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蛋白质之红肉

一、红肉和白肉

红肉:烹饪前呈现出红色的肉,就是畜类的瘦肉,包括牛肉、羊肉、猪肉、驴肉等四条腿的哺乳动物的肉;

白肉:烹饪前呈现出颜色较浅的肉,就是禽类、水产海鲜类等,包括鸡肉、鸭肉、鱼肉等,这些动物都是两条腿或没腿的。

由于红肉相对白肉来说,脂肪含量更高,所以建议大家适当多吃鱼肉和禽类的白肉,减少猪肉等红肉在饮食中的比例。

我们传统饮食文化里,光猪肉,就能做出很多大菜,比如东坡肉,糖醋排骨,红烧猪蹄。吃这些菜的时候,虽然蛋白质达标了,但脂肪严重超标了。

牛肉比猪肉脂肪含量低很多,如果从减脂角度,吃牛肉比猪肉更利于减脂,当然如果你还是更习惯吃猪肉,那就推荐选择里脊肉,或者瘦猪肉

二、到底吃什么补血

我们平常说的补血,其实是补铁,因为血液需要铁元素参与把氧气运输到全身。我们通常认为吃红枣和红糖等可以补血,但到底怎样呢。

铁的存在形式分为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两种。血红素铁多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吸收率高,为10%~20%以上;而像红枣这类植物性食物中,铁为非红素铁,吸收效果要差很多,只有3%~5%。

而且红枣的含铁量,远远不及红肉和动物血。

如果你每次为了补血吃五六颗红枣,实际上,摄取的铁元素只有零点几毫克,加上3%~5%的吸收率,效果可以忽略不计。即便每天吃一大袋红枣,也很难达到好的效果。并且红枣大部分都是碳水化合物,也就是糖,100g红枣的热量相当于2碗半的白米饭,不光补不了多少血,还容易发胖。

如果说用红枣补血,唯一还可以起到一些作用的,是红枣里面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C,维生素C可以促进铁的吸收,但这也仅仅是辅助作用。并且想要多摄入维生素C,还不如吃鲜枣和各种新鲜的蔬菜水果。红糖补血就更加不靠谱了,红糖里面95%以上的物质都是蔗糖,铁含量和红枣差不多,并且没有维生素C,所以红糖补血更多是一种心理安慰,实际上没有什么作用。

所以真正补血的食物,其实是:动物血液、动物内脏和红肉。

比如100克猪血里面,铁含量是8. 7毫克,而鸭血里面,铁含量更是高达31. 8毫克。

像肝脏、肾脏、心脏和胗子之类的动物内脏,含铁量也很高。但我们常常会担心,动物的肝脏和肾脏是“解毒”和“排毒”的器官,可能含有污染物,但只要是合格的肉类产品,每天吃50g是不会带来麻烦的。如果还是担心,可以优先选择心脏和胗子,因为它们都是肌肉,所以完全没有污染问题。

但如果你对内脏和血类食物有天然的排斥,那红肉就是补铁最好的选择了。像鸡、鸭、鹅之类的家禽肉之所以被叫作白肉,就是因为他们含量的血红素铁比较少,所以肉的颜色比较白。无论是牛肉,羊肉还是猪肉,这些红色的肉里面都含有丰富的铁元素,而且几乎都是血红素铁,非常容易被我们的身体吸收和利用。所以如果你想要补血,吃枣还不如多吃点红肉。

三、牛排

最常见的菲力牛排,是牛腰部脊骨里的肉,运动少,是牛身上最嫩的肉,没有肥肉,也就是平常说的牛里脊、牛柳。每头牛身上只能切出几块,所以价格也比较贵。

西冷牛排,也称纽约客牛排,是腰部脊骨外的肉,最明显的特征是外面有一圈白色筋膜,肉质硬一点,香且不肥,比较有嚼劲。

T骨牛排就是内外里脊肉各一块,兼具菲力软嫩和西冷劲道(大一边)特点。

肋眼牛排,就是肋骨附近的肉,脂肪比较多,更香,肋眼就是上面一块像眼睛样子的肥肉。战斧牛排就是带了肋骨的肋眼牛排。

按鲜嫩排:菲力、肋眼、西冷

减脂排:菲力、西冷、肋眼。

像菲力、肋眼这样肉质偏嫩的牛排,3分熟最能体现这种鲜嫩多汁的口感,如果觉得吃不下,可以提高到5分熟试试。西冷牛排和T骨牛排,肉老一些,需要煎得久一些,但因为汁水比较少,煎太久容易干,5分熟或者7分熟都是不错的选择,超过7分就会有点硬。

