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識》4

第二章結,人生需要做減法這個部分。

書中提到,人的天性就是喜歡多而不喜歡少,因而降低了幸福感。這時我們就會有些疑問了,多了不是反而會更加充實嗎?其實,往往,我們會被多而限制住,會因爲多而糾結,假如我們只有少的那個部分,實際上,我們的關注點也會更聚焦,同時,我們努力的方向也會更加穩定。

第二章第一個主題:不做選擇的幸福。

吳軍老師用印度人和中國人的工作情況做了對比。從過往的思維定式來看,很多時候,印度人的生活、工作、婚姻,都是一定終身的,基本上沒有選擇的空間。雖然到一定的程度會出現選擇,但是一旦如此,就會讓人產生誤區。所以,印度人在國際企業中的頂層管理人員居多,這就和專注有關。

人們的經濟收入通常會在成功地選擇職業或者更換工作後有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人的幸福感和成就感的取得,卻不是來回去選擇的結果,而是在沒有多少選擇和深度經營的結果。這種現象可以被稱之爲“不選擇反而獲得幸福”。

所以,從這段內容中,我們可以深刻理解“經營”的意義。從一而終,有時候大家可能會覺得太蒼白無力,甚至是無趣,但是從一而終的用心經營,我們將會獲得唯一的幸福,這也是篤定的幸福。

說到幸福,本章節的第二個主題詮釋的更加透徹:做人與作詩:我們需要林黛玉。

提起林黛玉,我們想到的第一個感受就是:愛流淚。而實際上,用如今的思維,新時代的狀態來理解林黛玉這個人物的話,我們更多看到的是感性背後的浪漫及理想主義。有人可能會比較在意理性思考最終帶給自己的結果,逐漸讓自己養成某些方面的思維定式。當我們習慣於一種思維定式之後,比如說理性,那麼感性很難再次出現。不是說理性不好,而是,人要在恰當的環境中表現出理性與感性,換言之,人類本就擁有感性的心理。

所以,吳軍老師在書中提到:我的社會有時候太講究功利,太講究做人,縱有金山銀山,也是無味無趣的。當我們的精英變得只會做人之後,社會就沒有了靈性。

所以,我們自己本身也要具備靈性。這並不是一種很玄乎的感覺,而是人生上的一種氣質,而我們自己需要看到的就是,如何讓自己在保持理性的狀態下又能恰到好處的激活感性,也就是靈性的部分。那在這裏,創造力和想象力就會顯得極爲重要,工作需要創造,生活需要想象,這樣我們才能逐步靠近自己的幸福目標,我們內心的幸福指數也纔會逐漸升高。

人生不僅要做人,也要作詩。

除此以外,切記,撿西瓜與撿芝麻的結果。那第三個主題則是:西瓜與芝麻。

這是一個很通俗的道理,說來人人都懂,但是真正理解並且能夠真正做到的人爲極少數。

一個西瓜的重量是芝麻的兩萬多倍,因此,撿芝麻見得再勤勞,也撿不出西瓜的重量。除此以外,撿芝麻要被撿西瓜容易的多。

書中說到的幾個例子十分常見:
爲了拿免費的東西擠破頭。
爲了省一元錢的的士費,在路上多走十分鐘。
爲了搶幾快錢的紅包,每隔三五分鐘就看看微信。
爲了掙幾百元的外快,上班偷偷幹私活。
爲了雙十一搶貨不睡覺。
爲了一點小折扣在網上泡兩個小時,或者在北京跑五家店
……

這樣的生活場景數不勝數。當一個人的心思放在了撿芝麻上,他就永遠失去了撿西瓜的可能性。人一旦心志變得非常低,就很難提升自己,讓自己走到越來越高的層次上。

所以,人一旦習慣於簡單,重複且價值又低的工作,就做不來有創造性的工作了。

通過這個主題,我們大可去認真思考下自己的人生,對西瓜的關注度是大於芝麻還是對芝麻的關注度大於西瓜呢?

答案很簡單,那我們需要怎麼去做?想想看。

最後,請記得:糟糕的思維方式和衡量價值的標準,決定了人性的命運。

無論你現在正在做什麼,無論你是否遇到選擇,又或者你非常理性,還是你正在撿着習慣,始終都要變得,越來越理解自己,唯有如此,你才能看得見未來的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