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 南北朝剧变的时代 一个父亲的叮咛,对于当今这个亘古未有巨变时期的启示

为人父母,总想把最珍贵的东西留给孩子。百年之后,我们最想留给子孙的是什么呢?是田宅华厦?还是黄金珠宝?

在局势剧烈动荡的南北朝时代,一位父亲选择给孩子留下一本“家训”,没想到他却因这本书而名垂千古。


颜氏家训 最早的家庭教育专书

《颜氏家训》是古代现存最早的一部家庭教育专书,作者颜之推生长于改朝换代频繁、时局十分混乱的南北朝时期。

他所著作的《颜氏家训》,是一位饱经世事的父亲对三个儿子的殷殷叮咛与生命分享。书中不仅阐释教养理念,也从社会风气、立身处世、甚至信仰与生命的归向,系统传达深刻的思想蕴涵。千年以来,对中华文化中的家庭教育思想,影响至深。


书香世家 家族以孝悌闻名

东晋结束后,南北朝时代开启,北方外族交相入侵,中原汉族政权不得不节节退守南方。最终退守到长江以南,以建康城(今南京)为都城,历经宋、齐、梁、陈等朝代。北方的外族也分裂为好几个强权,不仅彼此间交相攻伐,也与南方的政权战乱不断。

颜之推的祖先自东汉以来历代都在朝廷为官,家族以经史传家,是典型的书香世家。东晋南迁时,家族祖辈颜含随着渡江而下,秉承家业,以孝悌闻名于时。

颜氏家风严谨朴质,不慕名利。颜含告诫子孙:“我们是书生门户,历代都不是富贵人家,从现在起,做官俸禄不可以超过二千石,婚嫁不可以贪图对方家势。”当时浮夸的巨富石崇赠送他稀有美食,他委婉推辞;位高权重的大将军桓温为子嗣请求婚配,颜含却因为桓温家族声名盛满而加以拒绝。

颜之推的父亲颜协早逝,九岁起,家中全靠两个哥哥照料,本来就寒素的家道,更加困顿。然而即使家境贫寒,家风犹存,颜之推从小仍受到良好的教养,勤勉向学。

颜之推少年早慧,才华出众,擅长文章,词情典丽,因此在十九岁时就被南梁武帝萧衍延聘为官。当时南梁正处承平时期,年少得志的他春风得意,作赋论史,经常出入宫廷华宴,受时俗所染,有点不修边幅,也喜欢喝酒,过着意气飞扬的生活。


侯景之乱历险 捡回一命

然而,好景不常,二十一岁时,侯景之乱骤起。颜之推的人生在此急转直下,正是“歌舞未终曲,风尘暗天起”。

南北朝时代究竟有多混乱?从侯景之乱事件,可以稍稍管窥那个时代的可叹与可悲。

侯景本是东魏的大将,因狡诈凶残,受到皇室的怀疑。侯景于是统领十三州投靠南梁武帝。即使臣下劝告提醒,南梁武帝还是接纳了侯景。

过了几年,东魏攻打南梁,提议以侯景交换和平,没想到武帝居然同意了。

大臣又劝武帝:“既纳之,复弃之”实在不符道义,而且以侯景的军权与性格,怎么肯乖乖就擒?果然,侯景举大军攻打健康城,势如破竹。当时武帝的七子萧绎驻守在荆州,却选择袖手旁观。

综观整起事件,可谓“君不君、臣不臣、子不子”,君臣间的诚信忠义无存,父子间的恩义也尽绝。

心怀怨愤的侯景入京后,恣意屠杀,南梁都城“千里烟绝,白骨成聚”,经济凋敝,疫病流行,吃人肉的惨况屡见不鲜。

颜之推在这场乱事中,不仅被俘虏,还差点被杀害,幸赖朋友代为说情,才捡回一命。


南梁元帝焚书

惊魂甫定的他,回到南梁,恰逢梁元帝萧绎自立,因才学深厚,被任命为散骑侍郎,负责编订及校正府库书籍。两年后,西魏攻陷江陵,梁元帝眼见大势已去,竟然命人焚毁历代典籍二十四万卷。颜之推眼见文化的命脉被焚殆尽,无尽悲痛,在被俘虏到北方长安的路程上,万念俱灰。

