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馬皇后,朱元璋還有一位真愛,甚至爲她改了孝制

細細數來,在歷史長河之中,帝王將相的愛情故事鮮有忠貞不移,一個皇帝和若干美人的故事纔是常態,然而提到乞丐皇帝朱元璋,卻有着近乎一致的說法,人們普遍認爲他的真愛必然是馬皇后,兩人相濡以沫,攜手創建了大明。可事實真的如此嗎?有些朋友並不瞭解,朱元璋一生妃嬪衆多,除了馬皇后,還有另一位佳人也是他的硃砂痣。

朱元璋的出身很普通,安徽鳳陽人,從小家庭貧苦,依靠舅舅生活,寄人籬下的日子並不好過,老朱沒有讀書識字的機會,很小就要種田放牛,只有勤勞的幹活才能換一份喫不飽的餐食。

當時還發生過一件趣事,即便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老朱也還是有着孩童的愛玩天性,有一天他和朋友玩鬧的時候不小心把舅舅家田地裏的麥苗都壓壞了,如果置之不理,肯定逃不過一頓狠揍。不過老朱有些急智,他偷偷拔了鄰居的麥苗,栽種到舅舅的田裏,成功的矇混過關。沒想到收割的時候,這片載種的田地產量遠遠高於播種的田地,也算是誤打誤撞,朱元璋的靈活和機智可見一斑,從小就有着不俗的表現,也有着十足的好運氣。

如果朱元璋生活在一個和平年代,可能也就沒有後面的故事了,隨着兵荒馬亂的戰爭拉開了序幕,天災人禍,民不聊生,朱元璋失去了親人,孑然一身只好去做了和尚,只爲了一頓飽飯。可是和尚也沒有餘糧,寺廟把老朱趕出去化緣,他也就成爲了一名乞丐。

彼時的朱元璋年輕氣盛,用現在的一句歌詞形容叫做“少年不知歲月長”。他並不覺得乞討是一件難堪的事情,反而認真觀察,抓住學習認字的機會,在四處遊走的過程中增長了見識。這段歲月養成了朱元璋節儉的個性,也讓他真正的瞭解了百姓的需求,知道百姓期盼着怎樣的和平世界。

朱元璋就這樣邊走邊要飯,爲了喫飽投靠了陳友諒,成爲了義軍的一員,他展現出了優秀的軍事才能和管理能力,得到了部下的擁護,也成爲了遠近聞名的青年才俊。不過陳友諒卻有些容納不下這樣優秀的朱元璋,兩人分崩離析,只好散夥了事。朱元璋又轉去投靠郭子興,並與自己鍾愛的馬皇后相識了。

馬皇后出身於安徽宿州的地主家庭,從小也是被父母嬌養着,針織女紅,管家理事,樣樣拿手。她的容貌一般,但是性格溫柔,從不會高聲說話,不疾不徐,有着安撫人心的力量。用現在的話說,那就是根正苗紅的大家閨秀,看臉就能感受到國泰民安。

可惜天不遂人願,如果沒有戰爭,馬氏可能會嫁給一個地主,成爲賢妻良母,擁有幸福和安穩的一生,然而她的父親因爲捲入白蓮教而去世,原本小有資產的家庭迅速破敗,死的死,逃的逃。馬皇后還算幸運,被父親的好友郭子興收養,雖然衣食無憂,但終歸寄人籬下,難免會渴望擁有自己的家庭。

隨着馬皇后芳齡漸長,郭子興也開始操心義女的婚事,名爲義女,在婚嫁上卻有些尷尬,畢竟家破人亡,對於封建社會的有錢人來說總是會有些忌諱,名門望族看不上馬氏,嫁個不爭氣的窮人,義父義母也捨不得,只好在軍中尋找青年才俊。朱元璋就這樣被郭子興挑中了,能力出衆,無父無母,這不就是最好拿捏的女婿嗎?

馬皇后和朱元璋很快就舉行了婚禮,兩個漂泊的人有了自己的家庭,相信此時的他們有着最真摯的感情,爲了生活要討好義父郭子興,爲了多掙些錢要努力打拼,在貧苦的生活中一起奮鬥,這種互相扶持的感情也成爲了朱元璋心中的寶貴記憶。

也許正是因爲馬皇后給予朱元璋的精神力量無可取替,在登基之後,老朱並沒有和其他帝王一樣拋棄糟糠之妻,另娶名門閨秀,而是把馬氏冊封爲皇后,朱元璋一生也只有這一位皇后,在馬氏去世之後也沒有續絃,還將兩人生下的兒子朱標立爲太子。

