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空有遠超漢唐的國力經濟,爲什麼不能轉化成強大的武力

北宋政治制度是古代政事構架史的一個分水嶺,從北宋起才真正的有了“文、武”之分。其實熟悉歷史的就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宋以前的王朝一到中後期就會要麼在中樞出現權臣、權宦,這些個權臣、權宦可不是像張居正,魏忠賢這樣的,他們沒事殺個把皇帝跟玩一樣的。無論是兩漢、魏晉、隋唐的後期基本都是這些世家權臣爭鬥的結果,皇帝只是擺設而已,可是自北宋起,可還有這些事情?在王朝末期的那些統兵大將只有三條路可走要麼死戰殉國要麼投降要麼跑路,再也沒有了草頭王的存在,難道他們都不想和宋以前的前輩那樣“皇帝輪流轉今年到我家”嗎?不是不想,而是做不到了。

其次,文化原因,漢唐尚武,民風彪悍,漢朝有一漢當五胡的說法,將北方匈奴和南方百越打得嗷嗷叫,而唐朝武德充沛猛將如雲,突厥高句麗直接被滅國,宋朝重文輕武,名將岳飛還死在自己人手裏,地理原因,當時的漢唐都是大一統的王朝,國土完整邊疆有地理屏障。而宋朝丟失燕雲十六州,北方一馬平川無險可守,戰事一起首都就喫緊,軍事原因,古代戰爭中,精銳軍隊的戰鬥力是數倍甚至十數倍於普通軍隊的,漢唐時期,中原地區面對少數民族有武器裝備上的優勢,而且有大量精兵在邊疆守邊,宋朝不趕趟,北方遼金戰馬騎兵裝備好於宋軍,而且宋軍精銳禁軍主要在首都開封,邊疆戰力堪憂。

趙匡胤陳橋兵變,他自己心裏很清楚本身皇位就來路不正,黃袍加身靠的是世族大家的支持,由於前唐的藩鎮割據歷歷在目,又害怕別人重走他的老路,到最後成功的杯酒釋了兵權,所以北宋一直是重文抑武,再者,宋朝的三冗是因爲中央爲了各個部門相互牽制養的官員太多了,並且宋朝把很多流民都招到軍隊養起來,養的官員和兵太多了,所以就造成財政稅收有點不太夠用。這纔是三冗的正解,並不是因爲宋朝經濟不好,財政稅收少,宋朝的三冗是國家經濟最大的負擔,官冗,兵冗導致宋朝經濟巨大支持的同時,還導致兵卒戰力低下,官員複雜而大部分能力不足。

而且宋朝的稅收名目是古代達到了極致,極度剝削平民商人,而對士大夫視而不見,不然爲啥宋朝起義那麼多?宋代公共工程竣工數量什麼的是非常高的,國家對命脈產業的控制也很有力,宋軍事上的不足可能根源還是軍隊在國家中的功能問題沒解決好。另外就是當時到了一個技術節點,氪金氪不出對周邊的技術代差了,單從動員能力講宋可能是封建最強,宋代有逐家給付州縣貼的公共債券,所謂豪強拿真金白銀買,但是還的時候是用茶鹽香藥這些還,這已經是遠超工業時代“總掠奪”的技藝了,只不過豐厚的財政資源在當時沒有能力轉化爲軍力而已,那個是權力體系的問題,不是動員問題。

北宋的情況恰好論證了唯物歷史學的正確性,一個王朝的武力和其長久以來維繫的社會狀態有關,而不是哪個天才能扭轉局勢,然而自唐中期到趙匡胤上位,唐朝時的胡風有本質區別,也自然會顯示出對外不同的結果罷了。宋和漢唐主要是統治階層的不一樣,從漢到唐,官員的主體是貴族(世家大族),王朝初期還能做到強幹弱支,但到了中後期,基本上是強枝弱幹,地方武裝往往很強,隨後經過了隋唐科舉制的興起,五代十國相互征伐導致貴族的沒落和衰亡,北宋開始的中央兩府三司,地方文武分治,禁軍壓制邊軍,科舉制的進一步加強,官員的主體逐漸由貴族向士大夫變化,兩宋基本上做到了強幹弱枝,以文壓武。

這個結果壞處就是邊軍很弱一捅就破,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宋以後的皇帝相較於漢唐時候的皇帝,這個非自然死亡率大大降低了,宋以後再也沒有了割據的土壤,北宋的韓世忠只能乖乖的聽趙構的話,南宋的賈似道在權傾天下也只能乖乖的聽話去出征,甚至元朝,這個遊牧帝國在滅亡後也沒有崩換成北元繼續蹦躂,而朱家兩父子拼了命也要把它打散,到了袁崇煥這一個旨意只能回來受死,換成唐昭宗你發個旨讓朱溫回來砍頭你試試看?到了清朝的曾、李、左,張這些個人放到宋之前哪朝末期不是一“亂世之梟雄”?而在清只能趴着這就是北宋以來奠定的基礎——文武分制,以文抑武。