有些人担心这些血淋淋的血水,吃进去会不会有问题。其实它们只是看起来有点可怕,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血液,而是70%的水加肌红蛋白而成的混合物。肌红蛋白,是一种存在于肌肉组织中的蛋白质,换一个我们常说的词,其实就是肉汁,不仅能让肉变得鲜美多汁,还有丰富的铁,而且就是我们昨天说的红血素铁,非常补血。只要我们去的是正规的餐馆,肉的来源正规,都是经过杀菌的,内部存在寄生虫的机率很小,新鲜的牛排加热到3分熟就可以保证安全了。

当然口感是一件很个性化的事情,对于习惯了吃熟食的咱们中国人来说,很多人还是更喜欢点7分熟甚至全熟,这些都没有标准答案,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合适的。

四、里脊肉

里脊肉,是动物身上运动最少,所以最嫩,并且脂肪含量也最少的肉。所以不论是猪肉还是牛肉,考虑到减脂,都建议大家选择里脊肉。

牛里脊的热量比白米饭和猪里脊都要低,蛋白质含量还高,牛肉中的肌氨酸含量也比任何食物都要高,肌氨酸对增长肌肉、增强力量特别有效。在进行训练的头几秒钟里,肌氨酸是肌肉燃料之源,使训练能坚持长久。

牛里脊的铁含量接近猪里脊的3倍,所以如果想要补血,吃牛肉是更好的选择。而牛里脊里锌的含量也是猪里脊的3倍,锌是是我们身体中100多种酶的组成部分,有孩子的妈妈可能会有所了解,锌对孩子的身体的成长发育和智力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想要补锌,多吃点牛里脊也是不错的选择。

相对于牛里脊,猪里脊的营养优势在于含有更丰富的维生素B1,维生素B1主要帮助我们维持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的功能,治疗脚气。所以吃猪肉,对经常吃精致米面的人,还是有一些补充作用。

吃肉比吃饭的饱腹感强,因为我们吃肉之后,血液里面的氨基酸浓度会增加,身体的饱腹感就会增加。另外蛋白质的摄入也会影响我们的各种消化和饱腹相关的激素。比如有一种叫做缩胆囊素的激素,可以减少消化的过程,从而尽可能吸收所有的蛋白质,还可以调节对食物的食欲。这也是为什么吃高蛋白食物的饱腹感比较强的原因。

虽然猪肉对比牛肉没那么优秀,但它含有人体需要的必需氨基酸,依然是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加上中国人几千年喜欢吃猪肉的饮食文化,只要选对合适的部位和合适的烹饪方式,就不用担心会变胖。比如我们今天说到的里脊肉,脂肪含量是猪肉里面最少的,就千万别做成糖醋里脊。

五、胶原蛋白

胶原蛋白是我们身体里含量最多的一种蛋白质,我们全身的各个部位,比如:皮肤、骨骼、软骨、韧带、各种内膜、筋膜等等都有它,胶原蛋白是支撑这些器官和组织,让它们看起来形态饱满的主要成分。皮肤除去水分之后,70%以上的成分都是胶原蛋白,所以你可以把胶原蛋白理解为皮肤的一张“弹力网”,负责为皮肤提供弹性和紧致度。

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皮肤里的胶原蛋白也会慢慢流失,25岁的时候,就进入了流失的高峰期,40岁时候的胶原蛋白含量,已经不到18岁时的一半了。我们的皮肤也就慢慢变得没有弹性、松弛、开始出现皱纹等等这些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变老的迹象。

但是只有动物里面才有胶原蛋白,所以银耳作为真菌,是完全不含胶原蛋白的。那可能有人会问,银耳煮出来的黏糊糊的胶质,是什么呢?这种粘稠的物质其实是一种糖,叫银耳多糖,属于可溶性膳食纤维。这种糖有很好的保湿效果,可以和咱们化妆品里面经常听到的玻尿酸媲美。所以干燥的秋冬季节,喝一些银耳汤,虽然不能补充胶原蛋白,但对于补充水分和膳食纤维,还是有帮助的。

