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闲叙

开始读尼采的《天才的激情与感悟》,这应该是尼采的一本“边角料”作品,在查询尼采时也没有看到它,也许是其地位不高。像这样的哲学家一般不太敢读,自然更不敢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开始读,反而从这样一本几乎无人问津的小作品(是否可以称之为小作品还有待商榷)介入反倒是个好选择。只是今天除了专业人士已经很少有人会认为读尼采或“尼采们”是件重要的事了,而且环境多为嘈杂,要专门找个安静的场所花时间读它才读的进去。想一想,当你出门时有人问你去干吗,你说要个安静的地方读尼采,这是个好理由吗?这确实是个理由,只是有点不合时宜。

生活中,我们尽了能做到的义务,之余,还有多少时间和精力能够了解“尼采们”说些什么,他们的思想和学说对于无用即可弃的时下到底有何意义,换句安慰人的话说或许是多数人心甘情愿进入了生活的狭窄的套子,但读尼采并不意味着小众的我们也和尼采一样智慧和坚定。知道和干脆不知道某种意义上都获得了自己的幸福,即便这样的说法依然很粗暴。

和小弟探讨了爱情或何为爱情的问题。他说他读了帕慕克的一本书,一样是在探讨爱情。他说帕慕克挺喜欢研究爱情的。我不置可否,但相信帕慕克一定有自己的体系。芸芸众生很难遇到爱情,或者从语言学角度人人皆能获得“爱情”,只是其程度和特质各有特色,而大师们的爱情存在某种共同之处,这些不过是说法而已,或安慰人或体现些精髓。每个人得找着符合自己的爱情定义,但我很不喜欢“每个人……”这样的句式,显然我不太喜欢平庸而大众的生活,但也丝毫没有停下只属于自己的各种层面和意义的定义。只是多数人慢慢就不坚持了自我的寻找和追求;停下脚步需要给自己找一个理由,趋于大众是个安全的好去处,有点罗生门的恶似的。

一朋友说自己周围是个充满家长里短的生活,更要命的是它是循环的,像螺旋无底洞的地域一样没有别的(这个比喻是我说的)。(因为)我也赞成这个比喻,我也对这样的生活绝望透顶。我说,让那些按流程生活的人见鬼去吧。我周围有一些这样的不太安分的人,他们大多善良、真诚,虽然不满现实但尽自己最大努力地迎合、妥协社会和环境,然后给自己留出一点点可怜的空间供自己在自己的世界里畅游。说的好想哭,为什么“多数人的暴政”依然广泛的存在呢?难道小众者们也要联合起来团结一致与庸常和碌碌无为对抗到底么,那和他们还有什么分别。虽然我这样的对立思路要不得,但看看满眼的大楼、公寓、骑车、街道、红绿灯、市场、商场、超市,以及听着毫无新意的话语,实在是提不起丝毫兴趣啊。刚刚知道村上春树出了新书,赶紧买了一本,叫《第三人称单数》,拿到手马上读读,冲冲这无趣的“周围”。为“出门”找个更为合适的理由,尼采也会答应的。冲破各种意义的禁锢或许也是我们活着的意义,之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