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線交匯


《灰屋頂的巴黎》
【著】掃舍
金城出版社2014年2月版

閱讀感受的個性化很強,原本這書本對我來說就像在看別人經歷的生活,雖然我知道這些對作者來說很重要,但對我來說還是很遙遠。直到第四部分出現了諾冬這位法語作家,讓我一下子對這本書感興趣起來,隨後我還摘錄了這本書中提到的一些書和電影,列入了待看清單中。

每本書對不同的讀者產生的影響是不同的,在不同的時間閱讀效果也會不同。在看到介紹諾冬的文章時,正好在那之前幾天,看到諾冬因《最初的血液》獲得瑞南多文學獎(Prix Renaudot),而我在今年年初第一次知道了諾冬,並看了她的《午後四點》。

諾冬在中文世界中並不是那麼有名,儘管她小時候隨父母在中國生活過一段時間,我也是因爲一位法語專業的朋友推薦從而知道了她。她的文字的確很有特點,小說切入的視角也很獨特,一本《午後四點》看完之後內心還是留着很多的震驚,在她之前我從沒在這個角度思考過人性。

回到掃舍的這本書,關於諾冬的三條線索在這裏匯合,讓我一下子對這本書產生了好感。寫法國的書很多,寫在法國生活的書也很多。但說實話,如果無法與文章中的生活產生共鳴,其實看着還挺無聊的,主要是不感興趣。寫法國文學的書也是,對19世紀法國文學高峯的介紹比較多,但對現代作家的介紹就比較少。有可能是因爲語言的原因,布克獎的小說感覺比龔古爾獎的小說在中文世界更爲暢銷。

即便是介紹到現代法語作家,如果不是先前看過諾冬的書,也不會有那麼深的感觸,甚至如果不是前些日子諾冬得獎的新聞,可能我對這位法語作家的興趣也不會再次燃起。閱讀文學有時就像需要機緣一樣,某個時刻你就是想拿起這本書來看,而大多數時候放在你面前很久也不會想打開。

一直覺得這類雜文集的書,就是對自己過往積累的一種回顧,以及找到一些新樂趣。比如我看過了諾冬的書,那在這裏就想看看作者對她的思想有什麼不同的看法;比如裏面有一篇文章提到了蘭波,順便還提到了小李子演他的電影《心之全蝕》,那我就找機會去看看。但在這個過程中,也能明顯感到自己的偏好,有些內容也挺好的文章,但因爲興趣不至,翻翻也就過了。

因爲諾冬讓我對這本書的好感提了幾個級別,同時我也意識到,對某件事某個人產生興趣,天時地利同樣地重要。閉上這本書後,我計劃再去讀幾本諾冬的書,不是因爲她剛獲獎,而是在這個時刻又提醒我她不一樣的存在,重新燃起了我對她的興趣。

但本書涉及法文的排版實在不敢恭維,應該都沒有用法語輸入法來編輯,看着十分變扭,甚至《聖誕快樂》這部電影名字的法文都寫錯了。這些對於一本再版的書來說應該是可以避免的,這些排版上的硬傷至少拉低了對這本書一個級別的好感度,略微可惜。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