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閒敘

開始讀尼采的《天才的激情與感悟》,這應該是尼采的一本“邊角料”作品,在查詢尼采時也沒有看到它,也許是其地位不高。像這樣的哲學家一般不太敢讀,自然更不敢從《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開始讀,反而從這樣一本幾乎無人問津的小作品(是否可以稱之爲小作品還有待商榷)介入反倒是個好選擇。只是今天除了專業人士已經很少有人會認爲讀尼采或“尼采們”是件重要的事了,而且環境多爲嘈雜,要專門找個安靜的場所花時間讀它纔讀的進去。想一想,當你出門時有人問你去幹嗎,你說要個安靜的地方讀尼采,這是個好理由嗎?這確實是個理由,只是有點不合時宜。

生活中,我們盡了能做到的義務,之餘,還有多少時間和精力能夠了解“尼采們”說些什麼,他們的思想和學說對於無用即可棄的時下到底有何意義,換句安慰人的話說或許是多數人心甘情願進入了生活的狹窄的套子,但讀尼采並不意味着小衆的我們也和尼采一樣智慧和堅定。知道和乾脆不知道某種意義上都獲得了自己的幸福,即便這樣的說法依然很粗暴。

和小弟探討了愛情或何爲愛情的問題。他說他讀了帕慕克的一本書,一樣是在探討愛情。他說帕慕克挺喜歡研究愛情的。我不置可否,但相信帕慕克一定有自己的體系。芸芸衆生很難遇到愛情,或者從語言學角度人人皆能獲得“愛情”,只是其程度和特質各有特色,而大師們的愛情存在某種共同之處,這些不過是說法而已,或安慰人或體現些精髓。每個人得找着符合自己的愛情定義,但我很不喜歡“每個人……”這樣的句式,顯然我不太喜歡平庸而大衆的生活,但也絲毫沒有停下只屬於自己的各種層面和意義的定義。只是多數人慢慢就不堅持了自我的尋找和追求;停下腳步需要給自己找一個理由,趨於大衆是個安全的好去處,有點羅生門的惡似的。

一朋友說自己周圍是個充滿家長裏短的生活,更要命的是它是循環的,像螺旋無底洞的地域一樣沒有別的(這個比喻是我說的)。(因爲)我也贊成這個比喻,我也對這樣的生活絕望透頂。我說,讓那些按流程生活的人見鬼去吧。我周圍有一些這樣的不太安分的人,他們大多善良、真誠,雖然不滿現實但儘自己最大努力地迎合、妥協社會和環境,然後給自己留出一點點可憐的空間供自己在自己的世界裏暢遊。說的好想哭,爲什麼“多數人的暴政”依然廣泛的存在呢?難道小衆者們也要聯合起來團結一致與庸常和碌碌無爲對抗到底麼,那和他們還有什麼分別。雖然我這樣的對立思路要不得,但看看滿眼的大樓、公寓、騎車、街道、紅綠燈、市場、商場、超市,以及聽着毫無新意的話語,實在是提不起絲毫興趣啊。剛剛知道村上春樹出了新書,趕緊買了一本,叫《第三人稱單數》,拿到手馬上讀讀,沖沖這無趣的“周圍”。爲“出門”找個更爲合適的理由,尼采也會答應的。衝破各種意義的禁錮或許也是我們活着的意義,之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