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而陶聊茶:十八、不揉不炒是白茶(四)

  現代白茶的興盛還要從十七世紀的英國說起。在英國茶葉史上具有劃時代的年份是公元1662年。那一年,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嫁給了英王查理二世。凱瑟琳公主,人稱“飲茶皇后”,她當時的嫁妝裏就包括着精美的中國茶具跟幾箱子正山小種紅茶。

  上有所好,下必效之。皇后熱愛品茗的習慣,引得貴族們爭相效仿,掀起了爭飲中國紅茶的風潮。整個上流社會對中國茶趨之若騖,英國也成爲中國茶葉出口最大的市場。在此後一百多年裏的現實情況是,大量的英國白銀流向中國。終於,1840年爆發了第一次鴉片戰爭,這次戰爭以中國失敗而告終,隨之誕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其後又簽訂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國閉關鎖國的大門被打開了。

  勝利了的英國人變得更加貪婪,他們急切地想要掌握中國茶葉種植、製作的核心技術,進而獨霸全球茶葉市場。因此在1848年派出了植物學家羅伯特·福均來到中國,竊取中國的茶種跟製茶技術。這個傢伙偷僱了八名製茶技師,“並從衢州和浙江的其他地區成功地採集到了茶樹種子。他還從寧波地區、舟山和武夷山採集了標本,負責將23892棵幼株及大約17000棵幼苗運到喜馬拉雅山山腳下。”(託比·馬斯格雷夫《植物獵人》)。

  不久以後的結果就是印度、斯里蘭卡大批茶園出現,廉價的種茶成本使得國際茶葉價格大跌,福建生產的紅茶價格毫無競爭力。在國內,1875年皖籍的福建小吏餘干臣離開公門還鄉,將福建紅茶的製法帶到了安徽祁門,製作出了祁門紅茶,祁紅的出現又擠佔了不少閩紅的國內市場空間。

  如此大的市場壓力使當時的福建茶農跟茶商們憂心忡忡,因爲福建是紅茶的發源與繁榮之地,那時候茶農賴以爲生的產品就是紅茶。這在《福鼎縣鄉土志·商務表》中可一見端倪:“白、紅、綠三宗,白茶歲二千箱有奇,紅茶歲兩萬箱有奇,俱由船運福州銷售。綠茶歲三千零擔,水陸並運,銷福州三分之一,上海三分之二。紅茶粗者亦有遠銷上海。”。紅茶的滯銷促使他們開始思考對策,終於決定以白茶來打開出口市場,拳頭產品就是—白毫銀針。對此《政和縣誌》有相關記載:“清鹹、同年(1851年 - 1874年)菜茶(小茶)最盛,均制紅茶,以銷外洋,嗣後逐漸衰弱,邑人改植大白茶。”。

  白毫銀針鮮美的滋味傾倒了大批茶客,臨近的福州、廈門的出口口岸又爲它的運輸提供了極大便利。於是白茶大量出口東南亞,使得福建茶商扭轉了經營窘境,歷史上管這類白茶叫“僑銷茶”,白茶的振興是在紅茶出口處於窘境的歷史條件下發生的。



版權聲明:本文爲簡書作者"耕而陶的茶"原創撰寫,歡迎茶友在簡書上轉發,交流茶知識。但,任何單位、媒體、個人未經允許不得複製轉載,違者必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