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在關係中的角色職能

三歲看大,七歲知老,十二歲定終生,說的是孩子0—3歲,開始接觸這個世界,3歲初步形成自我意識,7歲智商逼近成熟,12歲以後智力基本不再發生變化,所以全世界公認, 12歲定終生。


0到3歲是孩子生命自我形成的重要階段,生命早期,與孩子緊密相連最重要的一個人一定是他的媽媽,這時父親的職能是側面的,是透過母親發揮作用的。


嬰兒感知這個世界的第一個人就是他的母親,母親是第一面鏡子。


今天我們探索一下母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發揮着哪些職能作用?


第一、母親會幫助孩子打破自閉。


如果把人類孕育孩子的過程比喻成雞蛋破殼的話,孩子在母親肚子裏以及剛出生6個月前,是把自己封閉在保護殼裏的,這是一種孵化理論。


0到6個月,嬰兒對這個世界沒有任何感知,他的世界裏只有自己,是一元的世界,孩子餓了、渴了、尿了、哪裏不舒服,會透過哭聲對外發出求助信號,哭是他與這個世界互動的唯一方式。


當母親給予他積極迴應的眼神、微笑的表情、溫柔的撫摸,對他的哭聲是敏感的、積極關注他情緒的時候,孩子就得到了這個世界的迴應,他就會從自我封閉、自我孤獨狀態中走向媽媽的懷抱,進入到和母親的共生關係中,生命發生了融合,嬰兒的開放性就被建立起來了。


如果和母親關係建立不好的話,長大後性格是自我封閉的,有什麼心事不和爸爸媽媽說,不懂的和別人交流,喜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孤獨寂寞,纔有了性格內向、人際交往障礙的說法。


生命成長的規律是破殼而出,每個孩子天生都有一種自我向上生長的力量,像小雞破殼,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自我破殼的過程,在撫養孩子時不要違背孩子自身成長節奏和人格形成規律。


懷胎十月,孩子生命週期還沒有到,很多媽媽忍受不了疼痛,或者爲了選一個好日子,沒到時間選擇剖腹產,拔苗助長。


剖腹產的孩子大多比較粘人,情緒化嚴重。


在不懂得怎樣養育孩子時做了母親,只知道餓了餵奶,冷了保溫,及時換尿布,按照自己媽媽養育自己的方式餵養這個孩子,不注重關注孩子的情緒感受,甚至世代傳承着老一輩的哭聲免疫法:


“你剛喫的奶,有什麼好哭的?”


因爲無知,因爲沒有學習,使孩子形成習得性無助,錯過了和孩子互動的最佳時機,導致很多孩子形成自閉性格,長大了容易自卑,走在人羣中不敢挺胸擡頭,昂首闊步。


對孩子進行按時尿尿訓練、睡覺訓練,總要弄一個規律出來,像訓練山羊走鋼絲一樣,不到點不給孩子喫奶,尿尿的時候必須把尿。不允許孩子到處亂爬,孩子學走路跌跌撞撞,過早使用嬰兒學步車,訓練一系列規則,都是對生命成長規律本身的一種剝奪。


還有很多媽媽,爲了自己的事業打拼,使孩子早早離開了媽媽的懷抱,造成孩子分離創傷。


三歲以前,孩子自己喫飯時塗的滿身很髒,爲了不弄髒衣服,不允許孩子用手抓飯,用勺子喫飯,追着孩子到處餵飯,剝奪了孩子對自己喫飯的體驗,長大以後對於喫飯可能就有一種焦慮,失去了人生的一種掌控感。


沒有做好母親的職能,把孩子馴化了,不允許生命按照他的節奏來,天性被壓抑,破壞掉了孩子最好的孵化環境,打破了孩子破殼而出的自然成長規律。


很多媽媽搞不明白:


“我的孩子爲什麼不寫作業?”


“他爲什麼不自覺?”


