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警戒擬態

生物間的競爭、掠奪和共生中有一個模式叫做 “警戒擬態”。警戒擬態是一種保護性擬態,即一個溫和無害的物種會讓自己的外表儘量接近另一個相對兇猛的物種,使其他生物不敢親近,以此來躲避捕食者。這種現象由英國博物學家亨利·貝茨(Henry W Bates,1825 — 1892)首次描述,所以被稱爲貝氏擬態(Batesian mimicry),或稱警戒擬態。


警戒擬態在昆蟲當中十分普遍,就以我所住的美東地區,我們常常看到的長得一模一樣的蝴蝶:黑脈金斑蝶(Monarch butterfly,學名:Danaus plexippus,也叫帝王蝶)和副王蛺蝶(Viceroy butterfly,學名:Basilarchia archippus),兩種蝴蝶不管大小或者顏色,幾乎完全分不清楚誰是誰。


黑脈金斑蝶是有毒的,那是因爲黑脈金斑蝶的幼蟲以各種馬利筋(Asclepias curassavica)爲食。馬利筋爲夾竹桃科蘿藦亞科馬利筋屬的植物。是個有毒植物,誤食乳汁會引起腫脹、發高燒、脈搏加速、瞳孔放大等症狀。黑脈金斑蝶因爲幼年服食馬利筋,所以本身也帶着馬利筋的毒素。如果鳥吃了黑脈金斑蝶,那麼鳥就中毒了。由此之故,黑脈金斑蝶也被稱爲帝王蝶。副王蛺蝶是無毒的,但由於其外表酷似黑脈金斑蝶,鳥類及其他捕食者都會對其敬而遠之。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食蚜蠅(Syrphidae),它們的體型和黑黃相間的色澤幾乎完全模擬黃蜂或蜜蜂,它們還能仿效蜂類作螫刺動作,和發出蜜蜂一樣的嗡嗡聲。其實食蚜蠅本身無螫刺或叮咬能力,但是因爲它們的警戒擬態也可以嚇退很大一部分的掠食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