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贏和此消彼長 節選: 感悟: 感悟二:

節選:

“全球化是人類近兩個世紀以來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它的基礎是另一個偉大的發明——共贏。共贏的情況確實存在,這在博弈論中有一套完整的理論,而人類幾千年來的政治、軍事和商業歷史也證明,採用共贏的方式尋找雙方利益的平衡點,而不是玩損人利己的零和遊戲,對大家來說是最有利的。不過全球化是否能做到共贏?這就要兩說了。


從感覺上講,似乎如此,早在 18 世紀末,自由市場經濟的老祖宗亞當·斯密就提出了全球化的雛形。當時英國是唯一開始工業革命的國家,而且擁有很多殖民地,因此它甚至能以單方面開放市場的形式來推動全球化。當然,英國人不是學雷鋒,而是希望藉此獲得全球的市場。


在那個年代,英國的優勢有多大呢?我在德國的紐倫堡和雷根斯堡時,當地人給我講了德國第一條鐵路的事情。由於鐵路是英國人修的,買的自然是英國的機車,最後連司機都是英國人,因爲德國人不會。要知道,紐倫堡地區可是德國的經濟中心之一,西門子和阿迪達斯都在附近。


當然,對於那些與英國做生意時,只是出口,從不進口的國家,英國人的誠意並沒有打動它們,因此英國也沒有恪守它自由貿易的承諾,而是採用鉅艦大炮解決問題。因此,今天那些以爲自己開放了市場,其它國家就會投桃報李的人,需要全面瞭解一下歷史。


另外,英國成爲全球化帝國,從事製造的只有幾百萬產業工人,這其實已經反映出工業革命後的生產要不可避免地出現供大於求的情況。


等到德國和美國完成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再想全球化的時候,它們就沒有英國人的好運氣了,因爲全球的市場剩得不多了。於是它們都需要通過戰爭解決問題。


美國人運氣比較好,找的對手是西班牙人,順利地接管了後者全球的殖民地,同時由於西部大開發帶動了內需,使得美國順利地消化了工業革命所帶來的巨大的產能。但是德國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它要挑戰英國和法國,但是戰敗了。


不過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沒有得到的東西,今天通過歐盟得到了,這再次說明談判比戰爭更有效。二戰後,美國的優勢比當年的英國更加明顯,它的工業產值佔了全世界工業產值的近一半,它因此也倡導全球化。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後,中國要崛起,自然也需要全球化。因此全球化這種理想就成了全世界的主旋律。


不過,全球化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大家其實產能都過剩,而大家又都不肯長期做那些在產業鏈中最低端,最不掙錢的事情。在蘇聯和東歐集團瓦解之前,它們其實也成立了一個類似於今天歐元區的經互會(經濟互助委員會,The Council for Mutual Economic Assistance),希望內部打通市場,彼此之間沒有關稅等貿易壁壘。


這個國家經濟聯盟後來搞得一直不好,原因就是蘇聯在搞分工時,總想自己發展工業,讓東歐其他國家成爲它的農產品提供國和工業品市場。而其它國家也要發展經濟,於是這樣的區域化合作就搞不下去了。


在全球化時代,沒有人刻意規定中國等後進入貿易體系的國家只能從事最低端的工作,但事實上當中國進到這個體系中的時候,也只剩下這樣的工作留給中國了。不過,由於全球化讓資本和人才可以自由流動,因此,成本最低、幹活兒不挑肥揀瘦的地區的發展就遠比其他地區快。於是,以中國、韓國、越南和印度爲代表的亞洲國家就發展起來了。


歐美國家先是拋掉低端產業——這在一開始看似不錯,因爲它們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拿到了想要的高端產業,但是問題很快就出現了,因爲亞洲國家不會滿足於永遠做低端的事情。而同時,歐美國家過分講究個人權益、不切實際的福利,以及非常短的工作時間,結果高端的競爭力也越來越弱。


