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在家庭中的職能作用

家庭教育裏,我們會發現,那些問題孩子的背後往往藏着一個焦慮的母親,焦慮母親背後總有一個缺位的父親,因爲父親的缺位,造成了母親的焦慮,情緒化的母親就會帶出一個有問題的孩子,三角關係,一環扣一環。


喪偶式育兒指的是父親在家中是缺位的。


詐屍式育兒,指的是教育孩子,輪到父親海承擔責任、需要陪伴孩子的時候,他是缺位的,但是偶爾又會像殭屍一樣突然蹦出來,指責媽媽孩子教育的不好,指責孩子不聽話,不懂事,平時不付出、不陪伴、不承擔責任,但是還想要家庭裏的掌控權。


這個現狀,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現象,已經變成了很多家庭的常態,女人在牢騷抱怨的時候,覺得要男人這個物種幹什麼?


前段時間有個調查,說的是:


“如果老公不回家,一個月給你11萬,你願意不願意?”


很多人紛紛表示


“還有這麼好的事?別說給我11萬,給一萬都可以”


“錢都可以不要”


可見整個社會對於男人在家庭中的角色作用,是有批判的,因爲在這樣的家庭,父親幾乎當了甩手掌櫃,他只需要賺錢養家就可以了,家務事、對孩子的教育等等,一概不參與。       


  江湖上流傳着這樣一個故事,成龍的兒子已經上初中了,他破天荒地去接了一次,竟然跑到小學的校門口。後來他的兒子非常叛逆。


針對孩子而言,父親對孩子到底意味着什麼?


承擔着哪些職能?


第一、父親的存在把孩子與母親共生的二元關係帶入到了三元關係中。


假如關係用一個點來形容的話,二元關係就是一條線,三元關係就是一個三角形,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間形成三角關係纔是最穩定的。


二元關係是我和你的關係,三元關係是我、你、他的關係,當然我你他不僅僅只有三個人,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我指的是孩子本人,你、他指的是和媽媽、爸爸和其他人的關係。


在單親家庭中,如果父親缺失了,從小斬斷了他和父親之間的鏈接,這樣一個孩一年齡小,沒有邁向社會,還沒有學會與社會建立起一種互動和鏈接,長大後,他只會處理二元關係,處理不了複雜的三角關係。


一旦有三方在場,就沒有平衡能力。


很多女孩談起戀愛,突然覺得人際關係變得複雜了,有些時候,不知道到底是該聽男朋友的,還是聽媽媽的。因爲小時候沒有發展出良好的處理三元關係的能力,進入成人世界,不得不進入三元關係的時候,就缺失這種平衡能力,也沒有心理預期和準備,整個人變得無所適。


這就是從二元關係進入到三元關係中必然帶來的痛苦。


如果父親是一直存在的,他就可以把孩子帶入到三元關係中。


母親天然孕育了孩子,所以這個孩子一生下來,很容易和母親構建起二元關係,0到6個月的時候,孩子和母親是共生的關係,6個月以後,她就知道,原來媽媽和我不是一體的。


嬰兒在6個月以前,沒有我和你的概念,她認爲我就是媽媽,媽媽就是我,完全融爲一體,是共生的關係。但是當她發育到6個月以後,會發現原來媽媽不是我,我不是媽媽,這樣她和媽媽就發展出一種二元關係來了。


0到3歲,一個孩子和母親是共生的二元關係,三歲以後,父親沒有實時地進入到母子關係中,這時孩子就會產生一種現象,從此她和媽媽一直處在共生關係中。


這就是生活中出現媽寶男的原因。


那些爸爸要麼早逝,要麼離婚的單親家庭裏,媽媽一個人帶着孩子長大,母子長時間處於二元關係中,等到這個男孩結了婚,有了自己老婆,變成了三元關係的時候,由於不會處理三元關係,婆媳矛盾就產生了。


和父親關係不好,或者沒有和父親建立起鏈接關係的一個孩子,長大後就處理不好你我他的關係。


三元關係還有很多延伸:


上學的時候,交朋友只能交一個知心朋友,即使知心朋友換了,也不會同時出現三個、四個、甚至更多朋友,總是和一個同學關係親密,沒有辦法和好幾個同學同時保持親密關係。


三元關係處理不好,有一些同學當了班委以後,要麼是班主任特別喜歡他,覺得他認真負責,要麼同學不支持他的工作,平衡能力比較差。


女人結婚後,如何處理好工作、事業、家庭、不迷失自我、追求人格獨立也是一種三元關係。


很多人要麼一頭扎進家庭裏,無法兼顧工作,要麼只顧着自己發展而忽略了家庭,也是三元關係平衡沒有處理好。


職場上,做到中層,既要處理與領導的關係,也要處理與下屬的關係。


這裏的原型都來自於父親的缺位,沒有和父親建立起一種良好的關係,導致長大後三元關係的能力沒有發展出來,平衡的能力特別差。


人際關係藝術、領導藝術、管理藝術說的都是處理三元關係的藝術。


第二、父親的存在有利於給孩子建立規則和秩序感。


男女兩性有天然的性別差異,母親情感細膩、感性,父親理性,注重邏輯,一個單身媽媽帶出來的孩子,必然更加傾向於情緒化,對規則、秩序意識不強烈,也缺乏理性和邏輯思維能力。


