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縮水,辱罵顧客!當年最懂妹子的精英單身漢,爲何主動作死?

一個品牌的成功,可能需要幾輩、甚至十幾輩人的努力。

而使其“翻車”,往往只需要一個瞬間。

“315”前後,許久沒有聲音的屈臣氏再次“一鳴驚人”:

口口聲聲說含有“92%蘆薈葉汁”的擦臉油,實際含量竟只有0.414%

整整差了230倍

爲此,屈臣氏交了4263元罰款。

然而,這位昔日零售巨頭損失的,絕不僅僅是這幾千塊錢。

“爲一分錢,跟瘋狗似的咬人。”

“踢了你就高興了。”

“活該窮!”

2022年,屈臣氏直播間裏一位主播對觀衆破口大罵。

而這一切的由頭,是屈臣氏搞了個面膜大促活動。結果當人們拿着訂單興高采烈地去門店兌獎時,售貨員卻冷若冰霜地說了兩個字:沒貨!

盛興而來、敗興而去,大家也沒說啥,不過是在直播間裏問了句“什麼時候有貨”,又招來主播的無端辱罵。

向來“以顧客爲中心”的屈臣氏,這是怎麼了?

其實,只要對屈臣氏這一路的發展歷程有所瞭解,你就會發現——

這家“百年老店”真不是在“自己作死”。

而今天的屈臣氏,也並非如我們想象得如此不堪。

撩妹無數

李嘉誠的“現金奶牛”

屈臣氏的前身,原本是英國醫生開的一家藥店。

1828年,皮爾森和李文斯頓兩位醫生在澳門開了家“澳門藥房”。

這便是最早的屈臣氏。

也許你會說:不對啊!人家官網上明明寫的是“1841年成立”。

而這個年份,恰恰是“藥房”從澳門搬到香港,更名爲“香港大藥房”的那一年。

所以,大藥房又怎麼改名成“屈臣氏”的呢?

10年後,香港大藥房來了個新股東,名叫亞歷山大·斯科文·華森(A.S.Watson)。

華森大夫不僅醫術高明,經營店鋪的能力也相當了得。

很快,他就把大藥房變成了港督和愛丁堡公爵的御用藥房。而他自己也穩穩地進入了核心管理層。於是,在1871年,香港大藥房正式更名爲A.S. Watson & Company,也就是今天你我都很熟悉的屈臣氏(WATSONS)。

隨後,屈臣氏便一路起飛,不僅拿到了可口可樂的獨家經銷權,還得到諸多大清官員的強力推薦。

論帶貨,還得說是“官方背書”。

一時間,屈臣氏已然坐上“遠東零售第一”的交椅。

然而,跑的太快,也容易栽跟頭。

隨着一戰二戰的到來,屈臣氏元氣大傷,最終在1963年,被華商李嘉誠收購。

兜兜轉轉,這家由外國人在香港開設的“藥房”,還是回到了國人手裏。

購入屈臣氏後,李嘉誠便開啓了“買買買”模式:先後購入英國Savers Health連鎖店、俄羅斯SpektrGroup連鎖店、荷蘭Kruidvat集團,以及法國最大的香水零售商Marionnaud。

他要幹啥?

原來,在李富豪的眼裏,現金流與利潤,對於一家企業的運轉來說,同樣重要。

壯大起來的屈臣氏,則要承擔起和記黃埔現金流的重任。

換句話說,主打零售的屈臣氏,成了李嘉誠眼中的“現金奶牛”。

1981年,“屈臣氏大藥房”成爲李嘉誠旗下和記黃埔的全資子公司。

1989年,屈臣氏在北京麗都廣場開設了第一家門店,正式進入內地市場。

然而,也許是當時內地市場購買力有限,前15年,屈臣氏幾乎是“龜速發展”:直到2005年,才只開了100家門店。

但是從2004年開始,內地放寬了港資企業零售渠道,屈臣氏開始發力,全速進入高增長階段:

每年以200家的開店速度,迅速佔領了各大中城市美妝零售市場。

2010年,他又與萬達、中糧等巨頭聯手,成爲各大購物中心的招商標配

2016年,在內地坐擁3000餘家門店,堪稱線下美妝個護的絕對龍頭

無數妹子的化妝啓蒙老師,就是屈臣氏的導購。而各家臥室、盥洗室裏擺放的洗護用品和護膚品,也大都來自屈臣氏門店。

然而,正是從這個時候,屈臣氏一飛沖天的勢頭突然轉頭向下!到了2017年,營業額只剩下8.5%。

面對如此頹勢,時任中國總部CEO的羅敬仁竟然決定:不管虧損,繼續開店!

