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进沟里是挫折,爬上来就是成长了

  在今天的年轻一代中,之所以“躺平”得到了相当普遍的响应,一方面体现了职场竞争的残酷,也有让人泄气的一个方面。上一代人在竞争中几乎只和自身的努力相关,而他们的下一代则利用了上一代的积累。相同努力获得的结果常常显得有失公平,所以才有“拼爹”一说。

  那么,是不是“拼爹”就真正占到了便宜了呢?至少对中产阶层来说是大有疑问的。现在很多孩子非常“被动”,人虽聪明,但家长一直看不到他们期待的成长。孩子看上去忙忙碌碌,所有老师交代的作业,或领导布置的工作,他们都完成了,甚至完成得相当不错。

       那到底是什么阻碍了他们的成长呢?就是“被动的态度和习惯”,有些人已经形成了“被动的性格”。孩子的家长往往倾向于用“性格”就如此来解释“被动”。

         那么我们只要对比一下主动的群体和被动的群体,就不难发现背后的秘密。比如,北漂中被动者就比本地人中的被动者少,寒门子弟中被动者也少很多。人其实都是在与困难、问题遭遇时成长的应对有关。正如本文标题所说:“掉进沟里是挫折,爬上来就成长了”。

  如果你想测试一下自己的教育是否阻碍了孩子的成长,你可以自查一下,孩子有没有掉进过坑里?一个未自立的孩子遇到问题时,他有没有自己解决的机会?如果孩子从未向你提出过帮助请求,难道都是他自己解决的吗?还是那些问题在他试图解决或求助之前,就已经被家长解决了。他根本就没有掉进沟里的机会,偶尔不小心掉了下去,还没等他做出反应,家长就把他给拉了上来。

        如果一个未自立的孩子,那么多的需求,从来都没求助过你,大概率不是他本事太大,而是你剥夺了他成长的机会。

  中国妈妈最喜欢做的就是提前为孩子安排好一切。不是不能帮,孩子没自立能力当然要帮,只是时机的区别。

       可以分为这么几类,一类是安排好一切且根本不让孩子知晓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第二类是家长做了以后(好一点是之前)告诉孩子家长要付出怎样的努力和代价(成本)。

         第三类是问题由孩子提出,或求助,甚至对不太大的问题尝试过自己解决。

         是不是太抽象?孩子的需求其实非常多,要买手机,希望为统一校服配一双七八百的好鞋,想出国留学,想买车买房…

          当所有需求自动得到满足时,他会有怎样的认知呢?猜一猜,如果仅仅是一个接一个的发生,是不是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应该”。“应该”其实就是世界观,他的成长机会就这样被“慈母”剥夺了。逆商接近为零,一旦踏入社会,“应该”还会延伸,独生子女家庭就更舍不得在经济上让孩子“断奶”。

         而另一些人,因为他们认为自立是成年人的基本尊严,他们很拼,他们舍不得“躺平”。

         这一代人的不公平竞争已然是一个事实,他们学会了如何去面对,甚至享受因“主动”而获得的额外机会。因为一次次挫败让他们成长,让他们主动学习,努力工作。

        差距由此产生,并非他们天生更优秀,也并非他们性格天生如此,只是他们多次掉进过沟里,并且自己爬了上来。这就是成长背后发生的故事。

注:配图来自网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