很幸运的,西魏大将军李显庆看重他的才学,推荐他到兄长李远门下为官,颜之推再次幸免于难。


不顾河水暴涨 携家航行七百里

后来,他听说很多在北齐的人都返回南梁,于是他不顾河水暴涨,毅然决定弃官,驾船借道北齐回故乡。他携家带眷上船,一个晚上航行了七百里,途中遇到乱流中的砥石,差点翻覆,历经险难,终于到达北齐。

颜之推坚毅不屈的精神与果决的勇气,令众人深深折服。显然,苦难已铸就他坚强的性格。


 出仕北齐 官场幸存

然而,南梁已被灭亡,颜之推面临有家归不得的局势,北齐皇帝高洋十分赏识他,因而将他留在北齐为官。

带着家小逃亡的颜之推,既不能抛弃家人为国殉命,只能答应北齐皇帝的热情邀请。然而他心中始终感到愧疚,因而写了“未获殉陵墓,独生良足耻。悯悯思旧都,恻恻怀君子。白发窥明镜,忧伤没余齿”的诗句,表达内心的伤怀。

他在北齐度过了二十年相对稳定的生活。这段时期颜之推凭借着扎实的才学、机敏的思辨,任职执掌文书的中阶官位,称不上显贵,却也一路平顺。即使如此,官场险恶,他还是屡次陷入被谗害的危机,却又都阴错阳差地幸运避过。

北齐亡后,他跟着进入北周为官,隋灭北周后,颜之推甚受礼遇,诏为学士,年约六十疾病而逝。

平生智慧的结晶

颜之推遭逢乱世,饱受战乱之苦,历任南梁、西魏、北齐、北周、隋朝等,三次成为亡国之人,是大时代悲剧下知识分子的缩影。

在当时,天下割裂,政权分分合合,各朝王位争夺激烈,皇族之间手足相残屡见不鲜,今朝之主,转眼成了刀下之鬼,上位者不忠不义,上梁不正,下位者又该为谁输诚尽忠呢?的确是很令人迷惘的议题。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谨守道德分际,做好自己的本分罢了。

在辗转迁徙中,他目睹百万人被囚禁,婴孺老弱疾患者,在战争中流离失所,以及千万史籍被焚毁湮灭。他亲眼看到大义护主的忠臣被贼人所害,南渡的谢氏名族遭射杀,心中悲痛,却又百般无奈。他感叹在这个时代,为什么连坚持操守都这么困难?为什么失去生命这么容易?

置身大时代的混乱中,颜之推在起落的政局中,在诡谲艰险的官场上,最终能全身保性,守护家门于不衰。迟暮之年,他为家族子孙写了《颜氏家训》,记录许多洞达人情的故事,以及他以一生淬炼出的智慧感悟。

《颜氏家训》中,没有光鲜的妙论,没有高调的奇想,中心思想就是“德行”。

在立身处世方面,大致秉持儒家的思想,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的教育理念。在一个剧变的时代,他是如何教育后代,帮助他们安顿身心,远离灾祸?


读圣贤书 涵养德行

在序言中,颜之推开诚布公地说:古代圣贤著作的经典书籍,都在教人如何涵养各种德行,以及如何修身、成就功业,读这些文化中的经典也就够了,实在也没必要再写什么教子书。

他之所以还要写一本家训,是为了提携子孙,从日常生活中,落实圣贤的教诲。

首先,颜之推十分重视传统经典。他认为读圣贤书,是为了打开心胸与眼界,有益德行,利益社会。

不知孝养父母的人,只要读了圣贤书,看到书中的古人对父母如此和颜悦色、轻声下气,甚至不辞辛劳亲煮羹汤,马上就会自感形秽,奋起行孝;不知如何对待君上的人,读了古人的书,就会知道古人是如何坚守职责,如何在危难时刻勇于承接重任,并诚心劝谏君上,有益社稷国家。

