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层管理之抢滩期2

四、向上管理

解决了怎么安稳着陆、稳住团队士气、找到业务突破口的问题,接下来,需要尽快向你的上级做一次全面的汇报,和上级确认接下来三个月能够做的一系列小事,积小胜为大胜,扭转自己在抢滩期的被动局面。请你的上级帮你扶上马、送一程。

1.不要忽视和上级拉平认知

必须和自己的上级确认工作重点,把精力发挥在正确的地方,并对全局工作有个整体认知。

2.拿出一份你的“百日作战计划”

帮助你和你的上级一起,把你的业绩突破口,变成可落地的、彼此认知拉齐的工作计划。

第一步,你要和你的上级确认优先级矩阵里,你认为有价值的小任务,他是不是认可这种分法。对于到底要做什么任务,达成共识。

CEO非常清楚,三个月的时间,不可能指望中层带来翻天覆地的业绩提升,但是,三个月是完全足够一个中层至少找对方向的。这也是业绩的体现。

第二步,在选任务的时候,你可以业绩优先级矩阵,选出三到五个,三个月左右就可以出业绩,同时也是上级认可的任务,进行重点攻克。并且,你还要给它们配上结果指标,或者交付物,确保这个工作结果是可衡量的。

第三步,你要把上一步挑出的重点任务,按照“周”的颗粒度进行分解。

每周结束后,你可以快速地跟上级回顾一下进展。一旦出了早期成绩,也尽快展示给上级和公司高层,这样既帮你建立信心,也可以帮你获得更多支持。三个月结束后,我甚至建议你和你的直接领导,约上公司高层,围绕百日计划做一次述职,展示你前三个月的业绩表现,获得最高层对你的支持。

3. 把上级拉到你的战线里

正确的上下级合作姿势应该是“联手创造更大的价值”。你比上级离一线更近,所以你更懂客户、更懂团队。上级比你离高层更近,所以他更懂战略、更懂资源的分配。

“统一战线的四大议题”:第一,老板你要什么?第二,老板你能给什么?第三,老板我怎么配合你?第四,老板你怎么支持我?

第一,上级要什么。这个沟通议题是帮助你搞清楚上级对你的期望。你可以问你的上级,对你短期比如说三个月、半年的目标,或者中长期的一年、两年的期望是什么。达到哪些量化指标,或者产生哪些具体的交付物才叫“做好了”?

这个时候不要和老板讨价还价,觉得目标太难,而要重点谈支持资源。

第二,你要和上级一起讨论“你能给我什么?”,也就是说,我需要哪些支持,才能完成目标。

不管多高的目标,只要资源给到位就应该接受。当然,这里的资源,不仅仅局限于钱,上级的时间精力投入、高层的关注、系统的开发支持、对你团队更多的编制支持等等,都是资源。

而且,有经验的中层管理者,在申请资源的时候,会给出多几个选项,比如“如果获得这个级别的支持,那么目标做到这样,如果想减少资源的投入,那么,目标可以做到那样”。这样上级在做决策的时候,会舒服很多。

第三,“老板我怎么配合你?”

你要和你的上级确认,他希望你和他的沟通方式、汇报节奏是怎样的。比如,他是倾向于当面直接沟通,还是希望你沟通前先发邮件?你们是每个月碰一次,还是每周你给他做一次汇报?

第四,老板你怎么支持我?”

不要害怕把自己的个人需求告诉你的上级,很多中层会以为自己的想法说多了,上级会觉得我狮子大开口。其实,职场是一个价值共创、价值交换的舞台,你不说自己的需求,上级反而会以为你没想法,不知道怎么去激励你。

当然,你的需求远不止加工资这一项。学习成长、职业发展,甚至是家庭规划都是可以拿出来,跟你的上级做充分交流的话题。

如果你的公司管理风格是两级管理,也就是说,你的上级的上级对你的升迁有决定权,那么,请不要忘了,你统一战线的对象,也要把他拉进来。

五、立威立规

1.你该树立什么威信?管理者的威信通常来自三个方面:职位威信、专业威信和管理威信。

职位威信见效快,却不持久。专业威信虽然持久,但是见效慢。见效快,同时更持久的是管理威信,也就是通过管理动作建立你的权威

判断你有没有真的在团队建立起威信,要看大家是不是真的把你的要求,由内而外地付诸行动。

2.“四步法”立规矩

首先,不建议你上来就以简单粗暴的批评或者惩罚的管理方式来立威。

其次,也不建议你一来就改这改那,定一大堆条条框框,搞得鸡飞狗跳。

而要四步走:

