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清華貧困生的“樹洞”:因爲窮過,所以更覺幫助的可貴

今天,一則推送吸引到了我的注意力,題目是:《一位清華貧困生的“樹洞”刷屏了,網友:邊看邊流淚》

點擊去一看,深思了下,決定今天就來聊聊這位清華貧困生。

在這篇“樹洞”中瞭解到,他當年入學時獎學金和助學金共計13000餘元,扣除學雜費,一年可支配的資金只有6500元。 他給自己制定了嚴格的開支計劃,每個月只能花400元。

一個月花400元,想想挺震驚的。

也就意味着,他不能將這筆錢花在一日三餐以外的花銷上。

文中提到同學喫西瓜喝飲料時,他只能默默喝水;在食堂裏想辦法用最少的錢喫到最可口的飯菜;無法承擔班級出遊花銷,錯過了和同學的合照……

“每年要寫兩封信,一封是給發放獎學金的企業,一封是給基金會的。”

在獲得資助的同時,這位學生也會定期給那些給予他幫助的企業和組織送上一封手寫信。

此後的日子裏,他通過兼職有了穩定的收入,也獲得了保研資格……

從研一開始,他每個學期拿出3200元,資助了4名家鄉希望小學的孩子,爲他們提供一學期的生活費、學雜費等。

每學期回家時,他也會去看看這些孩子,給他們講述外面的世界。

善良是一種設身處地的教養

他在受到資助的同時,也不忘幫助家鄉希望小學的孩子。

他是可敬的。

在我們的生活中,會有許多的偶然來決定你的未來和命運。

前提是你得助人和受助。

每一個事業有成的人都曾受過別人的幫助。

一個發光的人,必然會照亮他的四周。他沒有被苦難打倒,現在沒了衣食困頓,定能輕裝遠行,追逐夢想。

再加上他有這麼好的起點,有一顆願意照亮他人的心,他也必定會達成所願。

知乎上有一個很熱門的話題,叫做“人爲什麼要善良”。

高讚的那個答案是:

“我覺得善良是天生的,它跟你讀過多少書,受過多少教育沒有關係,它不是別人制定的道德約束,是內心自然而然產生的一種對全世界溫柔的心情。”

從他身上,我們也能看到,知恩圖報,也不一定說非要做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

給資助自己的人寫封真誠的信,力所能及地資助一下他人……

甚至,有時候就是回鄉,給孩子們講講外面的世界,這不都是在傳遞愛心和希望嗎?

梅花香,自苦寒

梅花盛開在臘月。

天很冷。

但它仍舊不怕嚴寒獨自盛開,爲了把香氣傳給他人。

人也一樣,必須不怕困難和失敗,經過千錘百煉方可成才。

就像巴扎爾克所說的那樣:

苦難對於人生是塊墊腳石,對於能幹的人是一種財富,對於弱者是萬丈深淵。

家境貧寒的他,能考上了全國重點大學清華,一定是付出了很多的努力。

保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既然苦難能夠磨練我們,能夠幫助我們成功。

那麼對於需要喫苦而且必須喫苦的我們而言,就不必再抱怨生活的艱難了。

爲什麼家境貧寒的學生很難考上清華北大?

每年的高考成績公佈後,只要細心留意我們就會發現,大多數省份的高考狀元都出自富裕的家庭,出自貧困家庭的高考狀元寥寥無幾。

所以清華北大作爲我國最好的兩所高校,每年成功考上的學生中,很少有家境特別貧寒的學生。

那麼爲什麼家庭條件不好的學生就很難在高考中考出高分,很難考上清華北大呢?背後的真相很扎心。

對於家境不太好的學生來說,在邁向清華北大路上遇到的第一個攔路虎就是身邊可以接觸到的教育資源十分有限。

只有通過拼命努力拿下高中所學的所有知識才可以考一所自己理想的學校。

而家境比較好的學生,可以輕鬆到綜合實力強的高中就讀,可以找名師爲自己補課,可以花重金去學藝術學奧數爲自己的高考增加優勢。

並且很多家境比較好的學生其實從出生起就已經開始領跑很多同年齡段的人,所以他們中間上清華北大等名校的人相當多。

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會直接影響一個孩子的學習成績。

不少家庭貧困的父母,每天忙於生計,四處奔波。

他們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過問孩子的學習,這其中有一些父母甚至爲了外出打工養家餬口把孩子放在老家十幾年。

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很難有一個優秀的學習成績。

對於我們大部分普通學生來說,高考就是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試。

家境貧寒的學生更是把高考當一次命運的審判,所以我們面對高考時都會心理負擔很重。


文末,他說希望未來有一天,能像清華的校友一樣成立基金會,去真正做一些實事。

你若喜歡,點個在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