過早進行各種各樣的訓練,內在驅動力早就被媽媽破壞掉了,都是不恰當育兒方式造成的。


法國大教育家盧梭的思想:父母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


第二、母親會幫助孩子走出全能自戀。


大家都知道,性、攻擊性、自戀是人生命的三大驅動力,我們這裏指的自戀是指全能自戀,是一個人過度的自戀。


比如很多人:


“我不敢在公衆場合大聲講話”


“我覺得我講話時,別人都在笑話我”


“好像我一出現,整個辦公室人的眼光都集中在我身上”


“好像他們竊竊私語都是在說我”


他覺得只要一打開嘴巴講話,別人就會笑話他。但事實是:


“別人哪有那麼多的精力和時間來關注你”


“你說了一句話就能引起那麼大的效應?


就會導致別人都來笑話你?”


從來不會主動和別人聯繫,他覺得只要稍微和別人聯繫一下,就:

“害怕惹別人討厭”


其實,每個人都在他自己的世界裏深情而努力的活着


“哪有那麼多的功夫來關注你?”


“你也沒有那麼大的魅力,可以調動那麼多的人去討厭你”


她認定了:


“我是一個討厭的人”


“我是一個不討人喜歡的人”


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裏,覺得每個人都討厭他。


這就是一種全能自戀,也就是過度自戀的一種表現,總認爲別人處處針對自己,不管別人欣賞也好,誇獎也好,還是否定、打擊、貶低,都過分誇大了別人對自己的關注程度。


這種過度自戀的表現,原因在於童年沒有處理好和母親的關係。


總認爲別人是不喜歡我的,討厭我的,別人在評價我,全能自戀、過度自戀的人,其實也是自卑的人。


0到6個月的時候,如果母親能夠給孩子給予積極的關注和迴應,孩子就會接受到一種信息:


“這個世界是歡迎我的”


“我是值得被愛的”


這就是自信建立的雛形,自信建立起來以後,他就會和別人進入到一種合作的關係中。


生活中,總有一些人或者有一些孩子,獨自一個人做事情做得很好,配合別人的能力很差。在和別人的互動中,整個人是焦慮的,無法進入到和別人的合作的關係中。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卡在童年與母親的關係上。


孩子餓了,拼命哭,媽媽認定了:


“沒到時間,就不能給你餵奶”


這個孩子連續哭了很久,歇斯底里,聲嘶力竭,後來他發現,不管向這個世界發出什麼樣的信號,媽媽也不會理他的,這個時候,他就停止了哭聲,媽媽還以爲:


“哎喲,這個訓練有效了”


其實不是,這叫習得性無助。


這時,孩子就有了一種無助的感覺,在他的世界裏頭,從此再也不會向這個世界發出任何需求和表達了。


他覺的:


“我不管怎樣呼喚,這個世界都是不會迴應我的”


在嬰兒的世界裏,世界即是媽媽,媽媽即是世界,他認爲媽媽就是全世界,媽媽怎麼對他,別人就會怎麼對待他。


我們與別人的互動關係模式,就是我們與母親互動模式的放大和延伸。


一個人和母親的關係也是一個人命運的雛形。


你這一生是什麼樣的命運,和母親的關係早就奠定了基礎。


你對財富的接納程度、情商的提升、情願之門的打開、親密關係的建立、與老公的關係、與女兒關係等等,都來自從小和母親有一個什麼樣的關係。


很多人會想,0到6個月,真的不知道媽媽是怎麼對待我的,沒關係,大家都一樣。“無童年不受傷,沒有一個生命的童年是不受傷的” ,


當我們清晰的知道,自己的生命狀態爲什麼呈現出這個樣子的時候,就開始走向療愈了。


作爲一個成年人,我們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修復與母親的關係,等到與母親的關係修復好了,財富、事業、與老公的關係、與女兒的關係,整個人際關係就一通百通了,而不是一味的責怪媽媽,怪她小時候沒有給自己積極的關注和迴應。


覺察即療愈。


經歷創傷的童年療愈以後,我們的人生將變得更加厚重。


當我們懂得了這一點,同時作爲媽媽,不管我們的孩子現在是幼兒園,小學還是初中,當你開始給予孩子積極的關注和迴應,什麼時候都不晚。


第三、母親有利於孩子情緒的管理和自我的形成。


孩子剛生下來的時候,沒有任何情緒,他不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


這個時候孩子並不知道:


笑是什麼?


