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引馳《莊子精讀》簡評

讀經典古籍最大的障礙在於語言和文化背景。

語言經過千年流變,讀不懂“之乎者也”,不明白“六氣之辯”是指什麼自不必說,還有一層麻煩,那就是有些字詞已經部分甚至完全轉義了。比如“情”這個字,對現代人來說,第一反應是“感情”“心情”的“情”,第二反應纔是“事情”“情況”的“情”。而在《莊子》中,大部分“情”卻是後者,如果以前者來解,就讀不通了。這是部分轉義。《莊子》中“沉魚落雁”的故事,本意是說美是主觀的東西,人間的美女,在鳥魚看來根本不覺其美,不但不會趨之若鶩,甚至還要高飛、深潛以避。這意思跟我們現在的理解可以說是完全轉義了。

從文化背景來看,今天生活在互聯網時代的人,是很難想象連地球是圓是方還搞不明白的古代人的生活狀態的。而莊子又是生活在戰國亂世,正是百家思想激盪之時,他的思想,並非憑空而來,既有對前世思想的傳承,又有被當時世情觸發的原創。如果用現代文化去理解,難免不明就裏,南轅北轍。

因此,普通人讀原典,總得藉助各種註疏、釋譯。好在所有的經典古籍,最不缺的就是註疏釋譯。而壞處則是,每一部經典古籍的註疏釋譯都浩如煙海,到底哪一本纔是合適自己的呢?

陳引馳老師這本《莊子精讀》源自他在復旦所開的一門《莊子》選修課,大體上就是這門選修課的講義。建議可以和小破站上陳老師的選修課視頻同看。在本書及選修課視頻中,陳老師旁證博引,信手拈來,重點的詞句有解釋,必要的文化點有展開,顯示了強大的知識底蘊。

像《莊子》這種的古籍,二千年來,每每有人註疏,每個人都注入了自己的理解,甚至,有些人的註疏並不在於詮釋莊子的本意,而是爲了夾帶私貨,把自己的想法借經典以傳世。這也就是爲什麼《莊子》裏明明視追求形體長壽的彭祖之流與早夭的殤子無差別,也明明豁達地談了死亡,卻仍然被世人理解爲修仙寶典。當然任何古代思想,流傳至今都難免大變樣。在意原教旨的讀者,對這類私貨的註疏釋譯,就要小心爲妙。而《莊子精讀》對莊子的思想既有深刻的個人點評,又不執着己見,對歷史上各家的意見都能虛心普及和解釋。

如果非要說不足之處,那麼大抵有三點:

第一:這本書其實只精讀了《莊子》33篇中的7篇,即:逍遙遊、秋水、齊物論、養生主、駢拇、馬蹄、和胠篋。陳老師認爲,這七篇是《莊子》的精髓所在,提綱攜領,讀通了自然其它篇目就不在話下了。但作爲讀者,竊以爲只讀七篇卻名之曰《莊子精讀》似乎有點兒騙人。

第二:全書有大量的其它引文。比如第六講全文引用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這個竊以爲有些過份,似有湊字數之嫌。明明可以放在附錄裏的。

第三:陳老師提到這本書只用了三個多月的時間寫成,又恰是陳老師的孩子還未滿週歲時,可以想見其倉促之況。反映到書裏,就是到底哪些內容應該放在正文中,哪些內容應該放在每講後的註釋裏,似乎標準不太統一,有一時興起的感覺。甚至有些引用也不是很合學術規範。不過,這個不足算是雞蛋裏挑骨頭,並不影響閱讀理解。

這本書適合有一定的古文閱讀能力、對儒家道家經典有一定了解、並喜歡看到各家註疏爭鳴以供自己裁決的讀者。不適合需要對全文逐字逐句講解的人,也不適合凡事都想要標準答案的人,更不適合想拿《莊子》當人生雞湯的人。畢竟是一門名牌大學選修課的講義,閱讀此書門檻還是蠻高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