母愛指向融合。


父愛指向秩序。


融合指的是人與人的相處中,需要融合的能力。


母親更多的爲我們創造感性情緒,父親創造理性邏輯思維,所以一個和母親關係不好的人,外表看起來可能比較生硬,冷冰冰,和父親關係鏈接不好的人,缺乏理性和邏輯思維的能力。


一個人與母親的關係好,人際關係好,與父親的關係好,他的工作和事業就會做得好。


孩子從小父親是缺位的,就容易踐踏規則,容易打破秩序,長大以後,更易胡攪蠻纏,不注重規則,去到職場的時候,更注重自己的想當然,非常情緒化。


這些的背後都是與父親沒有建立起一種良好的關係有關。


第三、父親的存在能夠爲孩子提供力量和安全感。


都說父愛如山,父親本身就是一種陽剛的能量。原始社會,男人的職能是狩獵,有非常強大的力量感。


一個孩子,如果從小跟着母親長大,一到天黑,母子兩個就容易感覺到害怕,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他們身邊缺少男人。


當一個孩子力量和安全感建立起來以後,在和別人相處中,敢於維護自己的邊界,因爲內心住着一個非常強大的父親,這個孩子就不怕妖魔鬼怪,不怕天黑,也不怕被同學欺負,假如別人踐踏了他的邊界,敢於釋放他的攻擊性。


有一種滿滿的力量和安全感,因爲他時刻感覺到父親就站在他的身後。


母親再怎麼愛這個孩子,也無法取代父親給到他的力量感。


小時候,孩子被同學欺負不敢還手,回家哭鼻子,這個時候,母親往往沒有辦法安撫這個孩子,受欺負是邊界被突破了,攻擊性受到壓抑,自己沒有力量感,就是父親從小沒有教會他怎麼應對外部的世界。


這個時候,一定要學會求助於老公,因爲這個時候父親給於孩子的,是和媽媽不一樣的支撐和安全感。


很多時候,爸爸陪孩子玩遊戲,他打兒子一拳,讓兒子打他一拳,剛開始兒子不敢,也不習慣,爲了教會孩子,爸爸就輕輕地把拳頭觸碰到孩子身上,然後他再拉着孩子的拳頭,觸碰到他自己身上,有意願讓孩子學會釋放攻擊性。反覆練習,只要爸爸的拳頭往孩子身上一放,孩子就打回去,直到這個動作形成條件反射。從此,這個孩子就學會了拿起拳頭反擊,內心生髮出一種自我保護的能力,從此他的孩子就不再受人欺負了。


父親教會孩子的永遠是一種力量。


這就是父親在親子關係中非常重要的職能,他能教會孩子:


什麼是反擊?


什麼是保護自己?


什麼是邊界?


生活中有一個非常實用的小技巧:


當你感覺受到欺負,來不及反抗時,就笑盈盈的盯着他的眼睛看,這是一種很有藝術的處理關係的方法,也是一種力量的象徵。


當你能夠聚焦盯着別人的時候,也是一種內心氣場強大的體現。


因爲,當你笑盈盈的盯着對方看,他就覺得你怪怪的,不敢再去開你的玩笑了。


你沒有反擊,沒有做什麼動作,你只是笑着看他。


被盯着是一種什麼感受呢?


在古代,獵人狩獵的時候,獵人和獵物都在盯着對方,這種較量,本身就是一種攻擊性的體現。


怎樣讓你的內心變得強大?


不防從訓練盯着對方開始。


先從盯着一幅畫、一個蘋果看。


眼神不要動,盯着他看。


當你訓練好這種眼神的時候,再去面對人際關係中的難題。


嘴巴反應不歸來,不知道怎麼懟回去,就不妨盯着他。


這時攻擊性已經開始釋放了。


這就是父親賦予我們的力量和安全感以及攻擊性的釋放。


如果和父親的關係建立鏈接的不好,孩子會變得非常軟弱無力,在人際關係相處中總是被動的、受欺負的,不夠強大,心裏總是怯怯的,身上有一種弱弱的感覺。


如果他能夠時刻感受到父親就站在他的身後,很有安全感,他就覺得自己非常強大,在與別人的互動關係中,纔敢於釋放他的攻擊性。


第四、父親的存在能夠讓孩子養成競爭意識。


父親是所有敵人的原型。


孩子一生下來,他認爲與母親是共生的,融爲一體的,當他看到父親也和母親有親密關係時,在孩子小小的內心世界,認爲父親就是那個搶奪母親,把母親從他身邊帶走的人,所以,天然的敵意就誕生了。


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會說一些話:


“我真想殺了我的父親”


當他看到父親對母親的態度不好,衝母親吼叫,讓母親不滿意的種種做法,就有了想殺死父親的念頭。


當你的孩子給你表達這種想法時,千萬不要大驚小怪,好多青春期的孩子會有這個念頭,這種想法恰恰是一件好事,因爲這種想法並不是一種行爲,只是一個念頭。正是孩子有了“幹掉父親的念頭和想法”,他才能完成一個心靈世界的蛻變。