哭是什麼?


完全是通過和母親情緒的互動,母親教會孩子,什麼是哭,什麼是笑,應該怎樣表達。


情商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一個人管理情緒的能力。


母親和孩子的溝通,是一個人情商的來源。


當一個人會識別自己的情緒,表達自己的情緒,能夠和自己的情緒平和相處,並且能夠讀懂別人的情緒,根據別人情緒的變化做出正確反應,就是高情商的人。


別人餓了,他立馬就給你喫的,別人渴了,他馬上給你端一杯水過來,能夠捕捉到別人內心的需求,正確識別人的情緒,並做出積極迴應,這就是高情商的體現。


那這種能力來自於哪裏呢?


就是來自於童年。


0到6個月,母親能夠給孩子積極的關注和迴應,孩子笑,母親是欣賞的,孩子哭,母親去撫慰孩子,這個時候,孩子就知道笑是被允許的,哭也是被允許的,是被撫慰的,這個孩子就學會了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


孩子小的時候,沒有語言功能,他和這個世界的溝通,他和母親的溝通,全部是透過情緒來表達,當一個孩子有了需求,開始哭泣的時候,母親每次都能給她及時的關注、迴應和撫慰,孩子就知道了,這就叫情緒的互動。


直到有一天,他可以自己停止哭泣的時候,就把母親撫慰他停止哭泣的能力,內化爲自己的一種能力,這個時候他就學會了情緒管理。


當一個孩子擁有了自我情緒管理能力的時候,其實他的自我就形成了。


一個三歲的孩子,能識別出媽媽什麼時候不開心了,知道說一句什麼話可以逗媽媽開心,應該怎麼哄媽媽,完全具備了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以及和別人進行情緒互動能力,這時情商就建立起來了。


當一個媽媽面無表情,和孩子沒有互動,整天沒有笑聲,沒有笑臉,這個孩子是非常恐懼的,沒有安全感。他的表情也一定是木納的,不會笑的,長大了不會和同學開玩笑,不會幽默,不會表達自己的快樂。


媽媽的情緒是家庭的晴雨表,媽媽有了歡聲笑語,整個家就是一種快樂的氛圍。


從此刻開始,我們作爲家裏的女主人,請把自己家的磁場重新調整一下。


每天孩子放學回來,給孩子開門的時候,用笑臉迎接你的孩子。用眼睛望着他,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他就很開心。


老公下班回來的時候,不要着急的在廚房炒菜,也不要急着在衛生間刷馬桶,打掃衛生,你感覺他在敲門了,或者聽到鑰匙開門的聲音了,就笑意盈盈的出來,給他一個擁抱,這個關注的動作,瞬間就會緩解和掃除他一天的壓力和疲勞,對增進你們的感情,一定是非常有幫助的。


第四、母親會幫助我們走向獨立。


如果一個孩子,在童年得到了母親積極的關注和迴應的話,就建立起一種安全感,敢於走向外部世界。


如果和母親的關係建立的不好,長大後就會養成依賴性的人格,非常纏人和粘人。


分離、被拋棄的創傷是一種心理體驗,而不是媽媽真的不要我們了,對於嬰兒來說,他和成人的心理感受是不一樣的。


比如在孩子還沒有做好心理準備的情況之下,就被帶到姥姥家住幾天,這個孩子並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兒,一覺睡醒來,發現突然從媽媽身邊跑到了姥姥家,這就是一種心理創傷。


對媽媽來說,爲了斷奶、或者是生病的原因,不得不分開一段時間,但是一個孩子,他是沒有辦法知道這些的,他只知道一覺醒來,媽媽不見了,內心的感受就是被拋棄,一種接近死亡的恐懼。


