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閩慢品 ▏榕樹下,小河邊,埭美厝相連

行者無疆tj 文/攝影

(埭美村標準的建築)

埭美村,坐落在漳州龍海區,九龍溪畔,環抱於雞籠山、大帽山、峨山之中,四面環水,古榕遍植,年深日久的古厝整齊排列,有“閩南第一村”的美譽。


(古厝相連,燈角輝映)

只一個“埭”字,便勾起我的求知慾,又聞聽是座古村落,更添一份好奇心,偌大個漳州,也僅選這一處遊玩。班車只到高速邊,進村小路還有5裏遠,搭乘一輛路過的貨拉拉,直載到村邊的小橋。因是四水環護,埭美形若小島,漫步過橋,一株古榕傘蓋籠陰,樹下翁婆拉着閒話。我不急於深入村舍,在傍水小路上巡行,岸邊有笠翁垂釣,埕上有雞鴨悠遊,舊祠堂朱門虛掩,新花色籬畔翹首,仰望那一排排翹檐飛角玲瓏在藍天下,真是一座特色獨具古村落。

(古厝裏生活的老人)

先是繞村一週,找尋那棵300年曆史的跨河古樹,登上供奉神兵神將的營寨,拜拜媽祖(天津也有媽祖廟)和觀音,在龍舟劃過的水蕩邊掬水。後在厝羣中穿行,欣賞着硬山式燕尾脊的閩南四合院,登堂入室與老者聊天,在水邊小店品嚐阿嬌的麻餈,於感官上豐富了對建築風格的認知,於人文上加深了對鄉風裏俗的瞭解,這畔古厝粹集了豐富的看點。

(300年的古榕樹,根在河這邊,枝在河那邊)

1、埭美古厝,是平等理念的詮釋。

目下我們的社會正在倡導共同富裕,其實,有近600年曆史的埭美村,早就做過這方面的嘗試。自明景泰年間建村伊始,陳氏宗族的先人們立下古訓,整個村落,不分家境貧富,成員多寡,進村早晚,地點遠近,都按相等宅基,統一規制,共同朝向造屋,即兩進四開間的四合院,歷代沿襲,不得有違。誕生了井然有序,互通有無,既體現閩南建築的精巧構思,也蘊含守望相助、和諧共處理念的埭美村。舉一例爲證,整個古厝院院相連,門門相通,遇雨天穿房過戶於檐下,從村頭行至村尾可不使身溼。打破了傳統古建拘泥一家,封閉氛圍的舊觀念,在開放的形式下求得理念上的平等。

(四面環水的埭美村,古厝倒影,天水之間)

2、埭美古厝,是建築格局的持守。

整個村子的建築風格是:硬山式燕尾脊的閩南四合院,全村的房屋格式、規模朝向、高低裝飾,直至建築材料,都由族裏統一規劃設計,被稱爲“一張規劃管五百年”。全村房屋276間,明清古厝四行三縱49座,一律坐南朝北,其餘爲後仿的新房,一律坐北朝南。高處望去,飛檐翹角齊指天空,韻律感極強;屋頂埕面紅瓦紅磚,色彩感炫目。那精細的木質構建和功能齊備的院落佈置,粉牆、木雕、磚雕、泥塑、梁拱、窗花,精粹了埭美村獨有的建築風格。這種歷滄桑而不衰,經子孫而堅守的活態遺存,豐富了歷史也輝耀在現實。


(一間間古厝相連,一座座院落相牽,聯絡起鄉情,連綿着歲月)

3、埭美古厝,是閩南鄉風的範本。

埭美建村近600年,古厝新房,興而不廢,陳氏家族,繁衍生息,靠的是忠厚傳家的理念和詩書育人的文脈,它將自然環境、建築風格、禮俗傳承綜合爲一體,完美展現在閩南大地上。

(古老的歲月,消磨的時光)

以樸素的風水理念安排村落的佈局,依山環水營造桃源氛圍,鏡河鑑光消弭大鹿山殺氣,爲避“火勢”開挖七重港水。

以隨處可見的遺址遺蹟來鑑古知今,古碼頭、古學堂、古炮樓、古旗杆等佐證着歷史;節孝坊、冰清玉潔、松駿竹操、天后宮遷建等相關石刻碑刻記述着淵源。

以“勤讀樂耕”的祖訓涵養綿綿文脈,古有舉人,今有博士,躍龍門,耀賢德,文脈氤氳。建“家風堂”,頌族史,展家珍、說掌故、傳格言,繼往開來。

以地域特色的鄉俗豐富着非遺文化,“薌劇”、錦歌和端午賽龍舟,長盛不衰;傳統美食綠豆粉棵、麻餈、甘蔗釀酒,手藝稱絕;搶新娘、社火、遊神、“三朝清蘸”拜觀音等十幾個活態民俗節,凝情聚力;祭祖習俗,包括家祭、墓祭、祠祭(春祭和秋祭)、雜祭,源遠流長。

(祠堂裏大門,迎春秋,閉風雨)

臨別之時,登上村邊的高樓俯瞰這片厝落,遠山環翠,近水粼粼,紅瓦的屋宇翹檐飛天,那種不屈的昂揚,那色厚重的沉澱,那排整齊的凝聚,那息榕樹的風語,讓我難捨望中,不忍離去。


(年深日久的媽祖廟)


註釋:

1、埭,音代,意爲土壩,鎮的意思,多用於地名。

2、埕,音成,閩南方言,指房子正門前的空地。

3、厝,音錯,福建沿海稱家或房子爲厝。

攻略:

漳州班車站乘K6,去龍海方向,普賢新苑下,轉龍海7路至東園村站下,步行5裏進村,參觀免費。

(埭美村鳥瞰。照片來自網絡)


(和村裏的耄耋老人合個影,沾沾福壽的喜氣)


(祠堂的守候人,管理着埭美村的過去、現在、未來)


(開窗迎和氣)


(院重重,門深深,一束陽光古到今)


(午後的巷子)


(埭美村的窗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