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泰伯》三代之公天下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巍巍乎”是崇高、偉大的意思。孔子說堯傳位給舜、舜傳位給禹,這三代是著名的“公天下”。這種帝王位置的傳替叫做“禪讓”,禹以後變爲“家天下”,但並不是禹的本意,因爲禹所傳的人,沒有找對,後來才又找到禹的兒子繼承下來,這才變成家天下。

世界上罵人文章寫得最好的,是司馬遷;批評文章寫得最好的,也是司馬遷。好就好在字面上看不出來在罵人,也看不出來在批評人。他在《伯夷列傳》中,對於“公天下”的歷史哲學道理,在第一節中就說得很有條理。他的意思說,不要以爲古代“公天下”的“禪讓”是那麼簡單的。他說堯年紀大了,要找一個繼承人,找到了舜。舜是一個大孝子,堯才把他找來,並沒有立即讓舜當皇帝,要他從基層工作做起,各方面的事情都做,給他經歷,訓練他,一直經歷了幾十年,然後才把國家政權交給他。

“而不與焉”。心裏沒有覺得當皇帝可貴,而看得很平淡,真正做到只是服務,並不覺得權勢可貴,因此這是真正的偉大,真正的崇高。

子曰:大哉!堯之爲君也,巍巍乎!唯天爲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堯以前的歷史,因爲沒有文獻,沒有資料的記載,所以孔子講歷史,姑且把它切斷,從堯開始。堯以前爲遠古史,只好從甲骨文及古物的發掘來研究。孔子敘述歷史,自堯開始。他說偉大的堯,他的道德成就有如天一樣崇高偉大,天的偉大不是說天的空間大,上古“天”字是一個抽象的代名詞。天的偉大在於天生萬物於人,而自己既不表功,也不要求回報,更沒有要求大家感謝,自然地,生就生了。

孔子說堯的政治胸襟、政治器度,是效法天一樣的偉大,只有付出,佈施於大衆,不期望收回一點。像海水一樣波瀾壯闊,浩瀚無邊。他的偉大是無法以言辭形容的。堯最偉大的成就,最偉大的光輝,是替中華民族開啓了文化的傳統。

《中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著的,《大學》是曾子著的,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大學》和《中庸》承襲孔子的傳統思想。子思在《中庸》裏說到孔子文化思想的根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孔子推崇的是堯舜公天下。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爲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舜當時平定天下,依靠禹、稷、契、皋陶、伯益五個好乾部,天下就大治了,僅僅五個人就可以把天下治好了。武王說:我起義造反推翻商朝用了十個能人。孔子說:人才難得,從歷史上舜與武王的事例看,可不就是嗎?堯舜禹三代以下一直到周朝,這千把年的歷史,到周朝開國的時候,是人才鼎盛的時期,也只有八九個人而已。在周武王的前期,整個的天下,三分有其二,佔了一半以上,還不輕易談革命,仍然執諸侯之禮,這是真正的政治道德。

得民心者得天下,同時還有一句話,得人才者得天下。秦國的發達是召賢令開始,不問國籍,不問過往,唯纔是舉, 纔有了商鞅和李斯這樣的人才到來。曹操爲了召集人才,寫出了“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詩句,纔有了魏朝。現代社會,國與國的競爭說到底還是人才的競爭,所以培養人才、吸引人才是國之根本。

子曰:禹,吾無閒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閒然矣!

“無閒”就是沒有辦法可以挑剔,挑不出禹的缺點,“菲”是薄的意思,就是說禹自己的生活,非常清苦,自奉甚儉。

孔子說:禹,我是沒有辦法挑剔他的缺點!自己飲食儉僕,對鬼神很孝敬;自己穿破衣爛衫,但對於禮儀很重視;對自己的宮室不講究,盡力致力於治水。禹,真的是挑不出缺點。

中華民族奠定了農業社會的基礎,發展成就了後來幾千年以農立國的民族精神,是禹開始的。所以儘管是推崇堯舜,在堯舜時代,地理環境還在洪水時代,洪水氾濫,只有一些高山露出山峯。到了禹治水以後,農業基礎奠定了,文化纔開始成長。所以孔子對禹是沒有一點辦法可以挑他的毛病。

泰伯篇從泰伯不肯接位當君王開始,至禹挑不出毛病結束,說的是君王當有德者居之,唯纔是舉。知識分子當好學養性,努力爲國家做貢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