他认为,读古人之书,在反思自己之余,心中就会升起效法的心志。

对于一向骄奢的人,书中能教导他学习古人恭敬节俭,谦虚自守,注重礼仪,他会看见自己的缺点,赶紧收敛骄傲自大的神色,谦卑谨慎。

向来粗鄙吝啬的人,看到古人重义轻财,不自私,少欲望,不做坏事,也会因而感到羞耻而悔改,开始施舍众生。

素来怯懦的人,看到古人能超脱生死,坚毅正直,守信用,只求做对的事而不求回报,必然也能振奋意志,不再有所畏惧。

余此类推,就可以学到所有的品行,即使没有办法完全做到,也不会有太过分的行为,也多少能够将学到的品德,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育子女的首务在于读圣贤书,涵养品德。人只要读了内容纯正的传统经典,心中就能装着正确的思想,能培养仁义礼智信等品德,遇到人生的关键时刻,就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粗食敝衣  都要儿子坚持学业

在颜之推被俘虏至长安的期间,家里经历了一段经济艰难的时期,当时大儿子颜思鲁曾对父亲说:“朝廷没有给俸禄,家里也没有储蓄的钱财,我应该以体力工作来供养家里,可是您却一直督促我在经史上用功苦读,我身为儿子的怎能安心?”

颜之推听了之后对儿子说:“如果你放弃学业而一意求财,即使让我衣食丰足,我吃了会觉得滋味甘美吗?穿了能感到暖和吗?如果你好好读古圣贤书,继承家业,就算粗食敝衣,我也甘心愿意。”语句中流露希望孩子坚持学业的不悔期许。

颜之推从自身的经验,告诉子女:读了这些古代经典,即使不能改变客观的大环境,但也是一项可以自立谋生的专业。人不能一直依靠父亲兄长,因为家乡邦国都不能常保太平,一旦流离异地,就没有人可以庇护你,所以应当要学有专长,而读古书涵养人文素养是其中最容易学的技能了。

读懂历史经典,等于看遍了神农、伏羲以来的各种人与事,对于人生的成败是非已经能了然于心,甚至宇宙神灵的智慧也能通透明白。

教导品行要趁早

在“涵养德行”的中心思想下,颜之推提出教养子女的具体作法。

颜之推推崇古代圣王的胎教之法:怀孕三个月,就要到别宫居住,讲究环境的薰陶,眼睛看的、耳朵听的、吃喝等都要合乎礼仪,有所节制。

他主张教育孩子要趁早,孩子尚在襁褓之间,就要选择明白仁孝礼义的人员来照顾他们;到了会看人脸色、知人喜怒的年纪,就要教诲他们行为的准则。这样孩子长大后习惯成自然,就没有必要体罚孩子了。

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对孩子须及早诵读诗书,可帮助孩子心神专注,才不致坐失良机。

注重礼仪细节

此外,孩子从小须学习谨守规范,言词神色安定,行步恭敬谦和。父母要能诚恳地赞美孩子的品德,多跟孩子聊天,了解孩子的想法,逐渐就能引导孩子发展优势, 去除缺点。

同时,教导孩子要注重细节,清扫该怎样使用畚箕扫帚,进餐时应该怎样使用汤匙筷子,甚至如何咳嗽吐痰,以及该怎样应答长辈、服侍长辈盥洗等,都有一定的规范,不能任由孩子行思散漫。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颜之推在《慕贤》篇指出:人年轻的时候,精神性情尚未定型,容易受到友伴薰染,言行举动,虽然没有存心跟朋友学,但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就会模仿朋友。

所以,与益友相处,就像进入满是香草芬芳的屋子中一样,时间一长,自己也变得芬芳起来;与损友交往,就像进入卖鲍鱼的店铺一样,时间长了,自己也会变得腥臭难闻。因此,特别提醒孩子与人交往一定要慎重。

