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生物學》:一本在30多年前,引發學術大論戰的生物學著作 01 生物的社會性 02 人類的生物性 總結

看過一部講述黃石公園野生狼羣生活方式和領地之爭的紀錄片,名爲《狼之谷》,片中除了項圈編號爲21的公狼和黑狼302的故事格外吸引人之外,狼羣的社會構架和生存法則也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衆所周知,狼以族羣的形式生活和捕獵,狼羣正常情況下至少有領袖公狼和母狼各一頭,另有成員若干,慘兮兮的時候可能才3-4頭狼,族羣壯大時也可能有30多頭狼。

狼羣統一行動、爭奪領地、捕獵、養育幼崽,也將食物分給族羣內留守或不擅長捕獵的成年成員,比如紀錄片中的黑狼302覺醒之前就是一直又軟又慫,小時候靠父母,長大了靠弟弟,出工不出力但也長得高大壯實。

狼的習性和生活方式的一些特點,往往爲人們所欣賞和嚮往,其實這是狼這種動物社會構架的表現,除了狼之外,還有很多生物表現出鮮明的社會性,鳥類、哺乳類、昆蟲等等,社會生物學就是以此爲主要研究內容的學科。

而說到社會生物學就不得不得提到學科的開創者,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教授、進化生物學界的一代宗師愛德華·O. 威爾遜。

他一生致力於生物多樣性研究,曾被授予美國國家科學獎章,獲得過兩次普利策獎, 1975年撰寫出版的專著《社會生物學:新綜合理論》被認爲是最重要的動物行爲學著作之一,奠定了社會生物學的學科基礎。

後浪最近引進了這本大部頭著作的25週年紀念版《社會生物學:個體、羣體和社會的行爲原理與聯繫》,全書共三個大部分27個章節,前26章詳細闡述動物的社會性,最後一章是關於人類的生物性(這一章的內容也是當年生物學界學術大論戰的源頭)。

無論是學習生物學專業知識,還是作爲通識學科普及讀本,這本書都是當之無愧的經典。

01 生物的社會性

《社會生物學》從羣體遺傳學和行爲生物學出發,研究動物的社會行爲系統。

昆蟲集羣的成員,都是按照特定的模式去生長、競爭、繁衍和死亡的。而脊椎動物的發育系統和通信系統雖然與昆蟲差別很大,但這兩類動物的族羣社會行爲,卻有相當程度的相似性,甚至在部分重要的細節上,也存在趨同現象。

鳥類和哺乳動物中,也有不少非常相似的社會行爲,例如討食和餵食,幼崽會通過一些信號向養育自己的親本索要食物。

幼鳥討食會用張大嘴併發出叫聲的動作,聲情並茂地催促投餵;而哺乳動物的幼崽,也有類似行爲。比如在《狼之谷》這樣的紀錄片中就能看到,食物稀缺的時候,小狼發出嗚嗚的叫聲,用鼻子頂弄母狼的嘴和鼻子,表達出肚子餓的意思。

食物的共享不僅僅發生在成年體和幼年體之間,在部分生物的成年體之間也會進行食物交換,比如狼羣捕獵後會分享食物,狒狒和黑猩猩捕獲獵物後也會討食和共享;成年蜜蜂中的工蜂,會通過交哺分享液態食物,交哺現象也普遍存在於白蟻中。

完全不同的物種爲何會有相似的社會行爲,生物個體爲精準適應環境如何促進社會行爲的發展,是《社會生物學》中社會機制這一部分中深入研究的一塊內容。

02 人類的生物性

深入研究羣體遺傳學和行爲生物學之間的關聯,有助於深度理解動物的社會行爲,愛德華·O. 威爾遜認爲從動物行爲出發,是可以進一步去理解人類的社會行爲的。

過去主流的觀點認爲,人類發育中的大腦是一張白紙,具有無限的可塑性。

《社會生物學》提出的遺傳行爲學觀點,與主流的觀點產生衝突,引發了20世紀生物學界的學術大論戰。

而到了20世紀末,雖然尚未從統計學的角度驗證是否存在種族差異,但是已經可以證明人類個性與智力的變異,具有一定的遺傳基礎。

在生物學和文化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遺傳進化與文化進化相互交融,然後人類才具備了人性。

人性其實是一種表觀遺傳規則,讓我們做出最快速、性價比最高的反應。很多人都有害怕的東西,有的人怕蛇,有的人怕蜘蛛,還有的人恐高,雖然沒有被蛇咬過或者從高處跌落,但這些恐懼感從小就有,彷彿與生俱來。

這就是表觀遺傳規則在生理層面的表現,令我們在面對自然環境中亙古就有的危險時保持畏懼,也令我們對自然環境表現出一種矛盾的態度,崇尚自然,又不斷嘗試征服和改變自然。

究其原因,雖然現代生活令人們與自然產生了較多隔閡,但記錄在遺傳密碼中的訊息卻時刻在提醒着我們:人類的祖先曾經在自然環境中生活了幾十萬年。

表觀遺傳規則決定了我們許多行爲和思維,比如用笑表現開心、高興和善意,以及用肢體語言傳達情緒等等,表觀遺傳規則可以說是1975年至今,許多生物學和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的主題。

愛德華·O. 威爾遜認爲社會生物學雖然是動物學中一門新興學科,但因其能更客觀、更精確地描述人性,所以社會生物學最終一定會在促進重要知識分支之間的契合中發揮重大作用,並最終成爲社會科學的基礎。

總結

作爲一個科學的開山之作,愛德華·O. 威爾遜的《社會生物學》確實是一本非常硬核的書,它讀起來很難,因爲知識體量龐大,兼具廣度與深度,自成體系,消化吸收起來不會很容易。可要不是這樣,也不會成爲學科經典。

更多的讀者大概和我一樣並不會專門研究生物學,而作爲通識學科著作去閱讀時,這本書能幫助我們打開視野,避免單一領域思考,更深刻和全面地理解世界。

THE END

我是聶梓吟,分享原創書評,歡迎多多交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