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想北平的喫食,酪是其中之一

清代文學家張潮在他的《幽夢影》裏寫道:

“讀經宜冬,其神專也;讀史宜夏,其時久也;讀諸子宜秋,其致別也;讀諸集宜春,其機暢也。”

張潮認爲,一年四季適合讀不同類型的書,春天適合讀作品集,因爲這時萬物生長,氣機暢達;夏天適合讀史書,因爲白粥比較長,可以盡興;秋天適合讀諸子百家,因爲這時秋高氣爽,讀來別有情趣韻致;而冬天,適合讀經書,因爲這時夜較長,人的精神容易集中,可以專注地思索。

不過,張潮若是生活在現代,我想他大概就不會認爲冬天適合讀經了。畢竟,現代人生活節奏快,面臨的壓力也很大,早已不是古人那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哪怕是冬日夜晚也不可能有大段的時間用於讀書,更難以靜下心來研讀經典。

那麼,冬天適合讀什麼書呢?

我以爲,適合冬天讀的書,得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是篇幅短,這樣哪怕只有睡前或晨起的一小段時間,也能完整地讀完一段,而不至於讀一半留一半,牽腸掛肚;

其次,文風治癒,有溫度,能夠年關將至的兵荒馬亂中給我們帶來一點溫暖的亮光。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文字優美,充滿生命力

所以,冬天我通常會選擇讀大家的散文集。最近在讀的就是這本梁實秋先生的《人間一趟,盡興而已》

梁實秋先生是中國著名的學者、文學批評家和翻譯家,也是華語散文的一代宗師,與周作人、林語堂並稱現代閒散小品文的三大代表作家,是第一代以古文與白話文結合的形式言志派的先驅者之一。

梁實秋先生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他的散文集也創造了中國現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紀錄,曾有人言:“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人讀梁實秋”的奇蹟。

這本《人間一趟,盡興而已》精選了68篇梁實秋先生的經典散文,分爲五個部分,分別是:

“落字成暖,一生念安”,收錄的是關於北平傳統美食的篇目,比如我們熟知的《豆汁》《炸丸子》、《酪》、《燒餅油條》、《燒鴨》等;

“故人舊事,三三兩兩”,收錄的是回憶小時候在北平生活的篇目,比如《過年》、《北平年景》、《北平的冬天》、《北平的街道》、《喜筵》等;

“未曾逃的,也已不回”,收錄的是回憶舊時北平鄉容風情的篇目,比如《結婚典禮》、《排隊》、《拜年》、《市容》、《敬老》等;

“人間百態,各有各忙”,收錄的是梁實秋先生觀察思考人間百態的篇目,比如《男人》、《女人》、《孩子》、《老年》、《職業》等;

“歲月疾馳,遠望當歸”,則收錄的是梁實秋先生在羈旅生活中的一些小品文,比如《門鈴》、《麻將》、《散步》、《理髮》、《曬書記》等。

雖然每個部分的篇目主題不一樣,但讀在眼裏,字字句句皆是化不盡的鄉愁。

梁實秋先生1949年離開大陸,未曾想到這一去就是和故土的永久別離,直到1987年病逝,他再沒能回到自己生活過的北平。

先生晚年對故土的思念愈加濃厚,北平的一草一木一粥一飯都令他懷念不已,於是他將自己對故鄉的思念凝聚筆端,傾注紙上,提筆寫下一系列回憶兒時生活和北平鄉容風俗的文章。

不過,先生的散文中並未一味地沉浸在對舊時生活的回味中,而是帶有一種對古典美的欣賞,和對人性的深刻思考。再加上先生博覽羣書,文章裏的典故軼事信手拈來,可謂是妙語連珠,充滿趣味。

其中,我最喜歡的當屬這篇《想我的母親》。

在這篇短文中,梁實秋先生以簡約平實的語言回憶了自己的母親,他說,“謹先略述二三小事以應,然已臨文不勝風木之悲”。

文中記述了與母親有關的幾件小事,比如給孩子們洗澡,冬夜給孩子們掖被窩,總是忙忙碌碌地操持家中的大小事宜,還有母親所做的飯菜,“永遠都是最好喫的”,尤其是那一盤冬筍木耳韭菜黃肉絲,至今仍念念不忘。

只是,四九年以後,大陸和臺灣音訊中斷,等到恢復聯繫時,先生才得知母親早已棄養。先生寫道,西方有母親節時佩戴康乃馨的習俗,“如今我只有佩白康乃馨的份了,養生送死,兩俱有虧,慘痛慘痛!”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大概是世間最讓人痛心的遺憾吧。如今,我也不得不經受先生筆下所述之痛,再無法奉養我的母親,而只能在魂夢裏與她相見,悲乎!

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愁苦煩悶時,最能給我們撫慰的,還是那碗媽媽親手熬的湯。願我們都能夠多一點時間陪伴家人,多一點閒暇去欣賞生活中平凡而真切的美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