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札記·引領學生“向善向上”

欣喜地看到孩子們在經歷的幾輪課前活動中的成長——演講內容充實,演講風格沉穩。

今天演講的李殿柱同學,剛剛理過頭髮,衣服也特別整潔,顯然是有備而來的。想到他上週末要求把本來已經輪到他的演講移到這周的事,我會心地笑了。除了課件尚未做好,應該還有個人形象的打理沒有準備好吧?青春期的孩子尤其注重在朋輩中的形象,如果家長和老師不能理解,就會產生隔閡矛盾。

殿柱同學侃侃而談,從容淡定。他從量子力學的深奧神奇談起,引出了在這個領域有卓越成就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着重介紹了這位出生貧寒的科學家在學有所成後,如何義無反顧地歸國填補了國內這方面的空白,並領先世界先進水平。回國後的潘院士,以勇往直前的鬥志,做前無古人的事業。在深邃無垠的量子世界,正是有潘建偉這樣的科研領路人,中國才能從遍地荒蕪中奔向星辰大海。如今,在量子領域,全世界已經不敢小瞧中國人了。

潘院士在2020年分享過一個“小目標”:“希望通過10到15年的研究,研發具備基本功能的通用量子計算原型機。”

潘院士這樣的“小目標”,讓我想起上週我跟同學分享的一位科學家葉培建院士,葉院士是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技術顧問、研究員。從“嫦娥”攬月到火星探測,他爲中國航天做出巨大貢獻。他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批留學歸國的學者,出生于軍人家庭的葉院士深知一個國家如果沒有過硬的國防是不行的,所以他想“我得爲國家做點什麼”,就毅然回國了。面對記者問他“回國時您猶豫了沒”這個問題,他直言“問這樣的問題是小瞧我了!”

葉院士也有自己的“小目標”:葉培建院士也給自己定了“小指標”:“我相信,我一定能夠看到中國航天員去月球。我一定要做好工作,讓更多人能去,而且能去到更遠的地方。”

當時我突然想到幾年前網絡上流傳的一個梗“定個小目標,先賺它一個億!”我說,同樣的個人“小目標”,格局與境界高下可見一斑。

生逢盛世的這些衣食無憂的零零後,在“立德樹人”的大環境下,更需要有精神動力的指引,我覺得爲人師者爲他們提供富有感召力的榜樣是責無旁貸的。這樣,當他們再遇到諸如“立志與養氣”“德與才”“責任與擔當”等話題的作文,就不會無從下手了。

即使不爲了寫作時“有料”,我依然堅定地認爲:語文,必須站在引領學生“向上向善”的高地。這是我不變的堅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