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大神如何一年讀700本書?

關注“笑薇讀書”,每天帶你一起學習和成長。

朋友的叔叔,文化不高,且叔叔一直爲生計奔波,從不見他有閱讀的習慣。但自從開始有智能手機之後,朋友每次遇見他,兩人都可以聊一些當下的熱點新聞。

原來叔叔利用自己的空閒時間,用手機看看黨政新聞和自媒體文章,居然也養成了閱讀的習慣。

當今社會,想要像古人那樣,一壺茶一蒲團,山前屋後一僻靜處,與書籍相伴度過悠閒舒適的時光,早已是一種奢侈。

但依然有很多的大神可以在忙碌中通過閱讀提升自己。

日本作家印南敦史,他可以在工作之餘,一年的讀書量達到了700本。這使他從自我懷疑轉變爲諸多網站的書評撰稿人。

這不禁讓人產生疑問,這是怎麼做到的?難道他們的時間比別人多?

俗話說:能者多勞。越厲害的人事情越多,之所以還可以進行閱讀,不過是這些大神懂得利用碎片化的時間。

就像《洋蔥閱讀法》的作者彭小六,他就很善於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閱讀。

他會在排隊時、上班前、開會前、睡覺前、午休前等零散的時間進行閱讀。

他把這種閱讀稱爲“碎片閱讀”。這種閱讀方式,輕鬆高效,又有海量的信息,不再拘泥於固定時間固定地點。

只要你想,你就可以開始閱讀,開闊眼界和見識。

彭小六,一個一年會花10萬塊買書,可以讀1000本書的人。

他把閱讀這件事做到極致,又用通俗有趣的方式把閱讀方法推薦給大衆。

在《洋蔥閱讀法》這本書中就講述了像“快速閱讀”、“主題閱讀”、“深度閱讀”等方法。就像喫火鍋,你總能在鍋裏找到自己想喫的菜。

01 積累“碎片”,纔有完整的拼圖

大廈的建成,少不了一塊一塊的磚頭,拼圖要完成,少不了一片一片的小圖片。而“碎片閱讀”就像這磚頭和小圖片。

《洋蔥閱讀法》所說的“碎片閱讀”並不是不假思索、照單全收的閱讀,而是有目的性的學習更多。

“碎片閱讀”實際上就是在碎片化的時間裏,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學習碎片化的內容。

可能有人會有疑惑:這樣的碎片學習真的有用嗎?沒有系統性的思考對我們真的有好處嗎?

其實很多的學習,並不一定非得系統的學纔有成效。

就像講故事,我們只要學會講故事的基本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再加上一些套路,誰又不能講故事呢?

挪威戲劇家易卜生說:家庭是社會的核心。那對於碎片閱讀來說,概念就是核心。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只需要學習一些概念,再把概念進行組合就可以了。

《把時間當朋友》的作者李笑來老師,無論是寫文章還是出書,他都會使用同一個方法——把概念梳理出來。

就像他在“得到”裏面的課程,也都是一週講述一個概念。

你想想,一週一個概念,一年就是52個概念。

這些概念又都相互鏈接,盤根錯節。你會發現通過對概念的學習,你對問題的看法、見解都不可同日而語了。

仔細回想,我們的學習生涯中,很多知識也都是概念的應用。

像數學、化學、物理等學科,都是通過對概念的理解,才能更好的應用到考試中。

“碎片閱讀”就像是拼一幅我們喜歡的拼圖。

概念就是這幅拼圖分散的小圖片,我們要學會有目的的尋找,找到相對應位置的圖片,一一鏈接,最後就會得到我們完整的“大拼圖”。

02 巧用工具,才能事半功倍

在海洋裏,有一種肉食性魚種,叫豬齒魚。以小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爲食,例如蛤蜊。

豬齒魚總是悠閒的在水底世界遊動。

當看見埋在沙中的蛤蜊時,它們會突然變得兇猛,對着蛤蜊猛烈的扇動自己的腮蓋和魚鰭。隨着一股水流衝開了石沙,蛤蜊完全暴露。

旋即,豬齒魚就利用自己最鋒利的工具——牙齒,將這隻蛤蜊叼入自己的巢穴之中。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豬齒魚之所以可以在海底世界自在的生存,少不了牙齒的幫助。