猪蹄里面,确实含有胶原蛋白。但是胶原蛋白是大分子物质,并不能直接被我们的身体吸收,在肠道里面会被分解成氨基酸和一些更小的物质,进入我们的血液,然后根据身体的需要来重新合成各种各样的蛋白质,包括胶原蛋白,但不一定是胶原蛋白。也就是说:吃胶原蛋白不意味着长胶原蛋白,吃猪蹄最多能够起到补充氨基酸的作用,不是直接补充胶原蛋白。而且胶原蛋白并不是优质蛋白,因为它缺少几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营养价值还不如直接吃肉和鸡蛋。

那什么情况下,身体会合成胶原蛋白呢?构成胶原蛋白的氨基酸有多种,其中最特别的两种氨基酸是:羟脯胺酸和羟赖氨酸。这两种氨基酸是胶原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别的蛋白质中很少能看到。这两种氨基酸的产生,需要我们先从食物里面获得赖氨酸和脯氨酸,然后通过身体里面的生物化学反应,把它变成羟脯胺酸和羟赖氨酸,这个反应过程离不开一个重要的东西,维生素C.

当这两种氨基酸齐备了,身体内的环境适宜,我们身体里的组织,就会自发得合成胶原蛋白。虽然维生素C不是胶原蛋白的组成成分,但是缺乏维生素C,会阻碍身体里面胶原蛋白的合成。

所以一份胶原蛋白满满的猪蹄并不能为我们带来满满的胶原蛋白,还会让我们承担变胖的风险。100g猪蹄里面,含有17g的脂肪和260千卡的热量,如果再加上红烧带来的糖分和油脂,轻轻松松就赶上了垃圾食品的热量。所以想要尽可能减慢胶原蛋白流失的速度,不如多吃点肉类,补充充足的蛋白质,除此之外,也要吃够新鲜的蔬菜水果,有足够的维C。

六、黑猪和白猪

黑猪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土猪,生长周期一般为10-12月,白猪就是进口品种,生长周期3-4个月。

肉在做之前除了少量的血腥味外,基本没有什么香味,但煮过之后,肉会慢慢得散发出香味。是因为肉里面的脂肪在加热过程中产生了挥发性物质。有些人不喜欢吃羊肉,因为羊肉里面有膻味。这种膻味,其实也是来自羊肉的脂肪,一种叫做4-甲基辛酸的脂肪酸在起主要作用。

所以不同的肉类,脂肪组成有所区别,也就造成了我们吃各种各样不同的肉,口味上的多样性。

黑猪吃起来更香,主要是因为黑猪肉的脂肪比普通猪肉高,并且里面积累的气味活性化合物的种类比普通猪肉多。另外,含水量更高,口感就会更细嫩多汁。一般白猪肉买回家放久了再做的话就会有点柴,影响口感,但如果是黑猪肉,就会好很多。黑猪的体重比白猪小,它们的肌肉纤维也要比白猪小近17%,肌肉纤维小,肉质就更细嫩,也更容易煮烂。而白猪的肌肉纤维大就更柴,更容易塞牙。

总之,黑猪肉脂肪多,口感好,钙镁锌含量也比白猪多,所以贵是有道理的。但平时吃,特别有减脂需求的,白猪性价比就比较高了。

七、哪些肉我们最好不要吃?

火腿肠、香肠、猪肉脯、午餐肉这些方便好吃的加工肉内,是很多孩子和加班族的最爱。但是很不健康,要少吃。

首先来源不太好。这些肉制品,可能包含动物杂碎,或者血在内的肉类副产品。通俗一点说,就是那些我们平时不太会买的,边角料的肉。还有一些是鸡肉猪肉的混搭,因为鸡肉的成本比牛肉、猪肉要低。这些肉往往需要经过腌制、搅拌、以及各种添加剂的调味,最终变成成品。

