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43:多彩“箭竹”

近日,文友邀約到安溪縣藍田鄉進徳村(閩南語諧音“箭竹”)看竹子,我腦海中不禁浮現多年前看《臥虎藏龍》時李慕白與玉嬌龍比劍的戰場——大竹海:高低起伏,連綿不斷,悠遠浩瀚,森茂流翠,飄逸柔韌,秀麗多姿,壯觀與幽美並濟……

“大竹海”的影像悄悄回放着,“箭竹”的竹子又會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從泉州出發,一路前行,車子進入藍田之後,路彎坡急,車在路上顛,人在車裏晃,而車窗外的陽光淡得幾乎看不見,路旁的毛竹枝葉也懶洋洋的,一動不動,我靠着背,眯着眼,任憑車子搖晃。

“到了——”伴着一陣驚喜的叫聲,車子停了,隨後又開了,根據行程,駛向蜿蜒盤旋的山道,向消失的“香村”進發。香村應該有很多竹子,因造佛香而出名,我想。可是一到香村,看到以高山爲藩籬的一大片盆地上鬱鬱蔥蔥,種滿了玉米,竹子呢?在當地鄉親介紹下,香村的神祕面紗漸漸解開。據傳聞,香村曾因富庶而聞名,興盛之時,“一日十八嫁娶”,一時之間張燈結綵、賓客盈門、酒肉飄香,被飄香的酒肉吸引至此的行乞者羅隱,本想飽餐一頓美食卻只乞得殘羹冷炙,於是一時激憤,把竹菸斗插在地上,發下咒語“若竹菸斗能生根發芽,長成竹子,香村必衰”,果不其然,菸斗長成了“倒竹節”的箭竹,香村衰敗成荒村。聽着傳說,看着玉米田旁,小清澗畔那一抹綠絲巾似的箭竹,不禁想起《周易·坤》中“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殃禍”的古訓。香村“失德”導致村落消失,惟有“進徳”才能保證村落的興盛。“厚德載物”,厚德興民,這或許也是“進徳”村名的由來之一。

聽着香村傳說,看着箭竹招展,受到傳統美德的薰陶,美美地吸一口新鮮空氣,頓覺神清氣爽。

驅車下山時,透過車窗,見遠峯蒼莽,近巒如黛,四圍而合,如一隻玉鼎,在玉鼎底部的紅色琉璃瓦分外醒目,那一座座尖頂的紅房子就如一個個豎立在玉鼎中的紅薯,鮮豔奪目,惹人喜愛,不禁停車駐足欣賞。大家都很難相信昔日的貧困村,而今華麗轉身爲美麗鄉村。站在崖上,俯視四方,毛竹挺拔秀麗,隨處生長,由山腳、山腰、山坡到山脊、山峯,一座接着一座,連綿不絕,我不禁驚歎毛竹的繁殖力和拓展力。毛竹根系發達,鑽得深,伸得遠,我想,這裏的毛竹一定能延伸到看不見的羣山外,一直蔓延出去,佔據着一座座山頭,一片片丘陵……這多像進徳村的青壯年,在改革開放的潮流中無畏無懼地往外走,走向四面八方,去開拓自己的事業,以德爲先,艱苦創業,誠信經營,使得進徳村辦“團餐”的人員成爲安溪縣“團餐”大軍的中堅力量,名聲響徹十里八鄉。從某種意義上說,以前的香村消失了,進徳村成爲新時代的“香村”。

在僅容一輛車通過的險仄山道上,不容久留,繼續驅車向下,下到半山腰,我突然發現左手邊山谷中的茶園邊稀稀疏疏地長着幾株黃褐色的竹子,我知道這是毛竹。因爲生長的土壤爲沙石土質,貧瘠乾枯,毛竹沒養分又缺水分,長年處在陽光暴曬下,青綠色的外皮慢慢變成了古銅色。這幾株如古銅般的毛竹帶着幾叉枝丫筆直地刺向天空,堅守一地,堅韌不屈,而又有隨遇而安的豁達,讓人震撼。我不禁想起父輩,想起皮膚黝黑、笑容和藹、淳樸憨厚,一路爲我們導遊的前任村支書王秀美,想起帶着孩子們吹拉彈唱,演奏南音的鄉間老藝術家,想起許多熱情地遞煙倒茶、演說掌故的進徳村老人們。古銅色的竹子就是他們的象徵。健康、樸素、堅強、熱情、隨分而豁達,經過艱苦生活的磨鍊,在子女外出工作、創業後,他們從容鎮定,波瀾不驚,撐持着家鄉,臉上洋溢着幸福的光彩。 從他們的身上,我看到堅守鄉村的力量!

車子回到村裏後,大多數文友興致盎然地參觀尚德樓、古民居、祖厝、大劇院、瑞雲橋、天竺亭、古柏等景觀,而我卻着意欣賞有着“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的美麗鄉村。清澈的進徳溪穿村而過,白磚紅瓦的現代民居分佈兩岸,錯落有致、裝修精美。許多良田分佈在民居的前後左右,田裏的莊稼一片一片的,青翠欲滴。然而最讓我驚奇的是,房前屋後、田邊地角、溝邊澗旁到處生長着竹子,一叢叢,一簇簇,高高低低,俯仰生姿。這些竹子略顯青稚,有的高過人頭,有的才及腰間,湊近一看,竹葉或青綠,或嫩黃,絨絨的白毛清晰可見,微風一過,竹葉瀟瀟,驚起了數只鳥雀,也送來了陣陣清香。看着竹枝隨風輕舞,不禁想起女子曼妙的身姿,想起調皮的孩童,耳邊似乎傳來了清脆悅耳、韻味十足的南音曲調。如果說山上的竹子更多地體現一種陽剛硬朗之氣,那麼村落間的竹子則體現了一種陰柔純淨之美。大概因爲山地貧瘠,山竹成長多歷風雨,就多了幾分硬朗之氣;而良田肥沃,家竹成長順利,難免多了幾分柔弱之氣。人的成長不也這樣嗎?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而大戶人家的孩子難脫青稚之氣。古之賢者曰“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進徳村的村民們食肉觀竹、修身養性,豈不美哉!

邊看邊想,在村落中寬敞的水泥路上走動,當發現一堆堆灰白的毛竹筆直地躺着,一面面竹編的籬笆整齊地疊着時,初覺有礙觀瞻,但看到不遠處在建樓房矗立的腳手架和田地上爬滿青瓜藤蔓的籬笆,釋懷了。竹子的其它實用性,無需我贅言。看着這些躺在地上的灰白竹子,我不禁想起子仁公、張瑞圖、李有情等先賢烈士,斯人已逝,精神長存……

當踏上歸程時,我還回味着鮮筍燉龍骨的甘甜鮮爽,不斷咀嚼着“箭竹”的意蘊。與《臥虎藏龍》影片中純粹單一的“大竹海”相比,“箭竹”的竹子無疑充滿着更多色彩,瀰漫着人間煙火味。不同位置、不同顏色的竹子,讓人自然而然地聯想到進徳村不同年齡段的村民以及他們的良好品格及其在家庭、家鄉與社會中能發揮出的作用,堪稱“人、竹、鄉,三者合一”。

妙哉!多姿多彩“箭竹”行,和諧奮進新鄉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