第一,定好“保险丝”;第二,对齐标准;第三,让团队公开承诺;第四,做出调整。

第一,你要先给团队立一个容易落地、犯规了容易被发现的小规矩,以点带面,调整队伍状态,建立上级的威信。

比如下属接任务时爱推脱,你可以从语言上要求下属们,不许说:“我搞不定这个任务,是因为1、2、3。”而只能说:“如果要搞定这个任务,我需要的支持是1、2、3。”

又或者,下属不主动汇报,那么可以定一个规矩,每周写工作周记,并抄送整个部门。这里提醒你注意一下,规矩最终是为出业绩服务的。有的团队要有很高的纪律性才能出业绩,那么,上下班不迟到就应该是一个规矩。但是,对于创意型工作的团队,死板僵化的工作状态反而会让士气下降。

另外,在执行规矩的过程中,你要适时调整和迭代规矩。确保规矩的难度不要太大,或者执行起来不太复杂,不然大家很容易一不小心就坏了规矩。

第二,要让一个规矩执行落地,你要跟你的团队清晰地沟通这三个问题:“你的规矩为什么定?”“标准动作是什么?”“违反了有什么后果?”

定规矩,目的不是为了限制大家,而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团队进步。

光说明为什么还不够,你还要明确“标准动作”是什么,什么时候开始执行,什么情况下可以例外。

前期你定的规矩,针对的都是这些“小动作”。团队有人踩线了,我建议你最好采取比较温和、轻松的小惩罚。

第三,跟团队拉齐了规矩的标准之后,你可以再加一个动作来巩固,就是请大家来表个态:我们都愿意力挺这个规矩,一旦违规,愿意受罚。

你可以让大家轮流对新规矩发表意见,甚至可以让大家在文件上“签军令状”,然后在办公室显眼的地方挂上去。

不要小看这个动作,这里利用了我上面提到的“承诺和一致”心理。对自己的承诺进行公开表态。让越多的人知道,人们就越容易坚持下去。

第四,这根保险丝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帮助你识别出那些“刺头员工”。对于硬是不守规矩的员工,你要采取行动。

虽然我前面说了,每次违反规矩,队员只要接受一个小惩罚就可以了,你的目的是为了让团队达成管理规范,而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但是,对于故意违抗规矩的下属,你要有相应的动作。

比如,和他谈话,了解他为什么公然违反大家都认可的规矩。如果这个下属就是不服管,我建议你及时和上级汇报,能调离就调离,不行就劝退,不要在你没有办法领导的人身上浪费你的管理资源。

六、人岗匹配

和上级达成三个月业绩共识,迅速落地了一批“低垂的果子”,这时候抢滩期也快结束了。接下来,公司对你的期望就不只是完成短期小任务了,你该为下一阶段发力期做准备。

你毕竟还在抢滩期,管老板要钱、要资源、要商业模式,他可能都还不太敢给你,但调岗、要人,正是时候。团队磨合需要时间,等你过了抢滩期,再想做团队调整或扩张,节奏就慢了。

需要从业务出发调整架构、管理编制。

1.怎么调整团队的组织架构?

组织架构,要把正确的人放到正确的事上

有一条指导原则:那就是以客户为中心。

比如说,市场部的客户是消费者,那么按照品牌切,更能够打中不同消费习惯的消费者。而销售部呢?客户是不同地域的经销商,那按地域切能够更好地为经销商提供服务。

调架构、管编制并不是让你一味地向公司要人,你得先看看你的客户是谁?你现在的团队是以客户为中心进行管理的吗?如果不是,那你首先要做的是组织架构调整。

2.怎么计算团队的编制数量?

调整完组织架构,新的挑战又出现了。新的组织架构要求每个站点的运营人员对当地语言、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这时候,管理者需要再来看,哪些小组人多了,哪些小组缺人手;哪些人的能力需要提升,还缺具备哪些能力的人,只能去外部挖。

人绝对不是越多越好,臃肿的组织不仅人浮于事,而且会让想上进的员工离开。

第一种,叫工作量法。

简单来说,就是把年总工作量,扣除假期、周末之后,根据工作时长分解到每个人头上,去判断需要多少人。这种方法适合于重复性比较强的工作岗位

我非常建议你潜下心来,到基层去,和你的员工工作一两天,把他们完成这些具体工作的时间给记录下来,这样一来方便你判断到底需要多少编制,二来也能让你未来的管理更加接地气。

第二种,叫比例对标法。

比如说,在有的技术开发领域,三个开发人员对应一个测试人员就是标配。再比如说,一般而言,一个HR可以服务100个员工;或者一个管理者直接向他汇报的人,不应该少于10个等等。

类似这样的比例,都是经过大量的管理实践磨出来的,也可以作为你对比的一个横向标杆。

第三种,叫人效法。

也就是,把总产出除以人数,得到的那个比值,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当然这个比值是跟着你的生意发展而变化的。

3.怎样升级你的岗位?

