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学做人

十一月初,我决定用一个月的时间精读《论语》,到昨天(25日)为止,第一遍算是通读完了。第二遍读时才写读书笔记,如今只写到第六篇《雍也》,准备慢慢地写下去。《论语》共有二十篇文章,对于一年可读百本书的我来说,读了25天真够慢的,可是对于儒家经典书来说,读得还是够快的了,一辈子都可能读不够呢?

一、为什么读《论语》?

多年前,我去复旦大学进修,看到校园里有一条醒目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当时觉得似曾相识,但忘了出处,问度娘才知道这句话出于《论语 子张》,意思是知识要渊博,还得有坚定的意志,多听多问,还得独立思考。像这样凝炼的格言,《论语》中还有很多,如“己所勿欲,勿使于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温良恭俭让”“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等等。

虽然我在写文章中也会用到《论语》中的格言,可从来没有想过静下心来去读,总以为《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弟子的弟子收集的孔子警句而成的一本格言集,随便翻翻,熟读几句格言就够了。

随着社会阅历的增加,读书的增多,觉得儒家思想渗透在了自己的言行中。家国情怀,忠孝治家,中庸之道,修身养性等思想,追根问源,均来自孔子的学说,正好疫情关系,我被隔离在家,没人打扰,可以静心读书。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也是我们了解儒家思想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读书不仅为自己,也是为社会,为国家。

二《论语》讲了什么?

《论语》是孔门弟子的悉心编排,首尾一贯,条理井然,是有机的整体,而不是相互没有联系的格言集。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仁,要达到仁的境界很难,必须先做君子,再做仁人,再做圣人。

1、好学

从“学而”开始,就讲好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是一辈子的事,要不断学习,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必须带着问题去学习,边学习边思考,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将一无所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要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的无知,认真学习,不要不懂装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要敏锐地学习新的知识,不管年龄大小,地位高低,只要有比能力强,知识丰富,就要向他学习,三人行,必有吾师。

有人问孔子那么高的学识哪儿来的,子贡回答老师无常师,参加祭祀大典什么都会问,真的做到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自己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2、行孝

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孝敬长辈,这样的孝子才会有家国情怀,能够为国尽忠。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不敬的人,怎么会善待他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行孝从不违开始,做子女的不要违背父母的意志,做官员的不要违背天下人的意志。父母如何爱你,你也应该如何爱他们,行孝要内心和言行相统一,不能说一套做一套,最难得的是色难,就是态度恭敬。在家是孝,在国是忠,爱父母扩大至爱天下人,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仁政

治家就是治国,为政者应该懂得人情世故,以礼来规范人的言行和社会秩序,以孝来齐家,以德来治国。

孔子推崇周孔,“克己复礼以为仁”,认为为官者要能安贫乐道,以礼处处事,还要宽广胸怀,仁爱他人,推己及人。要先立己,再立人,做仁人君子。君子有四道 “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自己学问做好了,“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4、交友

首先是直道而行,对待朋友能帮则帮,不能帮用不着转着弯去帮。比如朋友来借钱,自己没有的话可以直说,不要出面去问别人借了来,再转借给他。其次是以诚相待,“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第三要结交益友,远离损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中许多地方讲到要做君子,不能做小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要以仁德一以贯之。“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自“子曰:学而时习之”开始,至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结束。二十篇连起来,都是学问。学问不是知识,不是文字,学问是拿人生修养来体验,随时随地来学习,才能达到“知命”而“自立”的境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