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村故事Ⅱ农村工作队


向农村派遣工作队,是我们国家历来的一项特殊而优良的工作传统,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农村的高度重视与关怀。不同时期的工作队,其工作任务、工作对象、工作目标、工作队的称谓都有所不同,但可以肯定是,在农村都留下深深地烙印,长时间地影响着一个村庄的发展,特别是一些突出的人与事,双方建立了良好长期的友谊,相互关心,相互邦助,成为广大农民和工作队人员的美好记忆。而我对派遣陈村的工作队,也有一份独特而深刻的印象。     

记得有一天,父母带回来一个陌生的中年人,穿着比农村人相对干净整洁,人挺温和客气,父母对他很恭敬,他盘脚坐在我家土坑上,先我们吃着几乎与我们平时一样的饭食,父亲陪着并热情地招呼着,母亲则告诉我们别吵闹,要有礼貌,说这是工作队,是吃派饭的,村里的人家轮流管饭。那时候家里也没有什么好吃的,但也是精心准备,算家里最好吃的了,他吃完饭,从口袋里掏出一些纸票,谦让一番结帐才送走,现在知道他。付的是粮票了,才开始让我们孩子吃,这是我最早对工作队的印象,与父母一样的干农活,一样的吃住在农村,而感觉不同的是,他们有很强的威信力,是农村人生活的榜样,身上有着一种进步的思想活力。    

还有一次是在收麦季节,生产队里的打麦场外,有十几号青年男女,他们穿着相对统一整齐,叽叽喳喳,有着青年学生的朝气,感觉到他们有很多希奇感,他们是来农村接受教育锻炼的,帮助夏收工作的。在队长的招呼中,将一个个青年男女分配到各家各户,去吃农家饭,这些学生除了帮助农民收割,还得学习认识农村的作物,学习农活的操作,他们也是受组织的派遣与号召,虽然是季节性的,但与上山下乡的知青一样,后来都成了农村生产发展的主力军。到陈村的知青不算多,多与村里人有一定的血缘亲戚关系,呆的时间也比较长,他们一般都多才多艺,给村里也带来不一样的风景,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我上初中时,学校门口外的院子里住着县里来的干部工作队,人员比较多,有五六个吧。因为其中一位叫刘郁瑞,是我们班主任孙德胜老师的学生,我同他们算有过一些交集,常常偷着去他们住的窑洞看电视。知道他们的一些情况,如有一位姓段的爱吃辣椒,几乎是一筷子辣椒面一囗饭;另一位姓刘(峰安)的爱干净,人们私下里就讲他的笑话,一块手绢,又擦脚又嘴是假干净,这些在村里都是公开的秘密,除了个人爱好习惯外,主要还是农村的条件艰苦,吃饭洗漱都很难,也是想办法将就,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这个工作队,在村里呆的时间比较长,与村队的人已经打成一片,那两年风调雨顺,农业大丰收,不管粗细粮,家家户户有了余粮,农民的精神有了劲头。这个工作队政策性强,坚持工作原则,我常听他们指着电视上新闻分析讨论问题,虽然当时我不关心这个,但我知道他们讨论的是自己工作与电视的联系。有一次,晚上接到县里通知,让刘郁瑞第二天八点在县里开会,陈村到县城六十多里地,又没班车交通工具,实在让人为难,村里人破天荒偷偷地用拖拉机,大黑夜将他送到汾河边,让他自己走着去,据说,大会开始县委书记就问刘郁瑞到了没有,刘披着大黄衣蹲在后面,说到了,真的他很累,那时候下乡工作队真的不容易。   

后来我去县城读书,虽然也陆续听到过一些工作队的情况,但总体是模糊的。这些工作队在村里呆的时间都不长,其中有农村责任制实行的诸多原因,多是一些临时性的工作任务,很少在村里驻扎,农村人相对自由了,自己按排自己的劳动,很少有工作队介入。记得我学校毕业去汾西实习时,刘郁瑞已是该县的县委书记,我专门去拜访他,他问了我很多村里的情况,可以看得他特别关心陈村,事实也说明他把陈村当作了第二故乡,为陈村人办了很多实事,村里人至今也念着他的好。他还介绍了汾西的情况,当时汾西县正在推行联营办厂,招商引资,他从自己小时候卖韭菜的经险,说起"三八二十三,你精我不憨"的哲理,谈到汾西联营几家外商办企业,也算一种让利,让出土地等资源,但人都吃喝在汾西,汾西人学到技术,改变思想,发展经济,着实让我耳目一新,脑洞大开,懂得了做人做事"舍得″的真谛。事实也验证了他是一名有作为的好书记,依他为原型的"法撼汾西""法网"等影视文学作品都介绍了他的事迹,轰动了全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又一次大规模地向农村派遣了扶贫工作队,经过几年的精准扶贫,很多县乡村都摘掉了贫困帽子,贫困户也脱贫了,这是一次伟大的历史成就,举世瞩目。我在县里工作时,前期有幸参与了两个村子的扶贫蹲点工作,虽然那时还没要求必须住在村里等考量,但我深深体会了农村与工作都有了惊人的变化,农村早已不是以的农村,工作队也不是以前的工作队,双方都有质的变化,感觉扶贫二字,拉长了工作队与农民的距离,疏远了与农民的关系,甚至认为这扶贫名称对农村和农民带有一点歧视性。我的体会是:工作队不仅仅是制度性要求,工作人员驻扎农村,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关键是要求党员干部要深入农村,深入基层,要了解农村,掌握实情,办实事,与农民兄弟交朋友,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保持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兄弟情谊,这才是我们党的初心,我们党永葆青春的法宝。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建党建国以来究竟向农村派遣过多少工作作,恐怕很少有人说得清。就是陈村人也不一定能够说清本村来过多少工作队,我写过的村里的五保户,老苏是河南人,是解放前派到陈村,以打短工了解陈村敌情的工作人员,后来他一直生活在陈村直到终老,他节俭朴素,在陈村贡献了一生,这样的工作队员真叫人称奇。 翻阅我们党的历史,从毛泽东主席徒步农村,搞湖南农民运动调查报告,到确定农村包围城市的斗争方针;从农村土地革命,到解放后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从农村土地责任制实施开启改革开放,到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搞建设;从中央连续多年第一号农字文件,到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那一次重大决策不是从农村开始,那一次缺少了农民兄弟的创造与智慧,那一次没有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呀!      

作为农村人,农村、农民、农业永远是我割舍不断的情缘和家国情怀。三农更是国家长治久安,发展经济的基础命脉;是我们党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执政能力体现,而工作队则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途径,值得我们去总结,去继承,去发扬光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