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麼是知識的源頭?

1、整合。整合有各種各樣的整合,這種整合可能是在不同人之間發生的。也可能是在自己一個人身上發生的,比如一個老師在每天發公衆號、出書、出課之後,很多老師都會出書,做一個年度的整合。古典老師有:存取—整合—提取—運用。整合,分類歸納和存儲,是爲了取和用的時候更方便。我最近在梳理自己的年度筆記,好奇一下,我這一年到底是怎麼走過來的,我的內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情緒。情緒真的很重要,我最近在學永澄老師的教練課程,也是希望自己能夠更多看到別人的情緒,更真實的解釋別人的情緒。

3、找趨勢。其實這點葛叔也聊過,記錄自己的日常生活,做出數據,抓住趨勢。比如:我根據自己文章的點贊和轉發,發現大家最喜歡我的地方還是書評,我用這個和同學實現心與心的鏈接,是一個很好的途徑。長江商學院的校訓:取勢、明道、優術。更重要的是把握趨勢,理解系統運行之道。建立屬於自己、家庭和公司的戰略勢能。我們要把找趨勢、做勢能這件事情放在第一件事。多問自己,到底什麼纔是我做這件事情的勢能?如何才能增加自己的勢能?

找趨勢的第一個動作:

3.1、觀察數據+記錄數據

3.2、把每一類型的變量梳理出來

3.3、做出模型(我自己比較常用機器學習的各種模型)

3.4、預測和驗證結果

3.5、根據結果的精度調整模型

4、做槓桿。永澄老師說我們不是在按下槓桿,就是在創造槓桿。5個槓桿:時間槓桿、人脈槓桿、平臺槓桿、教育槓桿、理念槓桿,是課上的5個槓桿。需要仔細思考,反覆在使用的過程中總結經驗。

5、判斷力。如何提升自己的判斷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很多關於常識類的書,都是講判斷的。在....情境下,如何做...

比如常識類的書,比如松浦彌太郎的《100個基本》

6、覺察力。一代宗師裏說的,見自己、見世界和見衆生。我的覺察力開始較晚,第一本書,張德芬老師的《遇見未知的自己》。

覺察需要日日不斷之功,覺察自己的言行,覺察他人的言行。其實金礦就在眼前,不過我們一般都感覺不到。然後我們很着急地坐火車去遠方,到處問別人:金礦在哪裏?金礦在哪裏?

7、提高知識的流轉和使用。不管知識是打包成產品,還是教授給學生,最終的目的都是用,並且用更多次。有用的知識才是真知識。比如用碗來盛飯,這個每個人都在用,代代相傳,成爲共識,這就是真知識。沒有用到的知識,在我們的腦子裏閃亮、黯淡,但是有一天可能被重新點亮。以問題爲出發點,以結果爲導向,在求解問題的過程中,遇到的知識是都是真知識,知識的利用率最高。

8、提問的能力。首先必須得提出好問題,而提出好問題的方法,就是不斷提問,不斷刻意練習。整理自己的問題清單。提出一個好問題,基本上就成功一半了。

9、學習方法的持續探索。我們在得到學習,學習得到電子書的閱讀方法。即時去觀察學的好的同學,用什麼方法學?學的好的老師用什麼方法學?實時追蹤,保持自己不落伍。包括古典老師的書、成甲老師的書、脫不花老師的學習方法。

10、模型的學習和總結。模型是羅老師一直強調的,讀書、我們主要是讀作者的信息收集與歸納的方法,還有作者的思維模型。他從幾個維度、角度考慮這個問題?哪些維度是我沒考慮到的?如果有沒考慮到的,那這本書就幫我升維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