留言,我们讨论区里继续聊~

对方拿出5000元,要买他的专利。

一年后,这项专利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名叫“背背佳”的产品。一经上市,狂卖4.5亿。

当初买专利的人,也成了中国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他就是有着“中国营销教父”之称的——杜国楹。

你可能对这个名字很陌生,但他做出的产品,绝对是老少通吃——

小学生用他的背背佳矫正坐姿,中学生买他的好记星学外语。

上班了,E人E本帮你处理公务,然后刷着8848钛金手机,喝着他的小罐茶……

有人说杜国楹是跨界之王,从文具到电子设备再到茶叶,谁也不挨谁;

也有人说他是营销大师,深谙人性;

还有人说他是中国第一忽悠大师,割尽了消费者的“韭菜”。

可不管你怎么说,杜国楹做爆款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

“有人说,一半广告永远是浪费的,而且还不知道浪费在哪儿。但我不仅知道那80%浪费在哪儿,而且在实际操作中,我只浪费10%。这就是我们与众不同的地方!” ——杜国楹

如果你正为产品不好卖、没市场犯愁,不如就跟心眼儿一起来看看:杜国楹到底是怎么做出爆款的?

01 “被吓大”的童年:只能当第一

1973年,杜国楹出生在河南周口。

父母结婚的时候,一个在城里一个在农村,是典型的“一工一农”组合家庭。

每次杜爸爸回家,哪怕咳嗽一声,杜妈妈都吓得不敢说话。

这种“敬畏”的情绪,也传染给了杜国楹,让小杜从小就一门心思地拼命好好学习。

因为只要自己没考好,妈妈就会被牵连。

后来,杜国楹考上了师范,当上了老师。

可只干了2年,小杜就对这种“一眼望到尽头”的生活厌烦了,更对父亲的“专政”开始逆反。于是,不顾家里反对,杜国楹果断辞职下海,跑到天津做了销售。

“从上学,到教书,到打工,到创业,几乎无一例外,我必须是第一,没有第二。”

就是这样,因为家有严父,让杜国楹有了“与身边人不一样”的那股拼劲,一直到今天。

02 被2000元广告费改变的人生

1995年,杜国楹带着仅有的151元,来到天津,一个月工资350元。

前后跑了5个月,杜国楹把销售额从原来的7000元,做到了17000元。

但是很快,他发现:后劲儿没了!

刚刚铺好的100多个终端,出货速度越来越慢。

怎么办?

他不是没想过“做广告”,但一个月1万多块钱的销售额,随便在报纸上发条广告就要1-2万,真心是做不起啊!

愁得睡不着的杜国楹,躺在单身宿舍的床上,听着广播节目。

突然,他听到了一条广告:对呀!为什么不试试电台广告?

说干就干!

第二天,杜国楹到电台打听,一次广告只要2000元。

半个月后,经费批下来了。

结果广告播完的第二天,天津下起了瓢泼大雨,杜国楹心想:完了,这广告算白做了。

心灰意冷的他干脆没去上班,可就在这时,BP机响了。

原来是他们在百货大楼的柜台前,排起了“长龙”,楼层经理叫他赶紧过去看看。

从那天起,杜国楹才真正认识到“广告的威力”。

产品还是那个产品,就因为做了一次广告,一天的销售额,比之前5个月的总和还要多!

随后,杜国楹又追加了几次广告费用,直到1996年他离开,该产品的月销售额,已经达到298万元,整整番了400多倍!

杜国楹也因此获得49万奖金,为自己下一步创业积累出了第一桶金。

就这样,带着“轻产品,重营销”的理念,杜国楹找到了天大的袁兵教授。

03 从“亿万富翁”到“千万负翁”

1997年初,杜国楹用50万元注册了天津壹品科技。

因为当过老师,所以他很快就注意到,当时的家长对孩子的坐姿普遍非常担心。并且坚信,只要坐得直,就不会近视。

于是,杜国楹决定要做一款“替家长提醒孩子”的产品,而且要面向全国推广。

就这样,带着5000元买来的专利,“背背佳”应运而生。

10万元的广告费,都砸在了“背背佳”上:报纸、电台里,天天铺天盖地地宣传驼背的负面影响,背背佳的正面功效……

在那个人均月收入不足200元的年代,售价300元的“背背佳”被一抢而空。3个月实现3000万营业额,半年后创收4个亿!

这一年,杜国楹刚刚过了25岁,就已当上了亿万富翁。

更重要的是,他已经对“营销无所不能”的说法深信不疑,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营销主义者!

再加上公司账上有1.2亿现金,杜国楹决定:继续加大营销,而不是提升产品品质。

拍一条广告花800万,请韩国顶级女团代言,产品连测试都不用,就直接上市……这一次,消费者可不认账了,一片嘘声中,杜国楹直接赔了个底朝天。

2年的时间,从亿万富翁变成了负债4600万的穷光蛋。

然而,从巅峰到谷底的落差,并没有打倒杜国楹。

他向债主保证,自己24小时开机,绝对不会跑路。他把每个月的收入都用来还债……一直还了8年,才结清了所有债务。

从那以后,杜国楹对广告有了新的认识——它可以是好产品的放大器,也可以是坏产品的加速器。一味靠营销创业,迟早要栽跟头。

有些道理,无论之前听过多少次,都不如亲身经历过。

好在杜国楹经历地够早,才促成了他后来的3次创业。

04 连续创业后的厌倦

搭着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2003年中国加入WTO的商机,杜国楹在2003年推出了自己的第二个产品——好记星。

与“背背佳”相似,洪水般的宣传,让家家户户都熟知了 “不用父母,不用老师,快速提高英语成绩”的广告语。

不仅如此,杜国楹还抓住了国人“一分钱一分货”的心理,以高于同类产品3倍的价格,推广好记星。

结果一年后,好记星爆出了“虚假宣传”的负面消息,杜国楹果断止损,将好记星转手卖给橡果国际。拿着套现的资金,一部分还债,一部分继续下一次创业。

这才有了后来的E人E本、8848手机。

每一次,都是以“发现需求”为起点,以“大力营销”为手段,以“售出公司”为终点。

直到2014年的小罐茶。

这一次,杜国楹希望可以通过产品的品质,来证明自己。

于是,在小罐茶的宣传中,“大师技艺”、“手工制作”等代表“品质”的字眼随处可见。

此外,他还声称邀请到中国8位泰斗级制茶大师,亲手制作小罐茶。

但是,质疑的声音很快就出现了。

有人为炒茶的大师们算过一笔账,平均一个人一天要炒1466斤茶叶。

要知道,顶尖的炒茶师傅,一天最多也只能炒制40斤。

难道说,这次以“品质”为主打的小罐茶,又是杜国楹的新一次炒作?

05 尾声

5次创业,4次成功后脱手收场。

不得不承认,杜国楹是一个成功的商人。

但,他也只是一个商人。

从小就争第一的他,只把眼光放在了“能带来短期效益”的营销上。而忽略了能让自己走得更远、更稳的产品质量与研发。

这才成了“捞一票就走”的营销大师。

一边是不断复制套路,“创业-套现-再创业”的商人;

一边是潜心钻研产品,以产品与客户为第一的企业家。

二者之间的差距,明眼人一看便知。

所以,你会选择哪一边呢?

欢迎留言,我们讨论区里继续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