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焦慮本質,前行速度更快

“你之所以有焦慮的感覺,是當下所處的環境能量蓋過了你原本的能量。當你現在感覺有所好轉時,實際上是外界的能量影響了你……”我曾在焦慮襲來時,有位老師對我說了這句話。

“我們永遠無法改變環境,唯有改變自己。”這是很多人都懂得的道理,卻很難做到。

外在給我們的支持,是一種力量,內在改變的可能性,握在自己手中。如何巧妙的找到工作抓手,見縫插針,將擱置很久的工作高效完成?

解決焦慮最好的方式,不是如何避免,如何克服,而是理清楚自己與焦慮之間的關係,看清焦慮背後的本質。當我們理解之後,便能讓焦慮轉爲動力,支持自我。

身邊有一位朋友,就有過這樣的境遇:

朋友有穩定的本職工作,也有一直經營的副業。近兩年來學習了很多課程,心理學、親子教育、天賦優勢、生涯教育等,她自身本就優秀,理想遠大,天生愛折騰。今年年初,思前想後都覺得自己應該沉澱下來做一件專注的事情,這個目標探索了很久,始終都未找到準確答案。尤其是這個假期,一想到這個問題,就迷惑了,不是因爲自己沒能力,而是找不到讓自己克服完美主義的想法,也就是等到一切準備就緒再開始的想法。

大家都建議她先開始,能抓起哪件事直接去做,不用等。也許在這個背後還有其他原因,但通過彼此真誠暢聊之後,她在對家居做整理時,一邊斷舍離眼前的物品,一邊梳理內心的想法,以這樣的節奏讓焦慮煙消雲散。

除此以外,還有其他朋友同樣被焦慮困擾着。當下這個時期,焦慮是一種普遍現象,這與病態的焦慮症是兩種概念,其實是正常的,是可以被理解的。所以,大可不必因爲自己的焦慮而陷入不安與挫敗,要相信一切都是短暫的,在限定的時間內,身體會自動回到一種動力模式,同時,動力會蓋過焦慮,甚至是讓焦慮不復存在。

我們與焦慮,可以以對立面的視角相互理解。試想一下,自己期待的狀態,與焦慮的狀態,爲什麼不能重合?原因一定會通過某種方式呈現出來的。

如何讓焦慮轉化爲自己的能量,根據自己的實踐,分享幾種方式:

第一種,與身體產生鏈接

有一本書叫作《身體知道答案》,其中提到:“我們的社會有一個強烈的傾向:將你的靈魂趕出你的身體,而讓別人的靈魂寄居進來。你不能讓這樣的事情發生,否則,你就白活了。”這是武志紅老師根據心理學裏面的理念進行的詮釋,所呈現的是我們在受到他人影響時自己的一種狀態。而這與焦慮有什麼關係?

身體反應是最真實的,當我們只把一種病痛與感受視作表面來看時,它可能無法得到解決,但是當我們把它看作一種信號時,就會發現其中有所暗示。

與身體做鏈接則指關注自己身體的變化,以解決心理狀態。簡言之,就是如果我們感到內在無法消化一些事情需要發泄,就去跑步,做大量運動,流汗,當這些動作結束後,你會有爽快的感覺,同時,原本想發泄的情緒也會隨之發泄。這時候,用心去感受身體的變化,從無法邁開腿到最後的暢酣淋漓,這會給你帶來什麼?

而轉化焦慮也是一種可通過觀察身體變化所調整的事情。衆所周知,冥想是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很多人都在做冥想,而冥想裏又會有太多的紛擾,如果是以觀察身體的變化爲目的去冥想的話,就能夠感受到你真正焦慮的源頭。

運動也好、冥想也好,最後我們都會發現,這是打開身體的一種方式,凡事出現情緒變化,請記得與身體產生鏈接。身體是有記憶功能的,它會幫助我們很好的應對,也會給我們想要的答案。

一直以來,我都以堅持運動爲調整方式,在那個過程中,不去思考任何事情,只去關注身體的舒適程度。

第二種,與人產生溝通

一個人溝通的過程中,所隱藏的是他的心智模式。我是一個喜歡溝通的人,也擅於與他人溝通。有人說,過多的溝通會導致自己的時間流逝,我不認爲如此。因爲真誠溝通,不僅能打開彼此的內心,還能讓我們所遇到的問題得到引導。所有的溝通都是有價值與意義的。

遇到工作問題,與長者溝通,與經驗豐富的人溝通;遇到生活問題,與朋友溝通,與父母溝通;遇到心理問題,與諮詢師溝通,與老師溝通……假若你身邊沒有想溝通的人,從朋友圈找一位陌生圈友也無妨。

溝通的目的,是爲了讓自己站在另一個視角去看焦慮,當你透過他人視角看自己本身時,就會真正體會到: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個道理了。很多焦慮,自己以爲是焦慮,別人看來無所謂。