可見,無論任何事,想要獲得成就,必得有稱手的工具。

那麼在“碎片閱讀”中,我們需要用哪些工具纔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第一個是印象筆記,這是一款在手機端、平板端以及電腦端均可登錄的工具。

印象筆記具有很強大的收集功能,無論是得到、微信、網易,都可以一建點擊同步保存到印象筆記中。

我們每天瀏覽的信息或者知識相當的多,類別也不同,當然不能隨隨便便的收藏就可以的。

這時,我們可以在印象筆記中建立一個收集箱。

收集箱中又可以進行分類,可以根據不同的app,或者根據自己的喜好,或者是信息本身的類別。

這樣,就不會顯得亂七八糟。要用的時候,找起來也就方便了。

還有一個是有道雲筆記,功能跟印象筆記類似,也是我自己比較常用的工具。

《管子·法法》中說:“巧者能生規矩,不能廢規矩而正方圓。”

想要畫出規整的方圓離不開圓規和曲尺。想要從“碎片閱讀”學到有用的知識,自然也就需要工具的加持。

03 用對方法,纔可能獲得成功

《揠苗助長》這個故事,耳熟能詳。故事中,農夫看到別人地裏的禾苗比自己家的長得高,於是,他就想了個法子——將禾苗一一拔起。

當他看到自家的禾苗是地裏最高的,就洋洋得意。殊不知,正是這愚蠢的方法導致了禾苗的枯死。

一個不正確的方法,只會導致無法挽回的結果;而一個正確的方法,卻可以收穫滿滿的果實。

有些人說:我也時不時的刷公衆號文章,也會收藏,但我從來也沒有進步呀。

只瀏覽不思考,只收藏不使用,使用了方法也不對,怎麼可能進步呢?

04 以下三步,教你正確掌握“碎片閱讀”

4.1 提煉。

所謂提煉,就是在學習或閱讀的時候,選擇對自己來說覺得重要、有趣、有價值的部分,把它們提煉出來。

例如,你在看一部電影,你可以問自己:

我從這部電影中獲得了什麼?

這部電影對我有什麼作用?

這部電影感動/震撼的點在哪裏?

這樣,你就可以根據這些問題進行提煉。

一篇文章,我們感興趣的可能也就一句話或者一段話。這一句話或一段話就是我們要提煉的內容。

這一步驟,我們可以使用“蘿蔔書摘”和“概念卡片”這兩個工具。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收集我們提煉出來的內容。

4.2 鏈接。

在《朱光潛談讀書》中說到:聯想是記憶的基本原則。所以知識也須攀親結友。

也就是說我們在進行碎片閱讀時,要與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或者自己的經驗相關聯。

就像我們在學習寫作,那我們在閱讀公衆號的時候,無論是內容還是結構,都可以與我們自身進行鏈接,從而增加自身的知識點。

提煉出來的知識,如果不能與自身相連接,而是獨立於你的經驗或知識結構之外,那提煉出來的東西就不能爲己所用,等於做了無用功。

4.3 融合。

知識有了鏈接,我們自然是要進行融合使用。

我們可以把新知識與舊知識進行組合,創造出屬於我們自己的內容。

就像寫文章,也許你一開始寫的是乾貨文,但你接收了很多寫人物的文章。

這些文章中人物的經歷被你拆解、提煉之後,完全可以作爲乾貨文的事例,寫進你的文章裏。同時,還提升了寫故事的能力,一舉兩得。

寫在最後

對於處於碎片化時代的我們,碎片閱讀已然成爲一種趨勢。

碎片閱讀,讓我們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信息;讓我們在空閒時間充實自己;讓我們感受閱讀帶給我們的美好!

全國政協委屈聶震寧說:“《論語》和柏拉圖的《理想國》不也是一種碎片式結構嗎?

善待碎片化閱讀,善待隨處可見的“低頭一族”們,利用閱讀終端閱讀也不錯。”

碎片閱讀,讓我們低下的是頭,擡起來的是知識。

學員分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