世故人情 点滴心头

颜之推久经世乱,人生历练丰富,见闻广博,对于大家庭中的世故人情,也有深入而细腻地剖析。

例如,对于男女再婚这件事,他以实例说明这件事真的特别难以圆满,不管是对孩子、后母,还是后夫来说;而兄弟分家后,妯娌之间的相处,是影响兄弟感情的关键。

在治理家庭方面,他深觉宜宽猛并济,对待下人亲族应该要宽厚,但是他们如果犯错也要予以责罚。要教导子孙节俭,但不可吝啬。不可虐待媳妇,或重男轻女。嫁娶不可贪冀丰厚嫁妆或聘金。

值得深思的是,颜之推对子孙的叮咛中,还包涵了心灵的信仰与生命的最终归向。


儒家五常对应佛家五戒

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频仍、杀戮业重,但却是民族融合,以及儒、释、道思想汇集的灿烂时代。颜氏家训虽然是一本教导子女的书,但是从中可以窥见颜之推对于三教都有通透的领会,是个学思深入的明白人。

颜之推家族虽然代代承传儒学传统,但却是笃信佛法,他还著述《冤魂志》、《集灵记》等阐释因果轮回的书籍。他指出清谈玄学的谬误,并深入驳斥人们对佛教的质疑与污蔑。在实务上,他则是教导子孙如何在思想剧烈撞击融会的时代,中道而行。

颜之推认为,修炼成仙的事,并不完全是虚假。但从当时佛学的层次来看,纵使能修成神仙,还是会有死亡的时候,因为毕竟无法修出世间法之外。所以他不愿让子孙沉迷此道。

他认为养气调息,吃些枸杞、黄精,早晚扣齿三百下,学学这些养生的方法也不错,但不可太入迷。

在他的认知中,佛家与儒家在浅层次上是相通的。他认为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对应佛家的五戒:仁就是不杀;义就是不盗;礼就是不邪;智就是不酒;信就是不妄。最终的理念都是使人有所节制,但是佛理还是高于儒家学说的。


世乱在劫 挺身为佛法辩论

南北朝时代,佛法已然盛行。很多君王都是笃信佛教,积极弘法。然而,当时佛法流派不一,个人认识深浅不同,因此产生了一些极端的现象,例如梁武帝亲自登坛讲经说法,率领万人皈依,设斋供僧,推动各种法会、佛事,甚至四次舍身同泰寺,出家为僧,每次都是朝廷花了大量的金钱把他赎出来还俗。

从颜之推为佛法辩护的内容来看,他对佛法的理解是很深入的。

有人质疑,佛教中所说的现实世界之外的世界,那些神奇诡异的事情是荒唐不经的。

对此,颜之推也力陈:那些极远极大的东西,是无法测量出来的。人类所知的世界实在太有限了。潮汐的涨落,是靠谁来节制调度?银河悬挂在天空,为什么不会散落下来?很多事情看似寻常,其实都有高层次的力量在安排。

其次,有人认为佛教因果报应之说只是一种欺诈蒙骗的伎俩。

对此,颜之推反驳说,佛教因果报应之说的证据,如影随形,耳闻目睹非常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时报应之所以没有发生,是因为时间还没到。

穷苦不改其乐的颜回为何短命而死?伯夷、原宪有至德却挨饿受冻;精于偷窃的盗跖为什么长寿?无德的齐景公为何富足强大?如果我们从前世福报、业报来看,一切就都清楚明了了。

其三,有人认为和尚、尼姑中多数不清白,佛院寺庙乃藏奸纳垢之所。

颜之推驳斥:自从开天辟地以来,总也是不善良的人多过善良的人,怎能要求每个人都清白高尚呢?有些人明明看见名僧们的高尚德行,却不予称扬;一看到那些平庸僧人的粗俗行为,就竭力指责诋毁。

况且,修习佛法不精进,难道是佛法的错吗?世人学习《诗》《礼》不用功,难道是《诗》《礼》之书有误吗?

第四,认为佛教耗费金银财宝,和尚、尼姑们不纳税,不服役,这是对国家利益的一种严重损害。

对此,颜之推说明:佛教修持的方法有许多种,出家为僧只是其中的一种。如果一个人真心修行,就不必非得剃头为僧。当今的乱象,是因为执政者不能够节制佛事,才使得那些非法起造的寺庙越来越多,使得那些不事生产的僧人耗空国家税收,这不是佛教大觉的本旨。

第五,认为即使有因果之事,怎能让这世的某甲吃尽苦头,而让下一世的某乙得到好处呢?这是不同的两个人啊!