如果故事結束在這裏,那麼無疑是美好的帝王愛情,不離不棄共患難,富貴之後也堅定不移的陪伴着彼此,可惜世事弄人,真實的歷史中,朱元璋可不是什麼有男德的人。在他登基之前,作爲最被看好的義軍統領,老朱能享受的美女資源可是令人豔羨,可能是受到了元朝少數民族的影響,當時的風氣還是比較開放,並沒有從一而終的苛刻要求,朱元璋的女人構成那叫一個複雜,有陳友諒的妃子,喪偶的寡婦,元朝後宮留下的妃嬪宮女,民間進獻的美人,着實是豔福不淺。

在衆多的女人之中,朱元璋最有感情的妃子,除了馬氏,應該是成穆貴妃孫氏了,孫氏家境優越,也是一個大家小姐,雖然父母早逝,不過有兩個兄長,一直都是在幸福的家庭中長大。還是因爲戰亂的緣故,孫氏和二哥一起逃難,只有十三歲的她已經有了美人之姿,難免引起不懷好意的關注,爲了保護孫氏,她的二哥因此失去了性命,幸運的是,孫氏被青州元帥馬世雄的夫人遇到,馬伕人看她溫柔可愛,楚楚動人,也就動了惻隱之心,將其收爲義女。

孫氏在馬家也過着大家閨秀的日子,接受着最爲傳統的教養,可能當時馬家夫婦已經有了用其聯姻的想法,在朱元璋攻破揚州的時候,馬世雄認準他是一個梟雄,有心投靠,便託人遊說稱自己家中有一個美麗和才華並存的女兒。此時朱元璋已經是大元帥,部下也經常建議他納妾,於是便迎娶孫氏進門,從時間上看,正是馬皇后生下皇四子朱棣的那一年。

孫氏的心情無從考證,她的一生顛沛流離,在家時依賴哥哥,被馬家收養用作聯姻,18歲嫁的男人已經有了老婆,還有四個兒子。但孫氏是一個聰明的女人,她意識到朱元璋和馬皇后的情感深厚,迅速找到了自己在這個家的定位,出嫁的當年,孫氏就生下了一個女兒,此後七年沒有再生育,一直幫助馬皇后打理家事,成爲了朱元璋的堅強後盾。

在那些朱元璋南征北戰的日子裏,孫氏和馬氏難得的和平共處,兩人共同撫養孩子,姐妹情誼深厚,如果說馬皇后是朱元璋的賢內助,幫助他安撫民心,做好了征戰的後勤工作。那麼孫氏則是馬皇后的最佳助手,她知書達理,不爭不搶,就連一貫穩重著稱的馬皇后也不由得開口稱讚孫氏是真正的賢女。

當然,孫氏對於自己的人生有着明確的規劃,在朱元璋正式登基前,已經七年沒有生育的孫氏懷了二胎,並在登基前七天的時候生下了第二個女兒,被冊封爲懷慶公主。可能是出生的時間比較好,功成名就的朱元璋對這個女兒很是寵愛,在數十個子女中有着特殊的待遇,爲她取名朱福寧,後來更是精挑細選了夫婿。

1370年,在朱元璋登基兩年後,孫氏被冊封爲貴妃,還和馬皇后一同打理後宮,馬皇后一向以仁慈聞名,擅長做思想工作。對待宮女妃嬪十分溫和。而孫氏則一改以往的作派,開始唱紅臉,以公正嚴明的法治來管理後宮,二者配合默契,成爲朱元璋的平穩後宮的好幫手。

登基後的朱元璋後宮嬪妃衆多,但對孫氏還是一如既往的寵愛,很快孫氏就再次懷孕了,生下了第三個女兒,但卻不幸夭折。可能是此次喪女給孫氏帶來的打擊過大,她開始纏綿病榻,沒幾年就去世了,享年32歲。

愛妃離世令朱元璋十分悲痛,坐擁天下的他堅持要給孫氏一個聲勢浩大的葬禮,讓她享受死後的哀榮,不過孫氏一生沒有兒子,膝下只有兩個女兒,按照但是明朝的習俗,朱元璋的兒子們無需爲庶母守孝。可朱元璋怎麼能容忍心愛的女人死後如此淒涼,他堅持更改了孝制,詔令天下宣佈庶子也必須爲庶母守孝一年,爲嫡母則需要守孝三年。

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官員們自然不同意,畢竟當時的守孝是需要丁憂的,誰會願意爲了庶母放棄一年的事業呢?但朱元璋鐵了心,堅持推行了新的孝制,一定要給孫貴妃榮耀的葬禮,不忍心讓她死後無依無靠。年邁的朱元璋回想與孫氏的相處,心中充滿了柔情,實在不願愛人孤苦伶仃的離去。

衆所周知,朱元璋是一個理智也冷情的人,他在登基後殺功臣,絲毫不顧念一同打天下的情分,死後也下令活着的嬪妃爲其陪葬,哪怕是生育了皇子皇女也難逃一死,十足的利己主義者。可就是這樣的朱元璋卻願意爲了孫氏對抗滿朝官員和儒家大學者,只爲了莫須有的死後榮光,很難說不是真愛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