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20:故鄉的白石丘《泉州晚報》

老家清瑩的小溪裏有一座奇麗的白石丘,是個讓人流連忘返的地方。

白石丘坐西朝東,位於小溪中段一處兩岸高聳,中間狹窄的溪牀上,是由一塊西高東低、最長處約十米、最寬處約八米、最高處約四米的不規則白崗巖天然形成的。石丘表面大多白淨光潔,紋理細膩偶見淺黃條紋,若由上俯瞰,石丘就像一頂巨大的白色鴨舌帽,聳起的後腦朝西,即小溪上游,塌下的前額朝東,即小溪下游。

站在“帽頂”,面西而立,往上游一看,黑石森然,活潑嬌小的黃鳥嬉戲其上,稀稀疏疏的紅楓點綴其間,數叢綠竹環繞其旁,白水於石隙間流動,出水口大部分被石丘擋住了,形成一口狹長的淺潭,爲“西潭”。潭清多游魚,農閒時節,村民沐着夕陽,坐於石丘邊上,悠悠地把釣竿垂入水草中,不一會兒,總有魚兒上鉤,口福不淺。

若是向後轉身,面東而立,即爲“東潭”。有好事者,從西潭引水入通道,夏天大人小孩坐在光滑的通道上,流水輕送,慢慢下滑,滑落東潭,清爽又刺激,讓人慾罷不能。

從東潭往外一望,下游的溪牀平坦寬闊,像一面象棋的棋盤,溪牀中間是一條淺淺的溪道,兩邊的淺灘上石子如象棋的棋子。本村的石匠按照棋盤的佈局,在一些石子上鑿出“將、士、軍、馬、炮、兵”等棋子,興致一來,邀請對手,站在高高的石丘頂上“喊棋”,溪風一吹,水波湧起,周邊的樹木“嘩啦啦”地應和着,似乎在爲對弈者吶喊助威。

向右一轉,面南而立,白石丘南邊的中後段緊貼着青山下的層層茶園,與石丘接縫處植有兩株桂樹,樹齡三四十年了,高大豐腴,一到開花時節,滿樹繁花,香氣清遠,若是在樹下鋪上白布,打下半樹桂花,則可釀製桂花蜜和桂花酒了。石丘南邊的前段天然地塌陷下去,形成一個以石爲底,上覆桂樹的白巖洞,洞內約普通廚房大小,整潔而清幽,茶農趕午採茶時,便在這歇午喫午飯,怕採摘的茶青暴曬悶死了,就晾放在這兒,傍晚時分,再把茶青搬到石丘上去晾曬一二十分鐘,去去水分,一年四季皆是如此。這巖洞晴天可遮陽,雨天能避雨,是農忙時村民們的休息地。有時還有人來這兒打牌、下棋。秋冬時節,還能在附近挖地瓜、摘毛豆,在西潭釣上魚,燒烤,葷素搭配,自有一番野炊的趣味。若有客人來遊玩,再帶上一瓶自釀的桂花酒,坐於巖洞前的淺潭旁小酌幾杯,樂不思歸。

石丘北邊是低窪之地,連着一塊兩米長短的天然駝峯石,西潭的流水恰好流經兩個駝谷,匯聚於東潭,駝峯石成爲人們往來的墊腳石,駝峯石盡頭緊依着村莊下一片陡峭的梯田,這些梯田離村落和水源比較近,早稻收割後就種蔬菜、毛豆、花生、地瓜等農作物,特別惹眼的是有的田地紮起一排排竹籬笆,上面纏繞着青藤細葉,原來是扁豆。若逢扁豆花開,坐在石丘上仰望,非常愜意:鼻尖桂花飄香,耳畔流水潺潺,襟懷清風吟唱,擡眼處,成千上萬的紫花迎風招展,就像是數不盡的紫蝶醉臥枝頭,舞於花間,爛漫無比。

秋冬時節,村民們往往以溪水沖刷白石丘,洗得如玉如鑑,用來晾曬秋冬採摘的果蔬:切條的白蘿蔔,切片的紅地瓜,青翠的芥菜,還有花生、毛豆、紅椒等等,此時的白石丘就如一幅佈局天然,隨意點染,色彩斑斕的巨畫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