颜之推为其说明生死轮回的道理:人的形体虽然死去,但精神仍旧存在。人生活在世上时,觉得自己与来世的自己似乎没有什么关系,等到他死了以后,才发现自己与前世的自己密不可分。

现时处在贫贱疾苦境地的人,没有不怨恨前世不修功德的。就从这一点来说,怎能不早修功德,为来世留余地?

如果能够有一双可以透视未来的天眼,让这些人照见自己的生命的生死轮回,他难道不感到害怕吗?一个人修身求道,可以救济多少苍生?免掉多少人的罪业啊!


了悟生死  死后要求子孙薄葬

一般老人讳言死亡,颜之推在家训中的最后一篇,却把这事说白了:

“在这样的世道中,多少人死于战乱,我能活到六十岁,真的很幸运了,面对死亡,心中感到很坦然。当大去之日来临,只要帮我清洗一番,穿件家常的衣服,一口薄棺,也不用任何陪葬物品,找块地就埋了。灵堂上供个开水、白粥、干果就好,也不用通知亲友来祭拜。”

“儒家讲究孝道,还要四时祭祀,佛家是没有这些说法的。如果真的想报答父母的恩情,就在七月半时盂兰盆会(中元节)上拜一拜就可以了,也不用在坟前守丧了,大家还是要以传承家业,光大门户为要务,不用守着枯朽的坟土,浪费生命了。”

在佛法的修行中,颜之推已了悟生死,一番遗言,无所罣碍。


家庭教育成功 子孙成为人中龙凤

自颜之推之后,颜氏家族持续兴盛,子孙皆是人中龙凤,对于中华文化的奠立贡献良多。颜氏家族家庭教育的力量,昭然体现,不言而喻。

颜之推有三个儿子,长子颜思鲁博学善属文,次子颜愍楚精于历法,北周亡后,都入隋为官。小儿子颜游秦先后仕于隋、唐,性情恬淡,爱民如子,还撰写《汉书决疑》一书,为当时学者所敬重。而其孙子颜师古(颜思鲁之子)也是训诂学的著名学者,颜游秦和颜师古当时有大颜、小颜的美称。

三个孙子,除颜师古之外,颜相时、颜勤礼分别是谏议大夫、弘文崇贤学士;三世孙颜昭甫聪颖绝伦,工于篆籀草书,举朝闻名。四世孙颜惟贞是太子的老师,颜元孙官至刺史,撰写的“干禄字书”奠定后世字书的基础,闻名当世。

五世孙更是人才辈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常山公颜杲卿和大书法家颜真卿。

颜杲卿在力抗安禄山的战役中,痛失爱子,即使被拔舌,还是詈骂贼人不止,气绝而亡。

颜真卿的书法气势宏伟,遒劲有力,人称“颜体”,是中华文化的珍宝。他一生忠心护国,曾亲率三十万大军与安禄山对抗。唐宪宗时,担任特使前往劝诫作乱的李希烈,受到许多羞辱与胁迫,被拘禁多年,不屈而死。兄弟两人气节磅礡,义薄云天,因此留名青史,百世流芳。


巨变的时代 从传统文化中找珍宝

自民国以来,西方教育理念,如潮水般涌入,该怎么教育孩子,孩子该学什么,各式学理日新月异,众说纷纭。

现今,疫情的蔓延,揭示了巨变时代的来临。百岁的耆老忍不住感叹:“我活到这把年纪,从没看过这种局势啊!”的确,未来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谁也不敢预测。

那么,在当前不确定的年代中,在此莫衷一是的各式思潮中,什么才是我们应该留给子孙的珍宝呢?《颜氏家训》的流传,穿越了时代的更迭、历史的兴衰。颜氏家族的历史演绎,或许能帮助现今的人们,从传统的文化角度中找到方向。

阅读开智慧,分享积功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