如果一個人在精神世界上想要幹掉他的父親,並且也這麼做了,這個孩子才能夠從孩童世界成爲心靈上的成人世界,纔開始建立起一個真正的自我,而不再是


“我是誰誰誰的兒子,我就是我自己”。


一個與父親的關係處理好的人,他纔敢於去競爭,正是有了爸爸的支持,他纔敢於叛逆,敢於做自己。


與父親的關係代表着與外部世界的關係,與母親的關係是內部世界。


外部世界指的是一個人的工作、事業,如果一個人在工作事業上有無力感,賺不到錢,駕馭財富的能力比較差,一定是和父親的關係沒有處理好,長大後社會關係比較差,不敢競爭,不敢在工作和事業上有所突破,每當有職位競爭的時候,到了最後一刻就會放棄機會。


創業的時候有競爭對手出現,和對手在競爭的時候,最後一刻可能放棄了,功虧一簣。


沒有從精神上幹掉父親成爲自己,在商業的競爭中就不敢幹掉競爭對手。


生活中也是這樣,父親要學會適當的示弱,多和孩子玩一些競爭性的遊戲,比如說圍棋、象棋、足球,有輸贏,長大了就在工作事業中會有競爭意識。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沒有玩過競爭類遊戲,長大後遇到競爭的機會,第一次就是真槍實戰的、槍林彈雨的幹,因爲競爭意識沒有培養起來,沒有輸的心理準備,肯定打不過對方。


和玩孩子一起玩競爭遊戲時,從經驗上說,父親肯定會贏孩子,但是這時父親要做一個動作,假裝讓孩子贏,這一點非常重要,滿足了孩子:


“哇!我戰勝了父親”


“原來我是可以幹掉爸爸的”


這一點非常有象徵意義,就讓孩子深深的感受到


“我很強大”


父親也不要一味地輸,培養孩子


“原來我是可以贏了爸爸的”


“成人的世界並沒有那麼可怕”


“外部世界也沒有那麼可怕”


這一點非常重要。


如果一個父親總是以自己的實力水平和孩子玩遊戲,總是贏,孩子總是輸,這個孩子長大以後,他就不敢贏別人,他總覺得外部世界太強大了。


因爲父親代表着外部世界,我只要和外部世界競爭,外部世界就贏了。


所以在工作中,他不敢於和同事競爭。


和客戶報價總是妥協,不敢堅守自己的陣地。不敢說


“我已經給到你最低價了,不能再讓利了”


有些人做銷售,特別容易讓對方不斷突破底線,讓客戶牽着鼻子走,一直拉抵價格,直到最低價,不敢堅守內心的底線。


讓孩子有贏、有輸,從小知道即使輸掉也沒什麼大不了的,輸是人生的常態。


高考失敗、失戀、應聘工作被刷下來等等,輸的時候就非常坦然,因爲在小時候已經接受過什麼是輸的感覺了,潛意識裏認定了輸贏都是正常的。


如果從小和父親沒有這部分訓練,一個孩子要麼不敢去競爭,要麼抗拒輸和贏,要麼試錯能力非常差。


第五點、父親的存在透過母親也能爲孩子提供情感支持。


家庭中,如果父親是缺失的,母親一定給不了一個孩子高質量的愛。


當爸爸愛媽媽,媽媽纔會有一個穩定的良好情緒,有了良好情緒,媽媽才能更好的愛孩子,看似表面上,父親爲母親提供情感支持和情緒穩定,最終受益的還是孩子。


假如一個媽媽對孩子總是心神不寧的、煩燥不安的、惱怒的、歇斯底里的,一定是老公穩壓器的作用沒有發揮好。導致這個媽媽把負面情緒釋放給了孩子。


一個家庭最好的親子教育是爸爸愛媽媽,媽媽愛爸爸,孩子在愛的環境中得到滋養,不用教育,這個孩子也是沒有問題的。


所以親密關係大於親子關係,並且優先於親子關係。


先有了夫妻的親密,纔有和孩子的親子關係。


絕大多數家庭,女人從懷孕起本能的會把心思放在孩子身上,自從孩子出生以後,更是把全部精力和心思放在孩子身上,忽略了老公,有時候也說不清是女人把心思放在了孩子身上,男人被排擠在外,還是男人在家裏找不到參與感、掌控感、價值感,才向外面轉移。


從三元關係變成到二元關係,總之是一個家庭的結構出問題了,是一個惡性循環,是蛋生雞,雞生蛋的問題。


父親的存在能夠把孩子與母親共生的二元關係帶入到三元關係中,有利於給孩子建立規則和秩序感,爲孩子提供力量和安全感,讓孩子養成競爭意識,父親透過愛母親也能爲孩子提供情感支持。


當一個家庭出現問題的時候,要着重處理親密關係,父親職能發揮完整是孩子幸福的根本,也是孩子成長的土壤。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