孩子一旦經歷了被拋棄創傷的時候,安全感是極度匱乏的。


三歲前不建議送孩子上幼兒園,因爲三歲前的孩子,大腦沒有發育完整,沒有辦法理解分離是怎麼一回事。


那些一歲就被放到託管中心的孩子,無法理解,媽媽爲了工作只是白天把他放在這裏,晚上會來的,你跟他解釋:


“不要哭,媽媽晚上就來”


是沒有用的。


他以爲:


“媽媽就是不要我了”


爲什麼三歲的孩子才讓上幼兒園,都是符合幼兒的心理發展成長規律的。


過早的把孩子塞到幼兒園,他們經歷的就是分離創傷,甚至有可能就是被拋棄的創傷,因爲他們並沒有從心理上做好充足的準備。


很多媽媽會在孩子三歲上幼兒園的時候,帶孩子做心理過渡訓練,比如媽媽逛商場,故意把孩子放在家裏,試着暫時和孩子分開一段時間,或者讓爸爸和孩子在一起,媽媽離開半個小時再回來了,經過類似無數次體驗,孩子就會知道:


“媽媽是不會拋棄我,丟下我不管的”


“媽媽還會回到我身邊的”


因爲這時孩子已經非常有安全感了,他知道盡管媽媽不在,相信晚上的時候媽媽會出現的,順利的幫助孩子渡過上幼兒園分離焦慮。


一個人長大以後有多大的出息,是否敢用他的雙腳丈量這個世界,是童年他和母親的關係決定的。


母親給予孩子積極的關注、迴應、呵護,從心理上讓孩子做好充足準備,等到他和母親之間建立起了安全的依戀關係以後,纔有了十足的安全感,纔敢於走向和母親的分離。


有一些孩子,填高考志願的時候不敢離開家鄉,就是童年與母親共生的關係融合的不好。安全感不足,不敢離開媽媽。


那些安全感十足的孩子,他們很小的時候膽子就很大,敢一個人坐動車,一個人坐公交,將來不管工作還是創業,都有十足的安全感,敢於走向更加廣闊的世界。


心理上體驗了被拋棄創傷的人,一生都會反覆地尋求一種親密感。


夫妻親密關係中,表現在對老公特別糾纏,愛掌控,恨不得刻刻貼到老公身上。


恰恰是越往上貼,對方逃離的越快,沒有誰喜歡這種被遏制住喉嚨、無法呼吸、窒息的感覺,很多夫妻中的矛盾就是這樣造成的。


你要貼,他要逃。


第五、幫助孩子建立女性身份認同。


身份認同指的是女性對自己身份的認同,一個女孩兒只有和母親的關係建立和連接好了,她纔會認同她的女性身份,喜歡穿高跟鞋、塗口紅、身材凹凸有致、會撒嬌等等,母親天然有一種柔性能量,能給予孩子溫柔的呵護:


“我到了你懷裏,感到非常舒服”


這些代表女性特質的東西就會表現出來。


如果和母親的關係建立和鏈接不好,她就拒絕認同她的女性身份。


假如一個媽媽日子過的很苦,又沒有更多精力照顧孩子,這個孩子長大了就不想做女人,因爲她看到了媽媽艱辛的樣子,慢慢就會發展出和父親一樣陽剛能量出來,喜歡留短髮、不喜歡穿鮮豔的衣服、特別負責任、有擔當、能喫苦,在家中承擔了很多男孩子的角色。


整個心理學界有個說法,精神分析流派被叫做育兒學,可見早期母嬰關係,母親和孩子的關係,對一個人人格的初期形成,對孩子終生的成長是多麼重要。


母親對孩子積極的關注和迴應,能夠幫助孩子打破自我封閉,把孩子從一元關係帶入二元關係中,帶領孩子走出全能自戀,和孩子良好的互動,有利於孩子學會情緒管理和自我人格的形成,足夠的關愛能幫助孩子走向獨立,一個愛自己的媽媽有利於孩子建立女性身份認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