但這也造成了一個嚴重的後果就是但凡有點能耐的都選擇從文,而文臣又受制於皇權,在宋以前的宰相在面對皇帝時不需要下跪的,甚至還有座位,而到趙普開始對皇帝下跪,這就成了武將跪文臣,文臣跪皇帝。這本身是沒有問題的,軍不幹政現在也是如此,但這對軍隊的職業化有很高的要求,必須要建立起強大的參謀體系,古代第一本專業軍事教科書《武經七書》就誕生在北宋,但上層設計是好的甚至是超越時代的,到了執行層面就出現了很大的問題,造成了著名的“三冗”,就像清朝樣在高的生產力到了低下執行層上也只能飲恨收場。

漢朝幹翻遊牧,打得他們內遷或者成附屬,於是他們也學會了漢朝的制度,學去了,漢朝一崩潰,他們成王朝國家了,於是五胡亂華,晉朝打不過了,後來這波亂華的自己發展出來北魏北周隋唐,自己已經內遷成新的北方王朝了,更北邊草原又冒出來了新的遊牧,於是唐朝又去幹翻遊牧,幹翻了把他們內遷或附屬,然後遊牧如契丹、粟特、沙陀又學會了唐朝的制度,建立了王朝國家,於是唐朝一崩潰,西夏遼金元,宋朝又打不過了。

後來這波遊牧建的王朝國家統統被遊牧的贏家元朝帶走,蒙古建立王朝國家的那批人又遷進了中原了,於是北方草原又只剩下遊牧了,明朝推翻元朝,又去一頓操作,幹翻了,後來又是這幫所謂的蠻夷在東北原始森林裏的給大明當藩屬,又學大明搞王朝國家,於是大明又打不過了。然後清朝又遷入關內了,更北邊又只剩下遊牧和蠻夷了,宋朝的領土比唐朝大幅度縮水,這是對的,但是這並不能推導出宋代的耕地面積也小於唐代,具體請參考古地質學關於唐代後期雲夢澤變遷消失的論文。

簡單來說,唐代中晚期到宋代,因爲降水線的變化導致湖廣一帶和嶺南大量原先無法耕作的土地變得可以被開墾了,所以唐代和宋代的實際耕地面積並不能簡單的拍拍腦袋看着地圖上的國土面積就得出結論,其實宋朝時期小地主過得也並不好,土地全在世家手裏,官府徭役又極其嚴重,稅收又高,全便宜士大夫那幫孫子了,范仲淹家裏那麼多所謂“義田”,從哪裏來的,想清楚這個,就知道了宋朝的財政到底是個什麼狀況,而唐朝騎兵多佔領遊牧地區,和周邊組成軍事聯盟纔是主要原因,高宗時期統計戰馬就有70萬匹,很明顯這纔是唐朝騎兵多的最主要原因。

宋朝領土面積比唐朝大幅縮水,再加上氣候變冷,使得許多唐朝時期適宜農耕的區域都不再適宜農耕(比如西北地區、河套地區在唐朝時期就比宋朝氣候更適合農耕),而且氣候變冷本身也會使很多品種的農作物減產,綜上所述,宋朝的糧食產量不如前朝,一點也不奇怪。說宋朝富的都是因爲那副清明上河圖,但想想古代生產力有限,土地就是資源,宋朝土地少,又要東西南北交錢叫爸爸,地少而開銷多,那能富?海外貿易雖然還可以,但海外畢竟也有限,更何況宋的海外貿易並不是最大的。

最後,宋朝不止丟了燕雲十六州,包括像大同,西夏的獨立,這些板塊的失去,都註定了宋朝是個短命王朝,除非它能夠到達工業革命,更大的可能是幫助你的敵人,而且更要命的是,這些板塊是有農業人口的,這纔是最要命的,遊牧民族從來不可怕,可怕的是當遊牧民族擁有了大量的農業人口時,體現在軍事上,就是它們的軍隊的攻城能力,持續作戰能力都大大提升了,其實這些個都算遊牧民族軍隊的短板,而是我們的長處。因此遼國金國甚至後來的元,並不是單純的遊牧民族,在軍事上的表現是,漢朝和唐朝的騎兵也是非常強大的,而宋朝的悲劇在於當它失去這些地緣板塊時,它不止失去了在自己濃烈文化中,加入部分友誼的遊牧文化,而它的敵人都做到了這一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