我在第 231 封信中留給大家一個問題,中國對美國出口貿易額最高的商品種類是哪一類?很多讀者朋友依然根據過去媒體上宣傳的說法,回答是服裝和玩具等低價值商品,其實那是老黃曆了,今天中國出口量最大的是機電產品和 IT 產品,屬於中高端產品。


韓國的情況和中國也相似。2000 年前韓國的汽車被美國人笑話成“必須有人在後面推才能走”,今天美國的三大汽車公司(通用、福特、克萊斯勒)在同檔次的汽車上已經競爭不過韓國產品了。


在全球化的同時,伴隨着信息化,這讓世界變得很平,以至於歐美國家那一點先發的優勢很快會蕩然無存。當然,如果歐美國家能夠秉承過去幾百年的核心價值觀,不斷進取,亞洲國家追趕起來還真不容易,但是由於左派運動的興起,寅喫卯糧的享樂主義在那些國家蔓延,以至於它們幾乎無藥可救了。


雖然鼓吹全球化的人會講,全球化能夠讓全世界把經濟的盤子做大,但是盤子再大,財富的分配也不可能按照原有的比例進行,或者說中國在 1978 年只佔全世界 GDP 的 1% 多一點,30 年後不可能還是隻拿這個比例,而是要重新分配。而比例這個東西總和只有 100%,是個常數,是一件此消彼長,並非共贏的事情。當美國和歐洲,特別是後者在世界經濟中的比例下降,問題就會出現。”

感悟:

在路足夠寬闊時,多一兩個同路人只會不孤單;

當路變得擁擠時,不得不把瘦弱者擠下去。


在中國剛接觸全球化並逐漸成爲“世界工廠”時,任何認爲自己在“產業升級”的發達國家都不會瞧得上這個只有“廉價勞動力”,用“襪子換波音飛機”的國家。


時過境遷,我們今天再來看,套用羅胖老師在前幾期《帝國的衰落》中的話就是:

「前些年有一個主流的聲音說,我們中國雖然是世界工廠,但是乾的都是苦活、髒活、累活,利潤還非常微薄。我們生產的東西漂洋過海到了美國,美國就印點花花綠綠的美元給我們,我們還要把美元再去買美國的國債。到最後,其實是空忙一場。

是空忙一場嗎?當然不是。

這些年我們親眼所見,中國製造從只會生產點塑料盆、衣服、襪子,到建立起空前強大的生產體系,幾乎什麼都能生產。大量的農業人口轉化成了工業人口,參與到全球的協作鏈條中。這就是實實在在的財富效應。」


如果對手是一個立足當下又無線憧憬未來的國家,倘若自己沒有核心競爭力,千萬別單純地想着和他共贏…他只會不停前進,不斷趕超,比如咱們中國。

感悟二:

1. 新人在單位裏不要介意做髒活、累活,沒有這個起點,就沒有今後的發展;但是不能滿足於一輩子做髒活累活。


2. 改變自己的地位常常需要很長時間,多思考歐洲的商人和亞洲國家是如何改變自己地位的。


3. 如果你的老闆不是一個能一直往上走的人,你只有兩個選擇,適當的時候換老闆,或者找到機會取而代之。很多人想到的只是第二條路,常常忽略第一條路。


4. 任何人的老本都吃不了太長時間,尤其是名校畢業這種所謂的光環,只在獲得入場券的時候有用,一旦開始工作,能力就比光環重要了。同樣,過去的職級並不會讓一個人的工作變得更安全。因此,不斷地進步纔是最重要的。


5. 歐洲衰落的一個原因在於今天工作不工作,幹活多與少,結果都差不多,這種公平要不得。如果你在這樣一個單位,不要覺得工作輕鬆是好事情,要趁早離開,因爲這條船是要沉的。


同樣,如果在工作中有了那種歐洲人的心態,那就要給自己敲響警鐘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