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情緒根源,完成自我療愈

    探尋情緒根源,完成自我療愈

          ——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蛤蟆先生是一隻好蛤蟆。在別人的眼裏,他溫文儒雅,風度翩翩——住着豪宅、開着跑車、當着校董,不抽菸、偶爾品酒,生活自由且快樂。

俗話說“世上的事情,件件藏着委屈。”蛤蟆先生最近就因爲一些變故,變得越來越抑鬱。他開始失眠、酗酒、不打扮,整天窩在沙發,把自己搞得邋里邋遢。他會在深夜痛哭,彷彿墜入了深淵,成了井底之蛙。在朋友們的幫助下,蛤蟆先生找到了心理諮詢師蒼鷺,在蒼鷺的引領下開始勇敢地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不斷地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改變自己。10次心理諮詢,猶如一架人生爬梯,讓他從井底一步步向上攀登,最終實現自我蛻變,成爲大家更喜愛的青蛙王子。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聽書名像是童書,其實是一本非常專業,寫給成年人的心靈療愈書。在閱讀過程中,你可以跟着蛤蟆先生一起,探尋情緒的根源、體驗諮詢的細節,完成一場自我的療愈。

爲方便記憶,本書的重點我以“1+2+3+4”的數字進行提煉,即:

1個前提。改變的唯一前提是認識你自己,在這個世界上能幫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2個思維。人人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徘徊。真正厲害的人,是理性與感性並存。

3個狀態。每個人都有兒童、父母以及成年人的狀態,三位一體,成年人之所以痛苦,恰恰是因爲不在成人狀態。

4個座標。人生有四個座標,你選擇的座標決定了你成爲什麼樣的人,“你好我好”是我們奮鬥的終極目標。

Part 1——1個前提

改變的唯一前提是認識你自己,在這個世界上能幫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蛤蟆先生第一次拜訪蒼鷺的時候,蒼鷺開門見山道:“你今天怎麼樣?”,蛤蟆先生脫口而出:“挺好的,謝謝你。”儘管他並不好,但習慣告訴他應該這麼回答,爲什麼會有這樣下意識的反應呢?

因爲,我們從小就被大人灌輸了這樣的觀點:表現悲傷、憤怒這樣的負面情緒是無能懦弱的表現,是會被嫌棄和厭煩的。所以,我們學會了欺騙自己,隱瞞自己的真實情緒,好像只有這麼做,大人才會開心,我們就不會受傷。所以,當蒼鷺讓蛤蟆先生描述自己真實感受的時候,他一時半會兒也弄不清自己有什麼情緒。

當蛤蟆說“我就是一個不會生氣的人”的時候,蒼鷺識破了他爲自己編織的假象,蛤蟆意識到,他不是不會生氣,而是選擇了另一種方式生氣。當蛤蟆說“我很好”的時候,蒼鷺讓他看清了自己的悲傷與絕望,他不斷追問蛤蟆的真實感覺,因爲真實才是瞭解內心世界的入口。當蛤蟆責怪身邊的人如何誤解、讓他傷心的時候,蒼鷺點破了他最大的謊言:沒有人能讓你不快樂,是你自己選擇了讓自己不快樂。

改善情緒的第一步正是認識你自己,分辨你內心的真實情緒。

爲了讓蛤蟆先生的情緒量化可見,蒼鷺使出了“情感溫度計”的方法,溫度計被劃分爲10個刻度,最低爲1,代表非常糟糕,可能想自殺,5分代表還能承受,最高分是10分,表示非常愉悅。

蛤蟆先生第一次給自己打了1-2分,隨着諮詢次數的增加,他給自己的打分越來越高。這種打分機制不是考試,我們不用刻意在乎分數本身,只需將內心的感受真實呈現,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瞭解自己、作出調整。

蛤蟆先生完成第一次諮詢,離開的時候問了蒼鷺一句:“你認爲我會好起來嗎?”蒼鷺回答:“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也會對你傾注我全身心的關注。但一切歸根結底,都取決於你,能幫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

Part 2——2個思維

人人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徘徊。真正厲害的人,是理性與感性並存。

在接下來的諮詢過程中,蛤蟆先生逐步意識到,人的大腦裏,都存在着兩種思維模式:理性思維和感性思維。蛤蟆先生在一開始選擇抑鬱,其實就是選擇了感性思維,像個嬰兒一樣,只做出本能反應。而從他接受療愈,願意剖析自己的時候,就是迴歸了理性思維。

什麼是理性,什麼又是感性呢?簡單來說,理性就是一個人對某一件事能夠做出理智的分析和判斷,頭腦不發熱,決策不衝動。而感性則是一個人對待某一件事完全憑藉心情,容易感情用事,不計後果。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不能說一個人理性好,也不能說一個人感性不好,這要看事情的本質面貌。

于丹曾說:“我們需要一種清明的理性,這個理性是在這種嘈雜的世界中拯救生命的一種力量。同時,我們也需要一種歡欣的感性。這種感性之心可以使我們觸目生春,所及之處充滿了快樂。”

所以說,有時候感性和理性是需要並存的。一個人少了感性,會顯得沒人情味;少了理性,又會顯得太死板。所以,正確的做法是,尋求感性和理性之間的平衡。當你感受到快樂時,你要讓感性盡情飛馳;當你感受到痛苦時,要讓理性來干預感性從而減輕不適。

