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而陶聊茶:十五.不揉不炒是白茶 (一)



  “白茶”二字,從文字資料裏看,最早出現在唐代(約780年)陸羽《茶經•七之事》篇引《永嘉圖經》言“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之句。後來陳椽教授在《茶葉通史》裏說這個話應該是永嘉縣南300裏,因爲永嘉縣向東300裏是大海,向南300裏是福建的福鼎,“東”是“南”的筆誤。那麼“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之句,到底是筆誤,還是正確的呢?

  目前對這個問題,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就是認爲“東”是“南”之誤。第二種觀點認爲“東”是“西”的筆誤,認爲這記載的是安吉白茶。第三種觀點則認爲陸羽此文不是筆誤。當代茶聖吳覺農先生在《茶經述評》裏說:“永嘉縣境內的雁蕩山,很早以前就以產茶聞名。據清代勞大輿《甌江逸志》說,雁山(即雁蕩山)茶,一槍一旗而色白的,叫做明茶。白茶山是否就是出白色明茶的雁蕩山,有待考證。”。浙江的黃向永先生,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考”,文章用充分的文獻資料及使用唐代度制進行測算,論述了陸羽“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之句沒有任何筆誤是正確的。白茶山指的是樂清雁蕩山。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此文一觀。

  雁山茶始於晉唐,聞於宋,傳於明清,傳承了千年的歷史。隆慶《樂清縣誌》說:“樂成(今樂清)產茶始於東晉永和年間(345年—356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是溫州地區最早產茶地 。《唐書食貨志》已有樂成產茶記載 。北宋詩人梅堯臣 (1002年-1060年)詩《穎公遺碧霄峯茗》:“到山春已晚,何更有新茶。峯頂應多雨,天寒始發芽。採時林狖靜,蒸處石泉嘉。持作衣囊祕,分來五柳家。”,這是現在看到的描寫雁蕩山最早的茶詩,說明北宋初期雁蕩山碧霄峯等多處山頂已種植茶葉。明代樂清學者朱諫《寄茶與萬學使》:“雁頂新茶味更清,仙人摘下白雲英。直須七碗通靈後,習習清風兩腋生。”。清人蔡家挺的《龍湫背採茶詩》:“野人導我上峯巔,已訝栽茶定有仙 …白雲滿袖香先異,綠雪盈筐色可憐。”。這些詩文說明了雁蕩山頂茶樹的奇異品質,其中的“白雲英”、“白雲”、“綠雪 ”都是對雁蕩茶具有色“白”特徵的反映 。 

  明代朱諫《雁山志》裏說:“浙東多茶品,而雁山者稱最。每春採摘茶芽進貢,一槍一旗而白色者 ,名曰明茶,穀雨採者名曰雨茶,此上品也。”。清代勞大輿《甌江逸志》:“浙東多茶品,雁山者稱第一,每歲穀雨前三日,採摘茶芽進貢。一槍二旗而白毛者,名曰明茶。穀雨日採者名雨茶。”,又說:“雁山五珍之龍湫茶即明茶。”,《甌江逸志》內容跟朱諫《雁山志》基本相同,詳細地指出了龍湫白雲茶的採摘時間、採摘標準,茶品白色 、白毛的特點。

  有朋友可能要問了,淨說別人的觀點了,作者對這三種觀點是怎麼看的呢?坦率的講,我是贊同黃向永先生觀點的。爲什麼呢?我有我的理由。

  首先,黃先生很詳實地論證了“東”不是“西”與“南”的筆誤。接着我再補充一個理由,大家想一想,陸羽呢,他生活在唐朝,他寫《茶經》的時候是離這個《永嘉圖經》最近的年代。也就是說他那時候有可能看到原書或最貼近原書時間的文字資料,所以從這一點來說,陸羽寫的書應該是不會有筆誤的。退一步講,即使陸羽筆誤了,那麼大家想一下陸羽身邊都是些什麼人,有亦師亦友的好朋友詩僧皎然。皎然是什麼人,中國茶文化、茶道之祖。有顏真卿,誰不知道楷書四大家“歐柳顏趙”的。還有官居中左拾遺的皇甫冉這樣的詩人,李萼這樣的名臣。這些人經常跟陸羽在一起品茗敘話。常理下,陸羽的詩經原稿一定會經過這些好朋友觀看的,難道這些人也沒看出來嗎?

  再退一步說,就算這些人沒看或沒看出來,那麼自唐以降一直到清代,歷代都有茶學大家出來,像《煎茶水記》的張又新,《採茶錄》的溫庭筠,《茶錄》的蔡襄,《東溪試茶錄》的宋子安,《茶譜》的朱權,《煮泉小品》的田藝蘅,《茶疏》的許然明,《茶箋》的聞龍等等吧,尤其田藝蘅,許然明,聞龍都是江浙一帶的人,對本省地理應該相當熟悉。作爲茶人,他們不可能不研究陸羽的《茶經》,難道都沒看出來嗎?再退一步,宋、清兩朝考據學鼎盛,難道那麼多考據大家也沒發現陸羽的筆誤嗎?我覺得從道理上這是講不通的。大家的看法呢?

(下圖爲福鼎太姥山)

版權聲明:本文爲簡書"耕而陶茶"原創撰寫,歡迎茶友在簡書上轉發,交流茶知識。但,任何單位、媒體、個人未經允許不得複製轉載,違者必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