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當你對父母歇斯底里地咆哮時......

1

宋某跟林某談了三年多的戀愛,工作也基本穩定了。

兩人想着也該定個時間,把雙方的父母請到一起,商量結婚事宜。

萬萬沒想到的是,還沒等到雙方父母見面,宋某就主動跟林某提出了分手了。

宋某自認爲自己對待婚姻是非常的重視的,不會輕易步入婚姻。

她想找一個一輩子都不分開的另一半。

既然這樣,爲什麼宋在最後一步之前提出了分手了呢?

原來是林對待父母的方式,宋無法接受。

林總是對自己的父母粗暴和無理,每次因爲一點小事就對父母咆哮。

一個有教養的人,不是抱怨父母的無能,而是學會善待父母,接納他們的不完美,有他們愛的助力,纔有我們堅實的步履。

2

善待父母,學會接納不完美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既然太陽上也有黑點,人世間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沒有缺陷。”

從“人都是自戀的”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那麼願意改變父母的想法,其實也是因爲我們的自戀。

在我們看來,父母的觀念過時了,是錯誤的,自己見多識廣,自己的想法纔是正確的;父母應該聽我們的,接受我們的想法。

正是自己狹隘的自戀,導致我們無法接受父母與自己的不同。

辯論中,李誕從父母觀念形成的背景來談這個問題,在我看來,是正確的。

他說道,父母就是依靠他們自己那一套,在我們看來過時的觀念,把我們養大的。如果我們長大了,回過頭來和他們說,他們的觀念是錯誤的,必須改正,那他們肯定不會接受。

其實,在和父母溝通這件事情上,如果我們願意去理解父母,就會給我們自己提供多一些不同的人生經驗,這也是一種收穫。

3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父母也是凡人,都會犯錯,他們觀念守舊、與時代格格不入,也沒多大的能耐,有時還嚴厲又固執,讓我們時時都想逃離他們的束縛。

電視劇《幸福一家人》中有個片段:

房天憶要和生養他30多年的父親斷絕關係,他理直氣壯地對父親說:“我靠的是自己的努力,纔有今天的結果!”

他嫌父親只是一個麪館的老闆,同事比他資質平庸卻能平步青雲;別人不需那麼拼命,僅憑背景就能比他混得好。

他責怪父親每天只會對他噓寒問暖,他在外面遭遇不公時卻沒能力助他一臂之力。

父親由生氣到滿懷愧疚,老淚縱橫地向兒子鞠躬道歉:“是爸爸沒能力,對不起,我就這點本事!”

年過半百的父親,像個委屈的孩子,這一幕讓無數的觀衆看了潸然淚下。

很多現實中的孩子也如房天憶一樣,抱怨父母沒學識、沒資源,沒本事讓他們飛黃騰達;讓他們在外人面前感到卑微,對自己的家庭背景羞於啓齒。

其實,普天之下,又有多少的父母是位高權重、大富大貴的?大多都是掙錢養家的平凡百姓,能把子女培養成人,父母已拼盡全力。

隨着年齡漸長,閱歷漸豐,我們要慢慢懂得平凡才是人生常態,我們的父母或許沒多大能耐,卻是人世間最愛我們的人。

小時候父母爲我們遮風擋雨,長大後,我們也要爲他們撐起一片天。

一個有教養的人,不是抱怨父母的無能,而是學會善待父母,接納他們的不完美,有他們愛的助力,纔有我們堅實的步履。

4

懷感恩之心,珍惜擁有

張小嫺說,爲什麼我們總是不懂得珍惜眼前人?

因爲身邊人對我們的好已成習慣,親人對我們的付出被當成理所當然。

我有個同學,妻子得癌症去世,父親早年過世,家中只有母親一人,他常年在外地打工,每年只春節回家過年。

在家期間,每天早晨八點不到,母親就催他起牀喫飯;晚上十點剛過,母親便催他上牀睡覺,時不時還逼他去相親。

因此,他厭煩母親,不願意呆在家裏,常跟親朋好友去喝酒打牌。

有次跟母親吵架,賭氣從家裏跑出來,寒冬臘月身上沒帶一分錢,只好投宿朋友家,朋友的母親拿好酒好菜招待他,他感激涕零,過後給朋友母親送了個大紅包。

朋友母親說:你媽媽含辛茹苦地把你帶大,每個節日都給你做好喫的,你怎麼沒感動過?

沒幾年,他母親因腦梗去世,他在外地沒趕上,連母親最後一面都沒見着,他追悔莫及。

再次相見時他感慨,有母親在多好呀,三餐到點母親就喚他回家喫飯,冬天回家晚了會燒好熱水讓他泡腳,喝酒醉了有人給他泡醒酒茶。

可如今,回到家中冷鍋冷竈,喝醉了半夜醒來一杯水都沒人端、想喫母親煮的美食只有記憶中回味,他後悔沒好好善待母親。

多時候我們常對別人的小恩小惠感恩戴德,卻對父母的關心呵護視而不見,甚至抱怨父母給的不夠、做得不好。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說:

一輩子真的很短,遠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長,永遠真的沒有多遠,所以不妨對愛你的人好一點。

親情,是這個世上最純淨的感情,父母對我們的愛最無私、最深厚,羔羊尚知跪乳,烏鴉亦求反哺,我們怎能不懂感恩呢?

百善孝爲先,感恩這一世與父母的緣分,珍惜此生擁有,別給人生空留遺憾。

你若喜歡,點個在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