其次添加剂较多。配料表里一般有卡拉胶这样的字眼,就是碎肉合成的,需要这些粘合剂把它们粘起来。红曲红让肉的颜色更诱人,增鲜剂让食物吃起来更鲜美。山梨酸钾用来防腐。里面最重要也最普遍的一种添加剂,叫做亚硝酸钠,也叫亚硝酸盐。它作为肉制品的护色剂,可以和肉里面的肌红蛋白反应,增加肉的色泽和风味,而且有防腐剂的作用,可以防止细菌的生长,延长肉制品的保质期。

最后会有致癌风险。加工肉类最大的风险,就来自为了色泽味道和抑菌,而添加的亚硝酸盐。这些亚硝酸盐到了我们的胃里之后,就会在胃酸的作用下,和蛋白质分解的产物生成亚硝胺。而亚硝胺就是一种国际公认的强致癌物质。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有明确的研究表明,用烟熏或者盐浸加工的肉制品,可以导致结肠癌,肠癌也是我国目前发病率上升最快的癌症。虽然还没有明确的结果表明吃多少才是安全的。但癌变就是一生命和致癌物的赌博,我们吃进去的致癌物越强,进入人体的次数越多,癌变的概率也就越大。长期吃这些食物,就是在赌命。

所以我们要远离这些深加工的食品,选择新鲜的食材。

八、关于脂肪

不饱和脂肪酸要多吃

好的脂肪叫做不饱和脂肪酸,他们的密度比较大、体积很小,这样的脂肪就像是血管里的“清道夫”,在里面游走的时候,可以带走我们血管壁上附着的垃圾,起到清理血管,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而心脑血管的疾病现已经成为我国老年人的第一大“杀手”。

这类好的脂肪主要存在于植物油、深海鱼和坚果里面。比如我们做菜用的花生油、菜籽油,特别是橄榄油,都富含不饱和脂肪酸。那像三文鱼、金枪鱼,这些深海的鱼肉,里面也有不饱和脂肪酸。坚果类,比如我们平时吃的榛子、核桃、杏仁、腰果这些也都富含人体所需的不饱和脂肪酸。这也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我们每天吃10g左右(也就是一小把)坚果的原因,因为好的脂肪对我们心脏的健康有好处。

反式脂肪酸不要吃

坏的脂肪叫反式脂肪酸,是对天然油脂进行人工改造形成的,一种“变异”了的脂肪,所以很难被我们的身体识别,也很难被代谢出体外。这些脂肪酸日积月累的储存在身体内,不仅会减慢血液流动,还会增加患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危险,甚至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神经系统的健康。

这类坏脂肪,主要来自加工食品,比如使用了人造黄油的蛋糕、饼干,含有植脂末的奶茶、咖啡等等。如果食物配料表里,出现了以下这些名词:

氢化植物油、植物奶油、植物黄油、人造黄油、人造奶油、代可可脂、植脂末、起酥油、麦琪林、奶精我们就要警惕了,一定要看一眼《营养成分表》,如果出现了反式脂肪酸,就不要买。

既然这类脂肪这么坏,为什么我们还这么热衷于它呢?因为它能增加食物的脆性,让食物口感更好更酥脆。但对我们的身体来说,反式脂肪酸就是一种“垃圾”,我们的身体根本不需要它。而且反式脂肪酸让人长胖的能力是不饱和脂肪酸的7倍,所以不管是从健康的角度,还是减肥的角度,反式脂肪,咱们能不吃就不吃。

饱和脂肪酸要少吃

我们平时常见的存在于动物脂肪、动物油(比如我们平时吃的牛油火锅、猪油拌面里的油,还有黄油奶油都是动物油)或者乳制品里面的脂肪,叫做饱和脂肪酸,是一种中性脂肪。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这两种都是我们身体里面,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也可以为身体提供能量。这类脂肪没有像反式脂肪那么可怕,但因为我们现代人的身体里面,已经存储了很多脂肪,所以没有必要额外补充。

饱和脂肪最大的问题,在于吃得太多导致的肥胖,肥胖除了让我们身材看起来不好看,也是冠心病、脑中风、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这些三高类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日常生活中多用好的脂肪来替代不好的脂肪。比如:你下次饿了的时候,就可以选择一小把喜欢吃的坚果来替换蛋糕饼干这些甜品。做菜的时候,也可以多用橄榄油这类不饱和脂肪酸多的植物油来代替动物油。平时尽量多吃白肉少吃红肉,如果爱吃红肉的话,就挑选脂肪含量低的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