大概在他的印象中,過去10年的高速拓店是紅利的唯一源泉。只要將開店重心從一二線城市轉移到三四線,自然能延續輝煌。

然而,沒過多久,羅敬仁便因“個人原因”辭了職。雖然屈臣氏否認是由於業績原因,但繼任者高宏達一上任,便對“盲目擴張”緊急叫停。

那麼,新老闆的“三板斧”能救屈臣氏於水火嗎?

增長乏力

妹子們怎麼變心了?

彼時,已經進入內地33年的屈臣氏,彷彿也陷入了“中年危機”:線下門店飽和(能力到了天花板)、營收增速放緩(越來越窮得穩定)、品牌日趨老化(被後浪衝擊)。

而除了這些來自內部的壓力,還有3大追兵在其後圍追堵截——

一路爲傳統電商,開始重兵佈局化妝品賽道;

一路爲垂直化妝品電商,像“老闆給自己代言”的聚美優品,也同樣開始發力;

最後,是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線下新型美妝集合店

面對各路追兵,屈臣氏急需一劑猛藥,來幫助自己走出危機。

高宏達的第一劑藥方,便是加大“非主營業務收入”佔比

換句話說,屈臣氏不僅靠“賣產品”賺錢,還要從品牌商那薅羊毛。

你可能聽說過一款面膜叫“美即”。

原本毫無名氣與辨識度,後來入駐了屈臣氏。4年後,竟登上中國面膜市場的頭把交椅。

而美即的70%銷量,都來自於屈臣氏門店。

一時間,屈臣氏成了銷量的代名詞,各大品牌爭相入駐。

但除了高額的進場費,屈臣氏還要收條碼費、促銷推廣費等一系列後臺運營費用。

面對越來越貴的“入駐成本”,品牌商無奈地吐槽說:

“沒有一個品牌可以在屈臣氏賺到錢。”

於是,品牌商的這條“增收渠道”,沒法繼續薅了。

這時,高宏達又祭出第二劑方子:盯人戰術

屈臣氏導購有多厲害,去過的姐妹們都清楚。

你明明只想買支洗面奶,結果出店時手裏拎了一套幾百塊的護膚套裝。

這招對聽話的70、80後來說,也許還有些效果。

但,向來有自己的主張90、00後們可不喫這一套。屈臣氏的這種貼身導購,對於新生代來講,無異於噩夢。

於是,本來想討好年輕消費者的屈臣氏,又不得不再次叫停。

此時,被逼到牆角的屈臣氏只剩下了最後一條路:從線上渠道入手,全面實現數字化

他先是推出閃電購服務。隨後又登陸了美團外賣、餓了麼等諸多線上平臺,上線雲店小程序,還弄出了個虛擬偶像“屈晨曦”。

2019年,屈臣氏蒸餾水的廣告歌成了全網神曲,但卻很少有人能把歌與店聯繫起來;

2021年,蔡徐坤正式成爲屈臣氏代言人……

與那些已經站在高地的競爭對手相比,“後來者”屈臣氏的努力,明顯有點事倍功半

更要命的是,過於注重線上數據的屈臣氏,又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

很多消費者發現,即使去線下門店,結賬時也要掃碼進小程序下單結賬。不僅如此,還要被逼着添加導購的企業微信。

就連屈臣氏自己的員工,也跑到社交平臺上吐槽:

“雲店是真的煩!每次裝作收銀機故障只能走手機付款的時候,都心虛死了。”

另一邊,作爲加速線上銷售、引導私域流量的直播,還出現了開頭提到的“翻車事件”。

隨着主播在直播間的出言不遜,社會輿論開始逐漸升級。

5天后,屈臣氏官方公開道歉,表示“出現不當言論的主播爲第三方合作機構人員”,並且後期會“儘快補貨”,繼續履行剩餘訂單。

一場鬧劇,平息了。同時也讓屈臣氏陷入深深的自省:

難道說,數字化這條路也走不通?

那還能做些什麼,來挽回敗局?

再出發!

