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地領悟

“在一段不明確的時間裏,我覺得自己抽象地領悟了這個世界。”

坦白講博爾赫斯的書很多部分自己讀不懂,但依然喜歡,也許是翻譯的好,喜歡他的句子、結構、構思等等。哪怕只是把故事讀懂了,先把隱喻的部分放一放,也好。讓那些不好懂的部分留給坐在咖啡館抽着煙邊思念心愛姑娘的自己讀吧。在一段不明確的時間裏,我覺得自己抽象地領悟了這個世界。我覺得自己經常和不明確的時間段相遇,現在就是如此。

寫作、戀愛、做愛好的事、運動,大多是自己和不明確的時間相處的事,大多全身心投入的事兒都有這個特質。然而,抽象的領悟該以何種抽象的領悟力交織在一起呢,我常常被這樣的問題迷住。不確定的、不可捉摸的、抽象的東西往往伴隨着潛移默化的影響影響着世界和人,看似無所作爲,實則很少有人具備與抽象爲伍的能力。

算一算日更兩年左右,對我倒不是件難事,但離不開桐的支持,她每天都會看我的作文,還經常挑出我沒注意的錯別字。福柯說用寫作改變自己,不知是否。但若說絲毫沒有被自己的文字影響,也不盡然。這像看自己過往的照片一樣,才能猛然間看到變化和進步。對於這種變化,是一種想說又難以簡短概述的如鯁在喉,也是如回看自己的驚喜,時而又想與志同道合者分享,時而需要靜靜地思考一番。

做一杯掛耳咖啡,繼續寫下去。

時而我覺得咖啡也挺抽象的,不容易琢磨,不明確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一袋掛耳咖啡,從開袋到沖泡不過一兩分鐘,隨後被扔進垃圾箱,它到底會有怎樣的感受呢,或許我如此質問會顯得過於文藝和幼稚,彷彿《重慶森林》裏的金城武。但進一步的質問是,我們真的有好好感受各種我們看得見和看不見的事物嗎?如機器般活着到了死前一天不會後悔嗎?我每天都在擔心自己生命的最後一天,那時我會想什麼,那就不像村上春樹的“當我在跑步時我談些什麼”那麼簡單了。

今天拿了桐一大包書。拎在手裏如千斤壓頂,更多是文化意義上的重量。書是具體的或物理的麼,或許對於用眼睛看世界的人來說是這樣的,對經濟學家也是如此,但它更多還是抽象的。我們通過日常經驗可以領悟世界,也可以選擇從文字這樣抽象的方式領悟世界。像博爾赫斯那樣。也許博爾赫斯也不是抽象地領悟世界的,我敢篤定多半不是的。但我仍然會選擇主要以文字的方式領悟世界,從我心愛的姑娘那裏加以認證,我相信返還給我的多半是個真實的世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