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處是一場精神面壁

社交與獨處並不矛盾。社交的內容最終也會成爲獨處時的眼界與膽色,開闊與沉靜。

我們擁抱了太多「表面的社交」,卻太少深度的溝通。而獨處則是一次「思想的瑜伽」或者說,獨處也是一次「與自我的深度社交」

獨處,在未來可能是一種生活方式,因爲網絡無處不在,科技日新月異。每個人都可以一個人生活,一個人娛樂,甚至一個人生活更划算,一個人娛樂更舒心。但一個人,是否就是獨處?獨處的能力,是在增長還是衰退?

我懷疑自網絡普及,

人類獨處的能力就在一點點地被瓦解。

獨處至少有兩點:

一,不借助任何外物,回到自己的內心世界,與自我發生對話,與過往重逢,溝通且不糾纏。能夠梳理回憶,重建自己。能夠在走出回憶與幻想時成功脫身,不懊惱,不羞恥。

二,藉助外物,把自己交出去。例如,閱讀,打坐,寫作,行走。精神運動,和肉體運動,都是最好的載體。把自己安放在一個可以不勞心的運轉裏,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即使獨處,內心也滔滔不絕,靈感滾滾而來。甚至冥想時大腦的空無一物,也是一種風雨過後的清明感,而不是大門緊閉後的黑暗——那是精神的面壁。「面對牆壁不是爲了看得更少,而是爲了看到更多。」

那麼現在重新回看,所謂的獨處極有可能會成爲一種稀缺的能力,這麼說還不太準確,應該說獨處會成爲一種難以獲得的能力,因爲網絡淹沒了獨處的土壤。

大多數時候,人們看似獨處,實則內心擁擠,焦慮。心懸在每一個「即時消息」上。始終無法將自己與外物剝離開。

另一方面,人們關閉所有溝通渠道。投身遊戲,視頻,看似藉助外物,交付了自己,可內心世界隨着遊戲的勝負而起伏,目光在每一個他人設定好的劇情裏下注。很難說,這是一種精神面壁,還是單純的逃避。

當科技持續發力,一直髮展下去,隨着ai vr技術的點亮與普及,最終是否會造成某種原來人類獨有的深度體驗的喪失。

智能讓人類更便利地獲得我們想要的內容,從而導致我們不再需要主動地思考。這很好理解,就像當交通工具普及了,當一切勞作交給了機器,人類的工作與生活幾乎變成了坐着,於是問題來了,久坐讓我們發胖,腰痛,失眠,水腫。肌肉難以得到鍛鍊。直至肌肉的退化或常年痠痛。

我們當然可以說,在日常的工作與生活之外還應該去運動,去健身。但那畢竟不是全民生活的主題。能夠在一天的疲憊後,不貪圖窩在沙發上,喫兩口垃圾食品,看兩眼垃圾視頻的人少之又少,這不是因爲人的懶惰,而是痛苦實在太多,誘惑實在太大。

精神上,也是如此,人類如果長期不思考,不深度思考,其結果也就是大腦肌肉的痠痛與退化,精神脂肪的堆積與癌變。

而虛擬現實又會讓人們所想即所得,所觸即現實。長久而深厚的愛,一句話與另一句話之間的留白,陪伴時的貼心與忍耐,久別之後重逢之前的等待——通通被拋到無人問津的大海。如果說短視頻讓人們沉醉於短暫的歡愉,那麼未來的虛擬現實就會讓人們沉溺在長久的麻醉裏。

這不是人類的錯,也不是科技的錯。這有點像一個人在沙漠裏走的太久,太累了,太渴了,爲了尋找綠洲,卻一步踏錯,掉入了未知的沼澤,但如果這一步,不踏出去,也許我們會永遠停在沙漠裏,與駱駝和仙人掌爲伴。

當然以上都是我的無聊幻想,也是無數未來的其中一種可能。也許是最壞的可能,最壞的快樂,但不可否認——「在人性中,往往是最壞的快樂,最快樂。」

肉體的獨處會越來越普遍,而精神的獨處究竟會如何呢?全看你我的選擇,但我們的選擇,又有多少由得我們選擇。

只能說珍惜此刻,如果你也看到了這裏,那麼我們並不孤獨吧,這一刻,我們共享了此刻,把自己短暫地交付給了思考的碎片,這是我們之間的獨處,是無數靈魂的獨處,是精神上的一次面壁。

每一次面壁都是無數個我的對話,我成爲我的複數形式,撥通每一個我的號碼,訴說每一個我的過往與幻想,最後合而爲一。重塑一個新的自己,開啓新的自我設定。就像之前說過的——面壁不是爲了看得更少,而是爲了看得更多……我們終將看到更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