不要懼怕溝通,不要限制自己,也不要膽怯邁開這一步。有時候,我們總在意別人看我們的眼光,但實際上是我們把自己看得過於重要,簡單點,一切都會變得簡單。

除此以外,當我們習慣用溝通這種方式去解決問題時,漸漸就會發現,自己的心智模式變得比之前更成熟。這裏的成熟是一種成長的表現,我們應當不斷尋求成熟。

有句話說得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永遠保持與人溝通的狀態,你就會永遠在見證成長的路上,漸漸地,自己不成長都不行,這就是閱人帶給我們的力量,簡單來說就是溝通的力量。

我會因爲與智慧的老師溝通得到正向的指引,所存在的焦慮最後轉化爲做事的動力。

第三種,理解自己,與自己和解

每個人心裏都有一種執念,有時候也是我們對自己的要求。我們總希望自己能達到一種期待,這樣的期待會令我們有成就感,有努力的勇氣。但我們可曾想過,過高或者過多的目標也是一種自我限制。因此,焦慮何時油然而生自己都無所知覺。

理解自己,是一種簡單的說辭,做起來十分困難。因爲在理解自己的探索狀態裏,我們會看到很多過去從未看到的模樣,有可能是小時候原生家庭的影響,直至現在仍未解決;有可能是當下環境的壓力,我們無法應對;還有可能是一些人與事對我們的困擾,其中的問題沒有好的答案……所有的一切,都會對我們形成一種框架,在這個框架裏,我們橫也不是,豎也不是,甚至無法逃脫,於是,變得越來越焦慮。

但是,越是如此,我們越要問自己:內心追求的狀態是什麼?如何能夠得到滿足?

例如:一個人現在住着一所小公寓,看到身邊的人都換了大房子,於是他自己也想換,此時此刻,這個人是爲了達到別人的狀態纔去換房子,還是因爲什麼呢?如果自己一人住着小公寓沒有任何影響,爲什麼一定要換大房子?換大房子,首先要花錢,其次要花精力裝修,自己的生活質量也許沒有住小公寓那麼優質。請問,換了這套房子,這個人的幸福感是否會提升呢?(當然這是基於一個獨身者的條件之上)

真正的幸福取決於內心的空間,而不是與別人對比後所浮現的大房子。那麼,我們在生活裏,工作中,期望值一定是自己的追求,也就是永遠向自己看齊,不在意身邊的人如何。因爲本質上,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追求的境界不同。

人生中該走的路,一步都不能少走,該付出的努力,一次也不能免去。別人先得到,因爲別人先看見了,先付出了,如果你也需要,請記得,你是爲了自己所需去努力,而不是追上別人的腳步。

你可以有榜樣,但你也要活成自己的榜樣。

第四種,堅持成長中的好習慣,不要中斷

對我而言,定期分享就是我的習慣,我也用這樣的方式激勵自己成長。因爲,分享會鍛鍊我的溝通能力,演講能力,寫作能力,以及自信的提升。無論別人是否會真誠而又認真的聽進去我的分享,但對我自己,是有益的,我因此獲得了許多資源與財富,我鼓勵所有人這樣做。這個習慣,也給了我好的引導,因爲我要源源不斷接觸新的信息來豐富內在認知,同時,這個習慣讓我變得越來越謙卑,越來越喜歡自己。

每個人都應當有自己的成長習慣,可以是讀書、寫作、運動、演講、瑜伽、早睡早起等……一切對生活,對自己有幫助的習慣,都應當被堅持。我們總在尋找自律的方式,其實真正的自律,就藏在我們的習慣裏,像喫飯喝水一樣簡單。

我認識的一位老師,堅持每天兩小時瑜伽好幾年了,每日與身體做鏈接,每日用這樣的方式寵愛自己,如今的她,把生活過成了詩,當她給我們上課的時候,我們總是很享受,後來才發現,她把這樣的能量傳遞給了我們。

她說:“堅持對我來說,是最容易的事情了!”

一旦一個人一直堅持一個習慣,無論任何事情發生,有任何情緒出現,都會因此而蓋過當下的狀態,例如焦慮。短期之內,習慣只是習慣,長期來看,這將會形成我們的一種內在調整模式,即便焦慮出現,我們也能很好的應對。

我們應該感謝焦慮的出現,因爲它是我們積極奮進的寫照。之所以焦慮,根本原因還是對自己有所期待,既然如此,就要相信,一切只是短暫的,只是在告訴我們,該停下來好好看看現在的自己。

不要急於一時的速度,看清腳下的路,看向遠方的山,才能知道當下應該以什麼方式去走。

網絡上流行過這樣一句話:梯子的階梯從來不是用來擱腳的,它只是讓人們的腳放上一段時間,以便讓另一隻腳能夠再往上登。

盧思浩老師說過:我們看似忙碌實則焦慮。打敗焦慮最好的辦法,就是去做那些讓你焦慮的事情。

願焦慮成爲你生命中重要、的朋友,支持你緩緩前行,支持你以更踏實的方式去努力。
g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