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養”,有度

記得小時候每到夏天,爸爸都要帶着鐮刀去他栽種在河邊那一片開荒地的楊樹林,把每一棵楊樹在春夏期間發出來多餘的樹杈給砍掉。砍掉的樹杈,晾乾了當柴禾燒火做飯。每次看到那綠油油的樹杈被砍下來,我總覺得很可惜。就問爸爸爲什麼要把樹杈砍下來?爸爸說:“多餘樹杈不砍下來,吸收樹根營養,影響主幹成長,這樹就不能成材了”。哦,原來真的是這樣——“小樹不修不直溜”。

上學時候,老師也總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看來,栽樹和育人,有着異曲同工之處,都要及時盡心盡力去培育,澆水施肥,除草除蟲,修枝剪杈,纔可以茁壯成長,成材。

這就不能不說到關於育兒中的“圈養”和“散養”,幾乎已成爲讓年輕父母糾結的觀點。

很多人都說,如果孩子“圈養”,就會成爲溫室裏的小花朵,獨立性差,心裏脆弱,禁不起風雨。認爲散養的孩子獨立性更強,抗風雨能力也強。其實不管怎麼養,都有適度。

說兩個“散養”的例子:一個從小被父母散養的男孩子,父母沒有給他什麼約束,孩子也很健康的長大了,考了一個一般的大學,然後畢業工作,接着就是一個城市一個城市地漂泊着,總是不停地換工作。他父母覺得,男孩子嘛,就得讓他出去闖。工作斷檔一個月,沒有工資,這個陸續工作五年的大男孩,手裏竟然沒有一分積蓄,生活費都需要他父母贊助。

原來,他父母認爲的“散養”,就是讓孩子自由成長,孩子從小花錢就大手大腳,父母從來不加干涉,也沒有給孩子灌輸一個正確的價值觀。這孩子抽菸喝酒,交朋好友,樣樣都很熱衷,花錢大手大腳習慣了,自然而然上班之後也就成了“月光族”。一旦沒有收入,可不就連生活費也沒了着落,只能向他父母伸手要錢。這樣的“散養”,是不是就沒有把握好“度”?

還有一個也是父母認爲“散養”有理的孩子,青春期交友不慎,結交了社會上一些遊手好閒的壞孩子,書也不好好讀了,到處打架鬥毆,成了派出所的常客。他父母逢人就訴苦:“你們看看我們兩口子都是本本分分的老實人,怎麼就生了這麼一個不省心的孩子呢?命苦啊!”他的父母忘記了,他們一味的“散養”,從來不關注孩子身邊都和什麼人做朋友。開始孩子的老師發現問題的時候,找過他父母,說孩子最近總逃課,和校外的閒散雜人遊逛。他父母不以爲然,認爲孩子“既然不是念書的料,就不逼着孩子學習了,長大幹啥都能喫碗飯”。但他們也忘了,有一句話說的有道理:“有什麼樣的朋友就是什麼樣的人”。父母崇尚“散養”,不精心關注孩子的身心變化,等到發現孩子“學壞”,想要嚴管的時候,那孩子已經如同脫繮的野馬,管不了了。

這樣的“散養”,無異於小樹長了許多雜七雜八的樹杈,植樹人視而不見,不去修理,久而久之,樹杈旁逸斜出,影響了主幹的成長。

不想把孩子養成溫室裏的小花朵,想法確實沒錯,現在很多孩子身心都很脆弱,確實和父母及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捧在手心裏的溺愛有關,從來不給孩子經歷風雨的機會,不管大事小事,全權包攬,處處爲孩子鋪平道路,遮風擋雨,讓孩子長成“巨嬰”,很難獨立自強。

但過度的“散養”,也同樣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想要孩子成長過程中,獨立陽光,身心健康,不勞心父母,不危害社會,能夠積極努力,腳踏實地,實現自身價值,懂得感恩,絕對不僅僅是“圈養”“散養”說的那麼簡單。父母要以身作則,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教會孩子正確的三觀,對出現的“亂樹杈”,要及時修理,這樣養大的孩子,纔會不懼風雨,身心陽光,懂感恩,有擔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