姜,還是老的辣

表面上看,屈臣氏的這“三板斧”並沒有什麼問題。

但,就像庸醫只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樣,線上渠道弱,消費年齡偏大,就用強力推廣、請新生代做代言的方法解決,是無法從根本上改變頹勢的。

那該怎麼辦?

意識到問題的屈臣氏開始改變策略,他們把目光從自己轉向了競爭對手

“如果,我能從對手的短板入手,然後發揮自己的特長,是不是還能出現轉機?”

經過一番仔細周密地分析,屈臣氏發現所謂新興的美妝集合店,別看表面上挺熱鬧,卻一直沒能完成屈臣氏早就實現的目標——盈利。

Wow Colour母公司名創優品,在2019-2021財年共虧損了近20億。

而調色師母公司KK集團在2018-2021上半年更是虧損了70多個億。

問題出在哪?

原來,美妝集合店原本設想的盈利模式是:大牌小樣引流+新國貨變現。

結果,新國貨爲了提升品牌形象,陸續轉向了商場專櫃。而原來被她們拿來吸引客流的國際大牌試用裝,又因爲管控越來越嚴格,而難以持續。

再加上美妝集合店特意安排的“冷淡導購風”,經常被消費者吐槽“一問三不知,服務不專業”,更不用說能帶動起銷量。

於是,表面上風光的集合點真就成了一個純粹的網紅打卡地:進店逛一圈,拍好照片,然後什麼都不買就走了。

看到這裏,屈臣氏突然一震:品牌力不夠、銷售轉化率低,這都是我的強項啊!

前面轉型的三板斧失敗了,原來不是我誤判了自身優勢,而是對優勢的把握姿勢不對。

於是,屈臣氏開始重新調整姿態,重啓二次轉型!

首先,成立品牌創新增長中心,專注於爲品牌賦能

只要能源源不斷地打造出“美即”那樣的爆款,還愁沒有銷量,賺不到錢嗎?

爲此,屈臣氏針對不同品牌,提供了多種個性化“賦能服務”。

比如說,對剛剛入駐的新品牌,屈臣氏偏重於打造爆款。像新國貨薇諾娜,屈臣氏通過數據分析和方案策劃,與其聯合推出獨家面膜禮盒,並在“520”“七夕”等節日強化送禮場景……最終,這款禮盒成了薇諾娜當年的銷量No.1。

而對於入駐多年的老品牌,屈臣氏則加大力度,助推其年輕化轉型。比如說,基於大數據分析,他們爲日本花王策劃的“春日櫻花”主題營銷。不僅帶來了近億次曝光,還收穫了1萬多名忠實用戶。

而這些成績,又吸引來更多好品牌持續入駐,飛輪逐漸向良性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吸取集合店與自身的經驗教訓,高宏達提出要打造出一種“不打擾客戶”的專業服務。與之對應的,則是屈臣氏開發出的一套數字化營銷工具

一改之前的“貼身導購”畫風,專業銷售員可以藉助數據洞察每一位用戶的需求,並在保持“不擾民”低頻觸達的同時,精確、高效地完成營銷KPI。

比如說,這套系統有一個功能,就是在用戶生日當天,提醒導購給用戶發祝福短信。就是這麼一條簡單的純祝福信息,竟爲屈臣氏帶來1500萬/月的銷售增量!更是把到店消費者的購買頻率提升了近3倍

寫在最後

巨頭垂暮,尚能飯否?

剛剛過去的一年,各家企業都堅持地格外艱難。

尤其是化妝品市場。

大家都不出門了,化妝打扮的人自然就大打折扣。

有數據表明,2022年上半年,一直高歌猛進的化妝品零售總額縮水超2.5%

其中,線上渠道同比下滑近19%;新型美妝集合店則迎來了大面積關店潮

調色師在北京的7家店,現在只剩下1家;

巔峯時坐擁300家門店的WOW COLOUR,也只剩下了100家左右。

而在這種大環境下,屈臣氏雖然銷售額同樣出現下滑,但卻保持了6.23億港元的盈利,成爲爲數不多沒有虧損的線下零售商之一。

看來,通過這“第二次轉型”,屈臣氏竟然真在市場普遍萎縮、大幅關店的情況下,保住了盈利基本盤。

所以你看,有人跟自己競爭,有時候也未免是壞事。

通過對方,你恰恰可以發現自己的缺點與長處,發現我們自身的真正優勢。

所以,你會用競爭對手來觀察自己嗎?

又有哪些心得體會呢?

歡迎留言,我們討論區裏接着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