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述而》古今愁,一肩挑

孔子时代的伟大思想家,大都是述而不作,比如苏格拉底的思想是由柏拉图记述和传承的,耶酥的思想是由门徒传播的,释迦牟尼的思想是由佛教徒传扬的,孔子也没有写过自己的著作,他的思想是由弟子记录下来,并发扬光大。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述”就是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保留传统的文化,继承和流传,相当于散播种子,没自己的创作,不加意见。孔子的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等六经文化的整理,只是承续前人,并没有加以创作。但是他有个态度,信而好古,不是迷信,是真信,加以考证过的真信。

孔子当时删诗书,为什么《尚书》将尧以前的删除呢?他了解中国历史自从黄帝炎帝开始,因为尧以前的文献不够,他不敢轻易断言,所以历史资料的文献,自尧这个阶段开始。就像司马迁写《史记》,也是把民间传说、历史资料、和实地考察结合起来,历求有凭有据,实事求是。

老彭是两个人。老,是老子;彭,是彭祖,名彭篯,在古代的史料上,一般人说彭祖活了八百年,是否有这个人,姑且不问,反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长命老人叫彭篯。孔子“窃比于我老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想向老子、彭篯看齐。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我有什么了不起呢?无非是注重三点:一是宁静致至,默默领会在心。二是好学不断,永不厌倦。三是热心教育,永不言倦。孟子曾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但是如果“得天下笨才而教育之,一苦也”!诲人不倦也是很难做到。

孔子这三点是做学问的真经,真博学不卖弄,活到老学到老,教育别人也是教育自己,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做到,学生反过来也可以教育老师,处处留心皆学问。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当时的社会,王道衰落,周室将倾,礼崩乐坏,孔子却力推仁政,提倡德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所以他非常忧虑。他说:人们不讲修养自己的品德;不讲求取真正的学问;听到了义之所在不肯改变,不善的政策和措施也不肯改变,这四点就是我忧虑的地方。

孔子忧国忧民,忧的是文化的衰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文脉不断就不怕亡国,历史上几次外族入侵导致亡国,又因为强大的中华文化而复国。犹太人亡国了二千多年,因为立国的文化精神没断,始终所以能够复国成功。巴比仑等文明古国,因为文化断了,就真正地亡国了。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燕”与“晏”相通,“燕居”就是在家的日常生活,这里说孔子平常在家很舒展,不是皱起眉头一天到晚在忧愁。他乐的是人生的平淡,知足无忧,愁的不是为己,为天下苍生。他说,唉!我老了,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周公是周礼的创立者,孔子推崇周礼,看到世道如此之乱,他感叹自己难以挑起传承文明的担子,可还是尽力去担负起中国文化承先启后的担子。也即古今愁,一肩挑。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说:“志于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据于德”,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依于仁”就是依傍于仁,具有爱心,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扩而充之爱全天下,发挥仁的作用。“游于艺”熟练掌握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等。

孔子的人才的标准,就是立志要高远,以德为基础,以仁为修养,精通六艺。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凡是在这里缴了学费的,我没有不教的,就是有教无类。那时的社会规定,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受教育,而孔子收了许多平民子弟,只要肯教费,多少不论,他就教。孔子说:教育学生,先让他发愤再启发,先让他执疑再研究,不够举一反三,学识有什么用?

孔子寄希望于君主,期望社会风气好转,各地实施仁政。当发现这条路走不通时,就退而教育,希望弟子们能够把文化一代代传下去。这几段文字讲了孔子做学问的原则,做人的标准,以及教育的方式,至今依然正确,什得借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