Part 3——3個狀態

每個人都有兒童、父母以及成年人的狀態,三位一體,成年人之所以痛苦,恰恰是因爲不在成人狀態。

蒼鷺在蛤蟆先生諮詢的過程中,將我們的人生分爲:兒童、成人、父母三個狀態。

1、兒童自我狀態。當一個人處於兒童自我狀態時,他會下意識用童年時的習慣作出反應,表現出像孩子一樣的感受和行爲。在這種狀態下,他會本能地順從和依賴他人,再現過去的情形,體驗過去壓抑的痛苦情緒,學不到任何新的東西。

2、父母自我狀態。處在父母自我狀態的人,不是在挑剔別人就是在挑剔自己。處在這種狀態下的人,會用言行重複父母那裏學到的是非觀和價值觀,想方設法讓別人接受自己的這套想法。甚至會將審判的矛頭指向自己,進行毫不留情的自我批判。

3、成人自我狀態。在成人自我狀態的時候,我們能擺脫情緒化的控制,合理地計劃、考慮、決定、行動,用知識和技能解決當下的事情。成人自我狀態是唯一能學到自我新知識的狀態,因爲在兒童自我狀態裏,只是在體驗過去的情緒,在父母自我狀態裏,不是挑剔就是在教育別人,所以這兩種狀態都不會學到東西。

那麼,我們該如何適時調動成人自我狀態呢?

其實,這又迴歸到了第一個話題——認識你自己。你需要不斷思考你是誰、你從哪裏來、你要到哪裏去、你該如何才能到那裏去。

蛤蟆先生在認真分析後意識到,成年的他其實一直處在兒童自我狀態。

童年的蛤蟆,出身顯赫,卻一直不快樂。父親時常對他批評責備,母親則是對父親的權威百依百順,很少去擁抱、安慰自己。爲了討好父母的愛,童年的蛤蟆不得不做出順從、取悅、道歉、依賴等行爲,並逐步形成了依賴及取悅型人格。而成長的本質就是逐漸打破依賴關係,成爲獨立人,順從導致蛤蟆把依賴當成生活本身,童年依賴父母,成年則依賴外界的肯定,一旦收到否定反應,他要麼取悅別人,要麼自我批判,痛苦不堪,所以一直長不大。

“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作畫的人,白紙變成怎樣,關鍵在父母。”,成年人的行爲習慣都是從童年學來的,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人一生。

Part 4——4個座標

人生有四個座標,你選擇的座標決定了你成爲什麼樣的人,“你好我好”是我們奮鬥的終極目標。

蒼鷺曾問過蛤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你是怎麼看自己的?你好嗎?第二個問題是:你是怎麼看別人的?他好嗎?

根據這兩個問題的回答,產生了以下四種人生座標:

1、你好,我不好。處在這個座標的人認爲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無法掌控人生,從而產生焦慮、抑鬱、自責等情緒。

2、我好,你不好。處於這個座標的人常常會佔據權力和權威的制高點,時常攻擊、指責別人,產生憤怒、挑剔、指責等情緒。

3、我不好,你也不好。處於這個座標的人更確切來說是“犯罪者”,既自卑又自大,既自我貶低也攻擊他人,情緒反覆無常,很容易產生報復社會的行爲。

4、你好,我也好。這不僅是一種狀態,更是一種選擇和承諾。你相信自己是好的,更相信別人是好的,通過行爲和態度,持續對自己和別人展現美好。

蛤蟆先生在最後一次進行心理諮詢時,放棄了以前迷戀的汽車,選擇了騎自行車到蒼鷺那裏,沿路他欣賞風景,聆聽大自然的心跳,覺得身心愉悅至極。到達蒼鷺那裏後,蒼鷺一如既往的問他,感覺怎麼樣。蛤蟆這次毫不猶豫說“我感覺好極了。”他已經在着手規劃未來,不像以前只是想一想,而是真正有細節、有日程、有行動。蛤蟆先生給自己的“情感溫度計”打了9分,並把自己的人生標記在 “你好,我也好”的座標裏。因爲此刻,他內心有足夠的安全感,相信自己的成長和能力,同時也欣賞他人的優點,能夠與他人很好地合作,相互促進。

在和蛤蟆的面談中,蒼鷺也收穫了成長,他不再像以前那麼教條、嚴苛。他對蛤蟆先生說,這個狀態是人生的更高級狀態——共情

“共情能讓你在自我成長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遠,因爲它將帶你從獨立的個體走向共生的關係。獨立性隱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還包括獨特的才能、與衆不同的部分。獨立的人時刻守護新發現的自主權。但共生性則體現出成熟和自我接納,可以讓你在社交和工作上與別人有效聯結,協同合作。”

這句話,我們也可以用特蕾莎修女的一句經典名言來理解:

“真正意義上的愛,既是愛自己,也是愛別人。愛生命裏一切需要愛的事物,無需理由。哪怕生命微小到只是一根細小的燈芯,燃燒了,就能照亮自己,也能照亮他人。甚至,你還可以嘗試去照亮一個世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