聪明的中层管理者,不仅会找公司要合理的编制,还会去争取更高级别的编制,从而能够让自己招来更多优秀的成员。

你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升级你的岗位。

首先是你的核心管理团队,他们是你的领导班子。

其次是你的业务骨干,他们打过多大的仗,就能扛多大的事。你需要一两个能“帮你捅破天花板”的业务高手。

第三是你的多功能团队。

这是一个非常新的概念,传统的管理理念是,销售管销售,技术管技术。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了多功能团队的管理方式。

很多时候,你再增加一两个销售,对你的团队业绩帮助是边际效用递减的,一个称职的供应链经理,却能够从库存管理的角度,给出专业的备货方案,消除客户不愿意多进货的疑虑。

而且,这些专家角色,往往是从数据本身进行解读,跟客户的采购之间,没有利益冲突,立场也相对中立,反而能起到很好的销售作用。

七、招聘面试

以前可能是你老板面试的时候带着你,听听你的参考意见,现在你需要独立做决策了。招人这件事很难,但又非常重要。如果招得不好,请神容易送神难,让人走很麻烦。所以,通过面试看准候选人也是中层管理者的必备能力。

不少中层管理者面试招人都会遇到这样的迷惑:面试时明明问到有相关经验,等进了公司上手工作,怎么就不行了?

原因有两个:

第一,只问经验,不追问细节和证据,没能深挖出能力。在上家公司有相关的经验,并不代表他到你这,就有做好这件事情的能力,这很有可能是靠他上司帮忙,或者是团队一起努力的结果,但他可以美化成全是自己做的。

第二,老用所谓的“经典面试题”,比如“说一下你最喜欢的运动”。很多面试官认为,如果候选人不喜欢团队型的运动,就可以推断他不具备团队合作能力。且不说这个逻辑是不是真的成立,就算成立,候选人也完全可以提前准备一个你想听到的答案来套路你。

1.行为面试法。来识别候选人是否具备某方面的能力。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就要落实到行为上的细节和证据。

2.提问关键任务。请举一个你在某个关键任务上的成功案例。希望通过候选人做成事情的行为过程,判断他未来在我这能不能继续成功

进一步挖掘成功是个人的原因还是平台的原因,辨别是会说还是不会说,用到下一步

3.STAR追问法

S:Situation——背景

T:Task——任务目标

A:Action——行动

R:Result——结果

对方开始举例子回答的时候,你就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开始追问。

首先是Situation——背景类问题。

比如,一个运营候选人给你分享了一个去年双十一,他带领团队打翻身仗的例子。你就可以开始追问背景,先把时间、人物、事件等基本信息搞清楚:那次双十一你的准备时间有多久?你当时团队有多少人?你汇报给谁?

这类问题用于获取最基本的信息,帮助你判断接下来他说的案例真实性。

然后你要追问Task——任务类问题了。

我会这么问:你当时接到了什么样的增长目标?你们行业的平均增长是多少?这主要是帮助你判断任务的难度系数。

了解完任务的难度系数,接下来就是追问Action——行动类问题。

一般来说,你要考察什么,就追问什么。招基层员工,我一般会从怎么想、怎么做、怎么与人合作,这三个角度进行追问。

问怎么想,看的是对方的分析能力,看他遇到困难,是怎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问怎么做,看的是计划执行能力,他在接到一个任务的时候,怎么去拆解目标工作计划,调整迭代做执行;问怎么与人合作,是看他的沟通说服能力。

有时候要想办法把“我”和“我们”剥离开。追问他:“你当时为什么这么想?”“你的上级当时和你想法一样吗?”“你和上级之间出现分歧,你是如何处理的?”等等。这样你就能把他从上级的光环中切割出来,单独考察他。

追问完行动,最后是追问业绩问题,Result。

你可以问“你最终取得了哪些成绩”“你总结自己做得好的地方有哪些,不足之处有哪些”等等,都可以帮助你,看候选人在出业绩的时候是如何思考问题的。

当然,如果你整场面试完,发现还是吃不准候选人到底合不合适,有没有撒谎,那么,你还可以通过HR,或者自己再做一下候选人的背景调查。

总结一下,面试四个步骤,开场、提问、追问、收尾。在提问环节,你可以让候选人举三个成功案例,并进行追问。追问可以从背景、目标、行动和业绩四个方面展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