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你用的乾薑炮姜是錯的!


#植物思考  好幾年前,只爲讀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之“川姜”條目,見有說:“出川中,屈曲如枯枝,味最辛辣,絕不類姜形,亦可入食料用。” 讓老夏對這種四川特有的姜產生了濃厚興趣。


幾經輾轉,這次總算在四川社員朋友的幫助下,從四川筠連縣找到了,其大費周折之處,是書上僅憑書上幾字,但根本不知今天當地爲何名。

終於見了實物,果然如趙老所言,“曲屈如枯枝”,初聞,姜香味沒有普通乾薑濃郁;掰開切開,黑亮有黑糖與油脂特徵。


天不亮,老夏就興奮爬起來煮湯驗之,參照物是藥用乾薑片和炮姜,三者中,它入口近似炮姜,明顯沒有乾薑湯入口的衝烈辛辣之性,也沒有炮姜那麼明顯的火制味。但十幾分鍾後,感覺以這個川姜在胃裏最溫熱!

《本草綱目拾遺》裏說它“味辛性熱,治胃寒,散冷積寒痰氣”,其實第一眼見它掰開切開的樣子,我就想到了“理中湯”方歌裏的“甘草人蔘術黑姜”,腦海裏忽然閃過一個念頭:“沒錯!應該就是它!它纔是古老方書中的黑姜,不應該是今天藥鋪裏通用的乾薑炒制的黑姜——炮姜!今天之乾薑炒制後的炮姜,與古老黑姜非同物!”


無論今天的片狀乾薑,還是炒制的炮姜(含黑姜),都具有更多辛散行走的力量!

其中,藥用“乾薑”辛散行走的力量最強,黑姜(炒黑表面碳化姜)的小分子揮發油減少辛散力略弱,因此都不符合“守而不走”的能量特徵!!!


而反觀此“川姜”,服用體驗才比較明顯符合“守而不走”的特徵!它走表的能量弱,守中的能量強,因此也更符合趙學敏老先生說的“治胃寒,散冷積寒痰氣”的特徵!

只是有一個疑問,還沒有弄清楚這是川姜幹品本身的特質,還是炮製工藝使然?


此姜的產地筠連縣,位於四川盆地南緣,雲貴高原北麓川滇結合部,這地方的地裏特徵,是很符合姜科植物生薑生長的。同時,考察歷史,這裏及周圍廣大地區,古爲南絲綢之路的重要中轉地區和驛站,川姜入中原進入藥用,是完全合理的;而且反觀自東漢仲景之後,儘管可以看到南越之地(今廣西和越南)的肉桂(桂枝)北上中原廣爲用,但整體上還是離中原地理位置最近的懷(這裏指古河南)藥、川藥、及山東山西浙江等地藥用最多……


另外,一個猜想是,如果這是川姜的炮製工藝成品,老夏推測其最可能工藝應該是川產新鮮姜去皮、經蒸制工藝炮製後的幹品,它經過了蒸制後小分子單萜類揮發油(辛散力量最強)減少,剩下的主要爲倍半萜類(辛散力弱,但能量特徵穩定持久)姜能量物質,在乾製過程中又發生了生薑油脂與纖維素等的“糖化”黑化反應(類似於黃精蒸制後)。

更多疑問,待老夏下一季植物遊學調研之旅去四川吧,從江油到筠連,都早列在老夏的計劃目錄裏!行萬里路,這也是老夏植物應用研究課表的一部分。

——老夏自然生活研究院2021.12.1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